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揭祕乾隆皇帝爲什麼要在頤和園中建造石船?

揭祕乾隆皇帝爲什麼要在頤和園中建造石船?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頤和園地處北京西北郊,原名清漪園,始建於公元1750年。清漪園歷時15年竣工,是清代北京着名的“三山五園”即香山靜宜園、玉泉山靜明園、萬壽山清漪園、圓明園、暢春園中最後建成的一座。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英法聯軍在火燒圓明園的同時也將清漪園付之一炬。佛香閣、排雲殿等建築均遭到嚴重破壞,長廊被燒得只剩11間半,石舫艙樓也被全部焚燬。

舫是中國傳統園林中最獨特的一種水上建築,它的建築外形和內部結構都與舟船極爲相似,故稱之爲“舫”。這種舫式建築不僅可以豐富園林中的景緻,還可以供人們在舫內遊玩宴飲,觀賞周圍的湖光山色。舫的下部船體通常以石頭築砌,上部船體爲木製結構,整座舫一般由三個部分組成,頭艙約佔舫長的二分之一,歇山頂,給人以氣勢非凡之感。

揭祕乾隆皇帝爲什麼要在頤和園中建造石船?

網絡配圖

中艙內往往有一堂隔,以分作內外兩艙。尾艙兩層,登樓可極目遠眺;船頭一側通常置石條仿跳板,以供人們藉此從池岸登船。頤和園“石舫”堪稱中國園林建築中的“舫之珍品”,船體用巨石雕成,全長36米。船上二層白色木結構樓房,都用油漆裝飾成大理石紋樣,頂部鐫刻有磚雕裝飾,整座石舫既精巧華麗,又不失典雅恢宏的氣勢。

不過,乾隆皇帝在昆明湖畔建一艘大“石船”並不單單是因爲對“舫”情有獨鍾,而是還別有一番用意,這在他的《御製石舫記》中即可以看出:“若夫凜載舟之戒,奠磐石之安,虛明洞達,職思其居。”爲建石舫,他還專門寫了一首詩: “雪棹煙蓬何礙凍?春風秋月不驚瀾,載舟昔喻存深慎,盤石因思奠永安。”

由此可見,乾隆皇帝建“舫”之初衷,其實是想借用古訓中的“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典故來告誡後人“水不能覆”,並喻示清王朝堅如磐石。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句古訓典出《荀子·哀公》篇,是荀子講述孔子與魯哀公的一段對話。

揭祕乾隆皇帝爲什麼要在頤和園中建造石船? 第2張

網絡配圖

魯哀公問孔子,曰:“寡人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寡人未嘗知哀也,未嘗知憂也,未嘗知勞也,未嘗知懼也,未嘗知危也。”孔子曰:“君之所問,聖君之問也,丘、小人也,何足以知之?”曰:“非吾子無所聞之也。”孔子曰:“君入廟門而右,登自胙階,仰視榱棟,俯見幾筵,其器存,其人亡,君以此思哀,則哀將焉而不至矣?君昧爽而櫛冠,平明而聽朝,一物不應,亂之端也,君以此思憂,則憂將焉而不至矣?君平明而聽朝,日昃而退,諸侯之子孫必有在君之末庭者,君以思勞,則勞將焉而不至矣?君出魯之四門,以望魯四郊,亡國之虛則必有數蓋焉,君以此思懼,則懼將焉而不至矣?且丘聞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君以此思危,則危將焉而不至矣?”

在《荀子·王制篇》中也有這麼一段話:“庶人安政,然後君子安位。傳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意思是說,君主如船,百姓如水,水既能使船安穩地航行,也能將船顛覆於水中。唐代政治家魏徵在貞觀初年,曾多次勸唐太宗李世民要以隋亡爲鑑,並引《荀子》語,謂君似舟民似水。見《貞觀政要·論政體》:“臣又聞古語云:‘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陛下以爲可畏,誠如聖旨。”

揭祕乾隆皇帝爲什麼要在頤和園中建造石船? 第3張

網絡配圖

在《諫太宗十思疏》中,魏徵更進一步強調:“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乾隆皇帝在頤和園的昆明湖畔建一艘大“石船”,可謂寓意之深。

遺憾的是,這艘大“石船”建成不到百年,就被千里迢迢乘着堅船帶着利炮而來的英法侵略者所焚燬。光緒十九年(1893年)石舫重建時,按慈禧意圖,原爲古建築形式的舫上艙樓改建成了西式艙樓,取名清晏舫,取海清河晏、江山太平之意,石舫成了慈禧太后賞覽風景和飲宴的地方。

頤和園的這艘大石船不僅見證了清王朝的覆滅和歷史的滄桑鉅變,更證明了只有政治清明、吏治廉潔、百姓擁護纔是國家百世不移的根本,也是中華民族不斷興旺的不朽基石。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