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李世民是如何看待三國司馬懿的?

李世民是如何看待三國司馬懿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9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歷史上的魏、蜀、吳三國時期,是一個生存競爭非常激烈的時代,“智者恃謀而立身,勇者恃力而行道”,能夠脫穎而出、名垂青史的,非魏國的司馬懿莫屬。司馬懿是三國曆史上一個至關重要的人物。如果沒有他,三國紛爭的歷史大概不會那麼快就結束,也許還會再演繹數十年;如果沒有他,大晉王朝順應民心的統一大業,也不可能那麼水到渠成、來得輕輕巧巧。是他,上承魏之強盛,下啓晉之統一,成就了秦皇漢帝那樣的豐功偉業,將天下萬民從亂世爭戰之中解救出來。所以,他堪稱“命世之英,非常之雄”。非常之人,必有非常之處。《晉書》上稱司馬懿“少有奇節,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漢末大亂,常慨然有憂天下心”。在筆者看來,最能凸現司馬懿善於規劃自己人生的,便在“聰明多大略”五個字上。

李世民是如何看待三國司馬懿的?

網絡配圖

古人云“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在封建社會,一個人事業上的建樹,主要在政治、軍事方面;而在政治、軍事方面有所建樹,則全憑個人與上級的關係如何。所以,根據司馬懿輔佐的四個君主,可以大致將他的人生規劃分爲四個階段魏武帝時期、魏文帝時期、魏明帝時期、魏少帝曹芳時期。

李世民是如何評價司馬懿的?

李世民爲《晉書·宣帝紀》作史論,指出了司馬懿在性格、軍事、政治等多方面的矛盾或曰不平衡。原文如下“宣皇以天挺之姿,應期佐命,文以纘治,武以棱威。用人如在己,求賢若不及;情深阻而莫測,性寬綽而能容,和光同塵,與時舒捲,戢鱗潛翼,思屬風雲。飾忠於已詐之心,延安於將危之命。觀其雄略內斷,英猷外決,殄公孫於百日,擒孟達於盈旬,自以兵動若神,謀無再計矣。既而擁衆西舉,與諸葛相持。抑其甲兵,本無鬥志,遺其巾幗,方發憤心。杖節當門,雄圖頓屈,請戰千里,詐欲示威。且秦蜀之人,勇懦非敵,夷險之路,勞逸不同,以此爭功,其利可見。而返閉軍固壘,莫敢爭鋒,生怯實而未前,死疑虛而猶遁,良將之道,失在斯乎!文帝之世,輔翼權重,許昌同蕭何之委,崇華甚霍光之寄。當謂竭誠盡節,伊傅可齊。

李世民是如何看待三國司馬懿的? 第2張

網絡配圖

及魏明帝將終,棟樑是屬,受遺二主,佐命三朝,既承忍死之託,曾無殉生之報。天子在外,內起甲兵,陵土未乾,遽相誅戮,貞臣之體,寧若此乎!盡善之方,以斯爲惑。夫征討之策,豈東智而西愚?輔佐之心,何前忠而後亂?故晉明掩面,恥欺僞以成功;石勒肆言,笑奸回以定業。古人有云‘積善三年,知之者少,爲惡一日,聞於天下。’可不謂然乎!雖自隱過當年,而終見嗤後代。亦猶竊鐘掩耳,以衆人爲不聞;銳意盜金,謂市中爲莫睹。故知貪於近者則遺遠,溺於利者則傷名;若不損己以益人,則當禍人而福己。順理而舉易爲力,背時而動難爲功。況以未成之晉基,逼有餘之魏祚?雖複道格區宇,德被蒼生,而天未啓時,寶位猶阻,非可以智競,不可以力爭,雖則慶流後昆,而身終於北面矣。”

晉明帝時,王導侍坐,晉明帝問起晉前世得天下的具體情形,王導敘述了司馬懿的業績和手段,又說起司馬昭在高貴鄉公時的所作所爲,晉明帝大慚,把臉埋覆在牀上說“若如公言,晉祚復安得長遠!”

何去非對司馬懿的忍耐、氣度和用兵能力,都給予分析,不與諸葛亮正面對戰並非膽怯,而是高明的耗敵軍之策“仲達提秦、雍之勁卒,以不應而老其師者,豈徒然哉!將求全於一勝也。然而,孔明既死,蜀師引還,而仲達不窮追之者,蓋不虞孔明之死,其士尚飽,而軍未有變,蜀道阻而易伏,疑其僞退以誘我也。向使孔明之不死,而弊於相持,則仲達之志得矣。或者謂仲達之權詭,不足以當孔明之節制,此腐儒守經之談,不足爲曉機者道也”。評其“制其兵,出奇應變,奄忽若神,無往不殄,雖曹公有所不逮焉”。詳見《何博士備論·司馬仲達論》

李世民是如何看待三國司馬懿的? 第3張

網絡配圖

司馬懿在世的時候,在魏國威望是相當之高的,即使毌丘儉、文欽在其死後討伐司馬師,檄文中依然對司馬懿有“故相國懿,匡輔魏室,歷事忠貞”等讚譽。史書上稱其使“天下欣賴”“天下大悅”。到晉朝初年,司馬炎在太康年間做到了“天下無窮人”的太康之治,人們對推動三國統一的司馬懿還是相當推崇。乃至司馬遹被傳像司馬懿,而能在當時“譽流於天下”。

司馬懿的名聲毀敗,是從永嘉之禍以後開始。其不肖子孫自相殘殺帶來諸多浩劫,南方的東晉,又長期被世家大族把持,司馬懿在人心中的地位也逐漸下降。晉室南渡,情況與當年蜀漢類似,以蜀漢爲正統的呼聲日高;東晉滅亡後,情況更加明顯,到隋唐時代,民間說書戲曲日盛;而唐代官修的《晉書》,以帝王的立場更不鼓勵效法。到明代《三國演義》之後,“空城計、火熄上方谷、見木雕魏都督喪膽”等不實的司馬懿形象就被演義廣傳於民間了。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