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上古傳說的龍到底是什麼?原型很可能不是動物

上古傳說的龍到底是什麼?原型很可能不是動物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6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龍,應該是隻有中國傳說中才有的神祕生物,中國人總是愛把龍和鳳並提。比如龍鳳呈祥,龍飛鳳舞,龍盤鳳逸,龍章鳳姿等。其實最早的龍鳳的自然界原型相差很大。本文將具體考證龍的原型。

龍在自然界活動的季節是在春分和秋分之間。這點可以從《說文》中找到依據。

“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

可是這種鱗蟲之長很奇怪,它沒有一定的形狀。我們唯一可以知道的就是它是長條的動物,變幻能力很強。“欲小則化爲蟲蠍,欲大則藏於天下。欲上則凌於雲氣,欲下則入於深泉。變化無日,上下無時”《管子·水地》

上古傳說的龍到底是什麼?原型很可能不是動物

龍出現的時候一定伴隨着雲,而且是烏雲。“雲氣多黑潤者,其下有蟠龍。”《通卦驗》“龍舉而景雲屬”《淮南子》注意這裏景作影解釋,意思是當龍向上升騰的時候,有云氣如影隨形。

更奇怪的是,龍在中國各地出現的時候呈現出不同的顏色。《淮南子·地形訓》裏總結了這種現象:

“黃龍入藏生黃泉,黃泉之埃上爲黃雲。

青龍入藏生青泉,青泉之埃上爲青雲。

赤龍入藏生赤泉,赤泉之埃上爲赤雲。

白龍入藏生白泉,白泉之埃上爲白雲。

玄龍入藏生玄泉,玄泉之埃上爲玄雲。”

黃帝昇天就乘的一條黃龍,昇天的地點在今天關中地區岐山和黃河之間的荊山。注意,這裏的土壤顏色也是黃土。由於這裏不是龍捲風多發區,所以引起的恐慌就更震驚更廣泛,更何況是黃龍將黃帝捲上了天。我們來看《史記·封禪書》集解記載的詳情:

“黃帝採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 鼎既成,有龍垂鬍髯下迎黃帝. 黃帝上騎,羣臣後宮從上者七十餘人,龍乃上去. 餘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龍髯.龍髯拔,墮,墮黃帝之弓. 百姓仰望黃帝,既上天,乃抱其弓與鬍髯號.”

上古傳說的龍到底是什麼?原型很可能不是動物 第2張

這件事對中華文化的影響極其深遠,首先黃帝的被神話與此事關係甚大,很多專家學者因爲對氣象學缺乏瞭解,不懂得自然科學知識,堅持認爲這是一個荒誕不經的神話故事。呂思勉先生就認爲“明明極不經之語,偏能引地理以實之”,這恰從一個側面證明,事件發生的地點是真實的。東漢的緯讖之學也藉此附會:“中宮大帝,其尊北極星,含元出氣,流精生一”《春秋緯文耀鉤·史記索隱引》。甲骨文龍字就直接脫胎於這個事件。在董作賓《殷墟文字乙編》中龍字(見下圖甲乙)的象形最初就是上達於天的龍捲風。同樣的意思在殷商時期的甲骨文金文中還有很多。

殷商周三代龍字的演變有力證明龍的原型就是龍捲風。

北斗屬紫微垣,古人十分重視北斗,用它來辨方向,定季節。《史記五帝本紀》鄭玄注:“昊天上帝謂天皇大帝,北辰之星”。說明了黃帝和這個龍字以及北斗七星之間的聯繫。東漢緯讖學也是藉此而生髮的。注意第四個龍字,它就是黃帝被龍捲風捲上天的象形,文字下半部是龍捲風象形,上半部是個“帝”字。圖戊是周朝尊母龍金文,從中可以清晰地辨別出這一事件的歷史痕跡。從這個事件的意義上說繁體字龍的左半邊應該是個“帝”字。現代的大字典裏作爲異體字還保留着這個字,其實它才應該是正宗。上面的分析使我們得知,龍字的發展進化的過程也是古人對龍捲風觀察認識的過程。

龍的原型是什麼?它的原型就是那個時代經常肆虐的龍捲風。

龍捲風看起來像一條巨大的鱗蟲,在海上裹挾的着水時它是半透明的(明),在陸地裹挾土的時候,它是各地不同土壤的顏色(幽),初起時細而短,升騰時巨而長,它總是伴隨雲的出現,尤其是烏雲的出現。它不僅變化能力很強,而且幾乎是不停地運動變化着. 它的活動季節是在春分和秋分之間的農曆二月下旬到十月下旬。這些和上面古籍裏所記錄的龍的屬性都十分貼切。即使在現代權威出版物中龍的定義也無例外。《辭海》對龍作了兩條比較具有科學性的解釋:“(1)古代傳說一種有鱗有須能興雲作雨的神異動物;(2)古生物學上指一些巨大的有四肢有尾兼有翼的爬蟲。”

上古傳說的龍到底是什麼?原型很可能不是動物 第3張

黃帝是在黃土高原上被龍捲風捲走的,所以有黃龍“垂鬍鬚下迎”,這黃龍就是裹挾着黃土的一條龍捲風。和皇帝站在一起的羣臣後宮等人位於龍捲風中心,所以從上而去。所謂龍髯不是黃帝的鬍髯而是龍捲風的尾巴正在離地而去,所以“餘小臣不得上”。黃帝上天以後,人們長時間以爲他只是仙去並沒有死。 晉代張華《博物志·史補》雲:黃帝登仙,其臣左徹者,削木像黃帝,帥諸侯以朝之. 七年不還,左徹乃立顓頊.爲新帝。

另一個例子見於《莊子·逍遙遊》的記載:

“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返。”

中國的神話研究者常常把神話和史實混爲一談,把上古時代的圖騰和自然現象混爲一談。如果我們從歷史的角度看待這些神話,問題其實沒有那麼深奧玄妙。

而列子也是被龍捲風裹挾到很遠的地方,以致走了十五天才回到家。.列子,名寇,又名禦寇。相傳是戰國前期的道家,鄭國人,與鄭繆公同時。鄭國主要在今天的河南中部一帶,都城在現在的河南新鄭,是龍捲風多發地。你看莊子把列子寫得神乎其神,其實連龍捲風漩渦中的列子自己也不知道原因所在。

有關龍的古代繪畫也有很像龍捲風的.隋朝高昌故址阿斯塔那墓室的彩色絹畫有一幅女媧伏羲交尾圖,展示的就是一幅很生動的龍捲風場景.

在我國先民早就發現,龍捲風分爲兩種,這就是發生於江河湖海上的水龍捲和發生在陸地上的陸龍捲。其多發地在我國的華南和華東地區。關於陸龍捲。最早的記載見於北宋沈括的《夢溪筆談》:

“熙寧九年,恩州武城縣有旋風自東南來,望之插天如羊角,大木盡拔。俄頃,旋風捲入雲霄中。既而漸近,乃經縣城,官舍民居略盡入雲中。……縣(城)悉爲丘墟,遂移今縣。”

沈括以後,北宋的葉夢得在《避暑錄話》中將龍捲風稱爲龍掛,見《辭源·龍掛》條:

“吳越之俗,以五月二十日爲龍日,故五、六月間,雷起雲簇,忽然而雨。濃雲中遠見若尾垂地,蜿蜒曲伸者,謂之龍掛。”其中“若尾垂地”正是《史記》中所說的“有龍垂鬍髯”。民間形象地叫它龍掛。

上古傳說的龍到底是什麼?原型很可能不是動物 第4張

其實在我國民間更普遍的龍節還有端午節。據聞一多先生考證,用來投水祭奠屈原的糉子,其實是用來“賄賂”水中蛟龍的,請它不要侵擾屈原的靈魂。而吳越一帶紋身以象龍子的習俗以及將船身刻成龍形,在龍舟上“掛龍子幡也無非是龍子的信號。爲的是讓蛟龍容易辨別,不致誤加傷害”。而蛟龍就是水龍捲。“以象龍子”,這大概就是後來中國人自稱“龍的傳人”的濫觴吧。

《說文》“蛟,龍屬,無角曰蛟。……池魚滿三千六百,蛟來爲之長。能率魚而飛。置笱水中,即蛟去。”這裏笱是一種用竹絲編制的捕雨簍,長圓柱體。由於放在水中池水很難形成洄水,對龍捲風的形成起破壞作用。所以說可以使“蛟去”,這裏也透露出古人對龍捲風的認識,通過破壞水渦的切變力來阻止龍捲風的形成。同時也說明古人很早就認識到龍捲風是風和水的共同作用造成的。其實,先秦的統治者更多的是人爲驅趕蛟龍以避害。在《禮記·月令》中就有“季夏,命漁師伐蛟。”的記載。這至少說明了兩個問題:一個是先秦以前人們一直認爲蛟龍是一種水中生物,能夠危害百姓,必欲驅之。第二,每年選擇在季夏,就是風季以前命漁師討伐蛟龍,證明蛟龍爲害人類的季節確實在農曆5月進入猖獗期。

《管子·形勢》“蛟龍,水蟲之神者也。乘於水,則神立,失於水,則神廢。……故曰:蛟龍得水,而神可立也”。這裏管子更進一步認識到龍捲風無水不立的道理,但是管子所見只是蛟龍,即水龍捲。管子的這段話可以證明直至管子的時期,無論龍被民間視爲一種動物還是天象,龍還一直是一種直立的形象。雖然在春秋,末期,玉佩中已經出現了橫向造型的龍。見下文。

《說苑·奉使篇》“諸發曰‘彼越……處海垂之際,屏外蕃以爲居,而蛟龍又與我爭焉,是以剪髮文身,爛然成章,以象龍子者,將避水神也’。”

以上例子可以看出蛟龍其實就是民間稱爲“龍吸水”的水龍捲。

上古傳說的龍到底是什麼?原型很可能不是動物 第5張

雖然兩種龍捲風分別有記載,卻一直沒有被聯繫起來思考過。直至元代龍捲風作爲一種並不罕見的天象一直沒有公認的名稱。此前古籍中類似的天象能夠統一的名稱就是:龍或者蛟龍、應龍,龍掛等等。例如:

《元史.五行志》雲:至元二十七年七月,益都臨胸縣有龍見於龍山,巨石重千斤,浮空而起。可見元朝時龍捲風仍然被稱作龍。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