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清朝皇帝夏天是如何避暑的 冬天時又是如何取暖的

清朝皇帝夏天是如何避暑的 冬天時又是如何取暖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0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清帝避暑取暖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赤日炎炎,酷暑難熬。清朝的皇帝們和後宮妃子們便移居塞外,以避暑氣。雖然承德避暑山莊的“塞湖”(湖區有如意湖、澄湖、上湖、下湖、銀湖、鏡湖等八個水面,總稱“塞湖”。)自有爽氣,但帝后們龍袍錦衣,哪敢像農夫般赤膊短衫,涼涼爽爽地在湖畔納涼。於是乎,行不露足,服之究禮的帝后們想出了避暑氣的辦法。

清朝皇帝夏天是如何避暑的 冬天時又是如何取暖的

那麼清帝們在山莊是怎麼樣避暑的呢?

一、建築設計上

帝王從建築的設置上就考慮到了“風力”。像避暑山莊內的帝后寢宮、辦公的宮殿和書房都建築在湖畔的高阜之上,目的在於通風涼爽,如煙波致爽寢宮,萬壑松風殿堂等。

爲了避免陽光直射,前出廊後出廈,而且磚木加厚,以避暑氣。從窗子的設置來看,均是立式大窗,可高高支起以便通風,下面的窗子還可完全摘掉。盛夏時節在廊下高掛竹簾,把走廊居室全部納入蔭涼之中。

此外,在帝后時常出入的地方,高搭涼棚,把整個院子遮蔽起來,以避烈日。晚間,竹簾高卷,在院內“葦蓆勻鋪蔭滿地,繩牽舒捲晚納涼。”

清朝皇帝夏天是如何避暑的 冬天時又是如何取暖的 第2張

二、避暑措施上

爲了避暑,宮中最重要的措施是用水吸熱,以達到降溫的目的。還常以冰鎮水果、冷飲食等配合祛暑。

我國用冰降溫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據史載,避暑山莊和口外行宮都設有冰窖,每到嚴冬季節,鑿冰貯於窖中,夏日取出分送各宮。太監們把冰打碎,置於盤中放在寢宮和書房內。乾隆詩云:“廣廈無煩暑,精盤貯碎冰。”說的就是這種降溫方法。

另外,宮中膳房還常備冰鎮水果和冰塊,抽屜底部有孔和木塞,待水果用盡,冰塊消融時可放水,再重新置冰塊,貯放水果或河鮮。還有一種方法,就是在大盆內放入冰塊,放入水果,冰化後沉瓜浮李,任其選用。

清朝皇帝夏天是如何避暑的 冬天時又是如何取暖的 第3張

盛夏,帝后常食的冰鎮水果有:西瓜,哈密瓜,香瓜、桃子、李子,杏,蘋果、梨子、櫻桃,鮮藕、蓮子,菱角等等。還有冰鎮綠豆湯、酸梅湯,果汁等。

清代皇帝不僅每年夏秋兩季來承德避暑,有幾位皇帝還在避暑山莊度過了嚴冬,那時候塞外人煙稀少,風沙彌漫,大雪茫茫。

那麼皇帝和后妃們在陰森的宮殿裏怎樣過冬取暖呢?

原來,宮殿裏的寢宮和書齋等處理政務的地方都是“暖閣”。暖閣的地面以下都設有火道。火門設在殿外,火道一直通往暖閣和暖坑,燒火時,使地面方磚生熱上達,舉座皆通。還有的殿堂地下置湯槽,灌注熱水後,使方磚生熱,達到取暖的目的。這種水暖和現在使用暖氣的原理基本相同。

清朝皇帝夏天是如何避暑的 冬天時又是如何取暖的 第4張

此外,屋裏還要設置火爐和熏籠,皇帝腳下設腳爐。熏籠、腳爐有銅質鎏金的和用掐絲琺琅製造的,頂部透雕雲龍等花紋。避暑山莊內最大的熏籠高一米多,重達數百斤,造型精美,富麗堂皇,既是生活用品,也是價值極高的藝術品。

清朝皇帝夏天是如何避暑的 冬天時又是如何取暖的 第5張

取暖的爐,籠,主要是燒紅羅炭。燒製這種炭需要精選佳木,細心燒製,以無煙、無味、火旺、耐燒爲上品。這些御用炭多產自古涿州、通州和薊州。

宮廷內用炭還設有專門機構,並有用炭數量規定:皇太后20斤,皇后110斤,皇貴妃90斤,貴妃75斤,公主30斤,皇子20斤,皇孫10斤。

管理炭火的機構叫惜薪司(後來改名叫營造司),下設熱火處,柴炭處,燒坑處。全部人員由太監組成,各司其職。夜間專設看火太監,負責調溫、火種及防火工作。宮裏對火種管理十分嚴格,一旦失火,責任者都要處以極刑。

清朝皇帝夏天是如何避暑的 冬天時又是如何取暖的 第6張

所以,儘管塞外冰凍三尺,風雪瀰漫,避暑山莊內的宮殿中仍是溫暖如春。

綜上,大家覺得清代帝王的生活如何?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