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古代書生進京趕考的時候 他們需要花費多少銀子

古代書生進京趕考的時候 他們需要花費多少銀子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0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古代書生趕考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唐朝作爲古代歷史中最輝煌的封建王朝,不僅擁有非常強大的國力,而且在選拔人才方面也煞費苦心。筆者認爲如果從封建制的根源上去分析,不難發現每一個封建王朝,其實都存在着門閥氏族與皇權之爭。

李唐王朝出身於關隴貴族,李淵在起兵之時受到了關隴貴族的支持,所以在唐朝建立之後很多關鍵要職,基本上都把握在這些貴族手中。而且皇帝做出的很多決定,其實也深受關隴貴族的挾制。在這種前提下,培養聽話的官員,就變成了唐代統治者的重要任務。

古代書生進京趕考的時候 他們需要花費多少銀子

事實上隋朝時期科舉制的出現,其實也存在這個方面的原因。

雖然唐代進士數量要遠低於宋代,但是這些通過科舉考試,被選拔上來的官員對唐代政治格局,或者說權利均衡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衆人勇闖獨木橋的時候,卻沒有人關心參加科舉考試的生員。

他們從開始讀書到參加科舉考試,以及從家鄉趕往長安的各項費用,不僅沒有得到任何支援,而且這毫不誇張的說都是自費。他們唯一能做的,就是考中進士,因爲只有這樣,才能改變自己和家庭的命運。

古代書生進京趕考的時候 他們需要花費多少銀子 第2張

唐代讀書人的趕考費用

唐代雖然是封建社會的高峯時期,但由於社會生產力依然處於落後狀態,再加上當時的交通十分閉塞。所以唐代學子想要赴京趕考,基本上都要經歷長途跋涉。在這個過程中就會產生車較多的差旅費,而且家鄉距離長安越遠的學子,所需要花在路上的金錢就越多。

唐代文人劉蛻曾用文字,記錄了當時應考時的心酸和開銷:

“家在九曲之南,去長安近四千裏。膝下無怡怡之助,四海無強大之親。日行六十里,用半歲爲往來程,歲須三月侍親左右,又留二月爲乞假衣食於道路”。

古代書生進京趕考的時候 他們需要花費多少銀子 第3張

筆者認爲,從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劉蛻的應考之路長達4000裏。由於他的家庭較爲貧苦,而且也沒有比較富裕的親屬,所以只能艱辛地輾轉於路途之上。甚至在需要長達半年的時間,才能從家鄉達到長安再返回故地。

由於身上攜帶的錢財較少,所以他甚至“乞假衣食於道路”,這對於一個讀書人來說,簡直就是莫大的恥辱。

“況有疾病寒暑風雨之不可期者,雜處一歲之中哉!是風雨生白髮,田園變荒蕪”。如果再因爲天氣變化生病,那麼在路上耽擱的時間就會長達一年。

古代書生進京趕考的時候 他們需要花費多少銀子 第4張

筆者認爲這段充滿心酸的文字,不僅吐露了路上的艱辛,而且也表述出了巨大的經濟壓力。

清代書生在科舉落第之後,頓覺淒涼遂寫下:“費銀數百,如泥牛沉海,毫無消息”。就算不顧旅途勞頓赴京趕考,但卻因中舉無望又耗費“銀數百”,這位文人居然仰頭大哭。

車馬費、舟船費、住店打尖,以及醫藥、服裝鞋帽等各項費用,對於唐代底層讀書人來說,簡直就是一筆無比龐大的開銷。尤其是對於家庭比較貧困的考生來說,有的時候甚至還沒到長安,所帶銀兩基本上就所剩無幾了,爲了能夠參加考試,不得不沿街乞討。

古代書生進京趕考的時候 他們需要花費多少銀子 第5張

筆者認爲唐代讀書人,之所以在這種困境下,依然對科舉考試抱有希望。深入分析其中的原因可以發現,“學而優則仕”只是一句口號不理想。

“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有馬多如簇;書中有女顏如玉”,纔是他們科級考試的最終目標。

縱觀古代社會中的讀書人,他們每天搖頭晃腦熟背四書五經,達到一定年齡之後再去參加科技考試。從這個角度去分析費用問題,其實就高達幾百輛白銀。如果屢次赴京考試都沒有中第,甚至還會因考試而致貧。

古代書生進京趕考的時候 他們需要花費多少銀子 第6張

筆者這樣說並不是聳人聽聞,就算是在無比強盛的唐朝,依然有很多人讀不起書。就算是平民子弟節衣縮食,往往也會因爲沒錢而中途輟學。就算是能捱到進京考試這一步,很多人也會因爲囊中羞澀而苦不堪言。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