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清朝時期的死刑犯爲何死都不願意去寧古塔 其實道理很簡單

清朝時期的死刑犯爲何死都不願意去寧古塔 其實道理很簡單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7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清朝寧古塔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這兩句詩是詩人李白在被流放的過程裏寫的,彼時他適逢皇帝施行大赦之令,於是內心感慨,作詩抒懷。回望歷史,許多帝王都對前朝設置的流放地做擴展和變更,先秦堯舜設幽州崇山爲流放地,北宋設沙門島爲流放地,仍有許多被流放的犯人沒有經歷和李白一樣的幸運時刻,就此喪命。

清朝時期的死刑犯爲何死都不願意去寧古塔 其實道理很簡單

流放是我國古代就開始的一種刑罰,它經歷了多種變化。在隋唐時期的各種刑罰的殘酷性之中,流放排第二,可見,流放對於人的摧殘是極大的。據史書記載,清朝時期關於流放的相關規定已經非常完善,而晚清的死刑犯爲什麼寧可被斬首,也不肯去寧古塔?原因其實很簡單

清王朝統治者給流放者劃分了三個以距離爲標準的等級。後來又從2000裏到4000裏增加爲五個等級,環境最爲惡劣的就是第五級4000裏,常年嚴寒或酷暑。要到達距首都4000裏的流放地,就得途徑許多原始森林,原始森林中有大量的豺狼虎豹,有許多犯人在原始森林就被那些豺狼虎豹叼走。

清朝時期的死刑犯爲何死都不願意去寧古塔 其實道理很簡單 第2張

即使能成功到達流放地,國家給犯人的口糧也只是保證犯人不被餓死,然後接着受折磨,可謂是生不如死,這種折磨的時間長,摧殘度大,所以殘酷程度僅次於死刑。從2000公里到4000公里,無論距離遠近,都有規定的到達時間,必須要在這個時間趕完所有路途。

據史學家們講述,2500公里的距離要求犯人必須要在50天內就趕到。犯人只能靠步行進行趕路,他們穿着囚服腳上銬着鎖鏈,脖子上戴着枷鎖,行走困難,無論風吹雨打,電閃雷鳴,他們都必須繼續趕路,沒有絲毫停歇的機會。

清朝時期的死刑犯爲何死都不願意去寧古塔 其實道理很簡單 第3張

有許多被流放的犯人是受牽連的,因爲他們家族的首領犯了錯,他們就得跟着首領一起接受懲罰。統治者只有用這樣的方式才能警示後人不要犯諸如此類的錯誤,也只有這樣纔可以樹立威嚴,統治好國家。

流放的時候,犯人的死亡率很高。有些婦孺和老年人身體本就柔弱,平時都是極其注意身體健康纔不會生病,遇到流放那麼惡劣的環境,往往撐不了幾十里路就死掉。那些年輕力壯的男性也很難戰勝沿路遇到的豺狼虎豹,就此喪生。

清朝時期的死刑犯爲何死都不願意去寧古塔 其實道理很簡單 第4張

而那些到達了流放目的地的人,要飽受折磨的時間多達幾十年,這相比死刑來說似乎更爲悲慘。許多電視劇裏都提到了“寧古塔”,有許多史學家也對寧古塔這個流放地展開過研究。清朝的寧古塔,是滿清統治國家的重要組成地點。從首都京城到寧古塔,路途4000多裏,已經達到了五級中的最高一級。

單單是從京城行走到寧古塔,就要花費四個月到五個月的時間,只有少數犯人可以走到寧古塔,大部分的人在半路上就因爲各種原因死掉。寧古塔遍地荒原,寸草不生。據古人所記載,寧古塔七月仍然飄雪,生活在現代社會的人們看到這樣的記載,如果不是瞭解過歷史的科學家,都會感到不可信。

清朝時期的死刑犯爲何死都不願意去寧古塔 其實道理很簡單 第5張

但其實,三百多年前,世界正處於小冰河時期,氣候比現在寒冷得多,可見古人的記載並沒有絲毫誇張的成分。寧古塔與京城的距離之遠,氣候之惡劣,使得人們聽到這一個詞都會渾身戰慄,有許多膽子小的人在知道自己要被流放寧古塔的當天就活活被嚇死。

清朝覆滅的時候,寧古塔還有大批的犯人存在,除此以外還有一些國家派往寧古塔看守犯人的官員。寧古塔氣候寒冷,那些犯人早已被折磨得不成人形,看守犯人多年從未回到首都,那些官員也已經滿鬢白髮,他們的家人也早已放棄期盼他們會到身邊,他們也無力再返回首都。

清朝時期的死刑犯爲何死都不願意去寧古塔 其實道理很簡單 第6張

如今,我們生活在一個法律條款完善的國家之中,更要遵紀守法。雖然流放之刑已不再有,也不會再牽連到與案件無關的人士,但是觸犯法律和古代一樣,要受到相應的處罰。所以,我們都要謹慎行事,不要違法亂紀。

參考資料:

《早發白帝城》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