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古代科技比較落後 古人造車的水平又有多高

古代科技比較落後 古人造車的水平又有多高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1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準備了:古代造車的文章,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

引言

相比現代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和交通工具,古人限於科技水平的原因肯定無法比擬。不過,這並不代表他們無法做出適應於當時社會的各種用車。用於陸地運輸,指南車問世了;用於航海,記裏車應運而生;用於信息傳遞,追風車(音同)閃亮登場。甚至來說,轎子的前身也是車。

古代科技比較落後 古人造車的水平又有多高

一、中華民族的驕傲:指南車

指南針是我國的四大發明之一,它的前身叫“司南”,主要的應用就是指南車。根據《宋書·禮志》的記載:“指南車,其始周公所作。以送荒外遠使。”從這裏可以看出:指南車大概產生於西周早期,最初的用途是爲“外國”來使指明道路方向。

古代科技比較落後 古人造車的水平又有多高 第2張

指南車

關於指南車的產生時間,歷史界有很大的爭論。這種東西主要依靠齒輪傳動來完成,而齒輪最早也得到戰國時期纔出現。根據史書的記載,至少還有4個人會製作指南車:

1、東漢時期的張衡。

2、三國曹魏時期的馬鈞。

3、東晉十六國時期後趙的令狐生(石虎指派)。

4、南朝劉宋時期的祖沖之。

可以肯定:從東漢至南北朝期間,製造指南車的技術已被人們廣泛掌握。其實,比產生時間更讓人不解的是它的用途。在這數百年的時間裏,指南車並沒有在運輸或是軍事上發揮更大的作用。它最終僅僅被應用到“鹵簿”中,簡單地說就是皇帝的儀仗隊。可以設想一下,從董卓專權、三分天下到八王之亂、五胡入華,最後南北朝對峙,長年的戰爭如果有了指南車的加入,也許歷史會更精彩甚至被改寫。

古代科技比較落後 古人造車的水平又有多高 第3張

指南車

二、航海“神器”:記裏車

記裏車,在西晉也被稱作指南舟。從這裏可以得知:

1、識別方向的作用和指南車類似。

2、可以應用在水上。

關於記裏車的外形和使用方法,史書中有詳細的記載:

制如指南,其上有鼓。車行一里,木人輒擊一搥。大駕滷薄,以次指南。---《宋書·禮志》

古代科技比較落後 古人造車的水平又有多高 第4張

記裏車

古人通過小木人擊鼓來提示里程的變化,非常形象生動。只是非常可惜:記裏車也沒有被大面積的推廣,只是應用在鹵簿中,錯失了發展海上力量的機會

我國古代最早的海軍出現在春秋時期,當時被稱作“舟師”。到了西漢年間,漢武帝專門設置了樓船將軍一職。在征戰南越和朝鮮的過程中,都爆發了大規模的水戰。三國時期,孫權更是憑藉長江天險和強大的水軍力抗曹操,這一切的發展都爲記裏車提供了發揮更大作用的舞臺。只可惜……。不管是哥倫布還是麥哲倫,西方的航海時代要到15世紀末期纔到來,這與西晉時期差了近1200年。

古代科技比較落後 古人造車的水平又有多高 第5張

三、夜行400裏的軍車:追鋒車

古人能製造出速度最快的車非追鋒車莫屬,它的作用就是“特快專遞”,只是它傳遞的不是物品而是人。由於一些突發狀況,皇帝要在最短的時間內召見某個身在遠方的人。追鋒車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

宣帝(司馬懿)平遼東還,有詔召之。三日之間,詔書五到。乃乘追鋒車,四百餘里,一宿而至。---《晉書·宣帝紀》

曹睿病危,十萬火急地召見司馬懿安排託孤事宜。司馬懿剛平定完遼東,還未回到洛陽。他最後坐上衝鋒車,四百里的路程一夜就到達,這個速度比後世的“六百里加急”還要快。史書中可能有些許的誇張之處,可追風車的速度最快是毫無疑問了。

古代科技比較落後 古人造車的水平又有多高 第6張

那麼,追風車到底是依據什麼原理而製成的呢?

去蓋,加通帷幔……駕二。追鋒之名,蓋取其迅速也,施於戎陣之間,是爲傳乘。---《晉書·輿車志》

從這段記載可以得知:

1、追鋒車是軍用專車。

2、由兩匹馬拉乘。

3、車身比較輕便。

僅從《晉書》記載來看,即便車身輕,即便馬種優良,能夜行四百里的數據也有些不可思議。也許,還有一些我們不曾掌握的方法吧。這就是古人的智慧,就像“木牛流馬”一般。無論後人怎麼模擬、還原,也無法做出和諸葛亮一樣的東西。

古代科技比較落後 古人造車的水平又有多高 第7張

木牛流馬

四、輦轉變成肩輿:轎子的前生今世

什麼是肩輿?它就是後世的轎子。之所以說它是由輦轉變而來,是因爲它和輦一樣都是人力車,不同的地方有兩點:

1、輦有輪子,而肩輿沒有。

2、輦靠人拉,而肩輿需要人擡。

在先秦時期,輦車被看成一種有失王禮的交通工具,一般是王和王后在後宮中閒庭信步、遊玩嬉戲時所乘坐。即使到秦漢兩代,仍然有帝王乘坐此車,班婕妤拒絕和漢成帝同坐一車的典故中出現的就是這種輦。到了兩晉南北朝時期,有人就將輪子去掉並改用人擡,就成了肩輿,也叫平肩輿。

古代科技比較落後 古人造車的水平又有多高 第8張

在近代中,我們總能聽到“八擡大轎”或“十六擡大轎”的稱謂。其實,自從肩輿問世後,擡它的人數就遠不止這些。

桓玄欲做大輦,使人三十人坐,以二百人輿之。---《魏書·桓玄傳》

桓玄要做的大輦其實就是肩輿。二百個人擡,三十個人坐,想想這個場景也是非常壯觀。

爲什麼古人出門又是乘輦,又是坐肩輿呢?這是一種身份的象徵。不僅僅是皇室成員,在士大夫階層的眼裏都以徒步出行爲恥。

其家雖平素,非車馬未嘗出遊。---《南史·顏協傳》

顏協雖然家貧,可出門依然要乘車,這也代表了那個時代讀書人的一種精神追求。不知道現代人以車爲富有,更換豪車等做法是否也受了古人的影響?

古代科技比較落後 古人造車的水平又有多高 第9張

結語

古人的科技遠落後於現代,可是他們也創造出讓後人歎爲觀止的物品。不管是指南車、記裏車還是衝鋒車,每一個發明都成爲了我們中華文化的一個符號。肩輿更是存在二千多年,直到近、現代,依然是人們出行的必備交通工具。這是古人的偉大,也是所有炎黃子孫的驕傲。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