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世界史 > 阿富汗只是箇中亞小國,爲什麼卻被叫做帝國墳場?

阿富汗只是箇中亞小國,爲什麼卻被叫做帝國墳場?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5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阿富汗只是箇中亞小國,爲什麼卻被叫做帝國墳場?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小編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在喜馬拉雅山脈南麓這樣一個國家,它多次擊退入侵強敵,展現出非同一般的韌性,而入侵者不但損兵折將,還損失慘重,甚至走向了衰落。人們把這個不好惹的國家叫做“帝國墳場”,這既是對這個國家的致敬,也是對入侵者的哀悼。它就是中亞小國阿富汗。

天時:我的地盤我做主戰爭的勝負從來不是雙方武力的簡單加減,而是綜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阿富汗位於亞洲中西部,面積64.75萬平方公里,人口3680萬人,2018年全國GDP總額193.63億美元,是全世界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

相傳張騫鑿空西域時,西行的終點位於阿富汗北部巴爾赫省首府馬紮裏沙里夫以西23公里的“藍氏城”。公元399年,東晉高僧法顯前往印度求法,途經帕米爾高原時感嘆:“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四顧茫茫,莫測所之,唯視日以準東西,人骨以標行路。”可見當時阿富汗的荒涼。

阿富汗只是箇中亞小國,爲什麼卻被叫做帝國墳場?

隨着絲綢之路的繁榮,阿富汗逐漸成爲絲路沿線重要國家。公元628年,唐朝高僧玄奘再度西行取經,他在《大唐西域記》中記載:“迦畢試國週四千餘里,北背雪山,三陲黑嶺。國大都城周十餘里。宜谷麥,多果木,出善馬、鬱金香。異方奇貨,多聚此國。”這番景象顯然和法顯見到的有所不同,以絲綢之路爲紐帶,阿富汗的農業、畜牧業和經貿有了長足的進步。阿富汗成了連接中國、印度和西亞的樞紐,有“文明的十字路口”之譽。

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阿富汗的價值吸引了大國關注的目光。在歷史上,它先後被波斯帝國、阿拉伯帝國、沙皇帝國、蒙古帝國和大唐帝國等侵略、佔領或控制,在近現代,英國、前蘇聯和美國紛紛涉足阿富汗,結果無一例外的鎩羽而歸。阿富汗的社會和自然環境,不僅是衆多大國覬覦的對象,也是當地人民捍衛的目標。

究其原因,阿富汗佔據着“天時”的優勢。當地長期遭到異族侵害,人民保留了反抗對手的傳統,並且這些人熟識阿富汗的情況,主場作戰自然佔據着優勢。阿富汗主要由遜尼派和什葉派組成,同爲伊斯蘭國家的伊朗和巴基斯坦不會坐視教衆的遭殃,因此,阿富汗並不是一個人在戰爭。

在戰術上,阿富汗人民深諳游擊戰精髓,該出手時就出手,頻頻獲勝。當大國來到當地,往往陷入游擊戰的困境,就連裝備精良的現代美軍也束手無策。打擊塔利班的戰爭已經結束六年,美軍仍然在當地駐軍1.4萬,真是流水的帝國,鐵打的阿富汗。紛繁的形勢給阿富汗提供了庇護,爲“帝國墳場”營造了有利的氛圍的環境。

地利: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阿富汗之所以能夠逆襲強敵,是因爲“地利”發揮着作用。它不但是中亞和南亞的交匯處,又是東亞和西亞的中轉場,有“亞洲心臟”之稱。山地高原面積佔全國總面積的4/5,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全國最大的興都庫什山脈自東南到西北斜貫。

當地屬於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氣候乾燥,晝夜溫差大,年降雨量僅240毫米。在冬季,北部地區的氣溫降至-30℃以下。在夏季,東部城市賈拉拉巴德氣溫高達49℃.嚴酷的氣候環境,磨礪了阿富汗人堅韌不拔、吃苦耐勞的性格。國家遭到侵擾之際,阿富汗人通常可以頂住壓力,堅持戰鬥。

阿富汗只是箇中亞小國,爲什麼卻被叫做帝國墳場? 第2張

境內多山塑造了阿富汗特有的社會結構。全國散佈着398個部落,它們自成體系,相對獨立,操縱部落的長老擁有巨大的威望和聲譽,代表着一個地區的權威,部落成員對長老的忠誠度遠高於國家領袖。現代流行的行政制度顯然不符合阿富汗的傳統價值觀,受到當地人的抵制和反感,所以阿富汗國家影響力明顯低於部落凝聚力。

侵入阿富汗的國家自以爲佔領意味着統治,此舉引起衆多部落不滿,揭竿而起,四處出擊,佔領軍疲於應付,後勤受限,壓力驟增,陷入了阿版“人民戰爭”。而佔領軍與各部落之間政治見解各不相同,很難達成一致意見,因此,反抗的槍聲始終沒有平息。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