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世界史 > 鯡魚戰役:英荷海上霸權之爭的硝煙與啓示

鯡魚戰役:英荷海上霸權之爭的硝煙與啓示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2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許久之前,英倫三島傳來了一條“大新聞”,我國海軍第26批護航艦隊訪問英國,並且首次開進英國內水泰晤士河,與倫敦市民來了一次“親密接觸”。此情此景,圍觀的英國羣衆和媒體百感交集。遙想當年大英海軍艨艟接天,旌旗蔽日的盛況,對比今朝軍力凋敝,門面難撐的尷尬局面,英國媒體也只好自嘲到,幸虧中國配備導彈、火箭炮和反潛武器的先進戰艦是來和平訪問的。作爲昔日的海洋霸主,海權和海軍構成了大英殖民帝國生存之道的核心,在掌握全球海洋霸權的時代,英國一直努力維持着全球最強的海軍力量,不僅武備先進,而且皇家海軍的戰艦總噸位位列全球第一,超過第二和第三的總和。海洋霸權給英國帶來了財富和和平,對於其它海上強權而言,在海洋上擊敗英國艦隊實屬不易,莫要說攻入英國本土,進入英國內水了。即便是兩次世界大戰,德國人也沒能在海洋上佔到便宜。對於倫敦市民而言,泰晤士河最大的威脅除了希特勒的空軍,大概就是工業污染了。三百餘年裏,塔橋開合,船舶絡繹不絕,鮮有武力叩關,逆流而上者。但是天有不測風雲,近代以來確實有個國家不僅在海上痛擊英國艦隊,還闖入泰晤士河火燒英國軍艦,這個國家不是德法,而是與英國隔海相望的小國荷蘭。英荷海權之爭除了給英國人帶來了不小的心理陰影之外,還留下了豐厚的國際法遺產,後者至今還在影響着今天主要強國的海權博弈。

鯡魚戰役:英荷海上霸權之爭的硝煙與啓示

一、小國雄心

在16世紀,兩件事情影響着歐洲人的生活,一是自地理大發現以來開始的海外擴張,二是宗教改革引發的信仰糾紛。歐洲各君主國的諸侯王公們都試圖利用這倆件事情增加自己的財富,擴大自己的領地。不過無論是英格蘭還是荷蘭,都不是歐洲最早樹立海洋霸權的國家,因爲在漫長的時間裏,歐洲的貿易重心和文化中心都集中在地中海和北意大利地區,貿易驅動的海洋活動也是先由諸如威尼斯、熱那亞、葡萄牙和西班牙這樣的南歐共和國或君主國發起。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的海外擴張史想必早已家喻戶曉。當葡萄牙人第一次來到印度洋時,才猛然發現,當時的歐洲只是貧窮的世界“邊陲”,而印度洋纔是世界的中心,大部分財富都由參與印度洋貿易的諸民族掌握。這個現實讓葡萄牙人短暫自卑了一會兒,不過很快葡萄牙仰仗着武力控制了東方的海上貿易上路,並把獲得的財富源源不斷地輸送會歐洲。到了17世紀,荷蘭人基本取代了葡萄牙人,成爲歐洲參與東方貿易的主導力量,荷蘭人在北美,印度,印尼都建立了殖民地,還曾入侵中國的澎湖和臺灣,並且荷蘭還控制着對日本的商貿活動。荷蘭人能夠在短時間內快速崛起,得益於荷蘭發達的造船工業,以及荷蘭人在商業制度上的創造性發明,今天司空見慣的股份制公司制度就是由荷蘭人首創。

然而和歐洲那些大君主國相比,荷蘭不僅國小,而且年輕。在1581年之前,歐洲的版圖上還不存在荷蘭這個國家,荷蘭是西北歐低地地區西班牙哈布斯堡家族領地的一部分,這一地區包括今天的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的上法蘭西大區,共劃分爲十七省。不過荷蘭人對西班牙哈布斯堡家族的統治極爲不滿,原因有二,其一是十七省飛地遠離西班牙,荷蘭人很少受到西班牙的管理和自助,而哈布斯堡家族卻在十七省苛捐重稅;其二是哈布斯堡王朝的西班牙是一個天主教國家,而荷蘭人多信奉新教,而西班牙意圖藉助天主教推行帝國主義的行爲在十七省引發了激烈的信仰衝突,最終引發了1566年“偶像破壞運動”,新教教堂紛紛拆毀天主教的聖象。1568年,在奧蘭治親王威廉一世的領導下,十七省中的荷蘭省和澤蘭省爆發起義,抵抗西班牙的統治。不過起義很快被西班牙派兵壓制,在西班牙軟硬兼施的政策之下,十七省發生分裂,南方諸省向西班牙妥協,北方七省繼續抵抗,並於1581年建立尼德蘭聯省共和國,不過聯省共和國勢單力薄,與西班牙的戰爭十分慘烈,大片土地被西班牙軍隊佔領,直至1609年,西班牙疲於戰火,被迫與聯省共和國簽訂合約,雙方暫時休戰。十二年後,荷蘭趁西班牙捲入三十年戰爭之際,再度開戰,此次荷蘭人表現異常驍勇,收復失地,重創西班牙艦隊。最終在1648年西班牙不得不與聯省共和國簽訂《明斯特條約》正式承認其獨立地位,前後持續八十年的荷蘭獨立戰爭隨之落幕。《明斯特條約》通常也被視爲終止三十年戰爭的《威斯特伐利亞條約》的一部分,後者是歐洲主權國家體系的起源,這也意味着荷蘭人的國家獲得其他列強承認,成爲獨立的主權國家。

鯡魚戰役:英荷海上霸權之爭的硝煙與啓示 第2張

《明斯特條約》爲荷蘭人贏得了和平紅利,使得荷蘭人有時間休養生息。不過聯省共和國的政治地緣着實不佳,東臨德意志諸邦,西南靠着法國,北與英格蘭隔海相望,列強環伺,似乎海洋纔是唯一出路。而荷蘭人驚喜地發現他們位於從里斯本到波羅的海各港口貿易航線的中間,完全可以成爲海上貿易的中轉站。面朝北海,也讓荷蘭人得到了利用風能的機會。同時大批信仰新教的技術工匠和富商也從南部諸省和西葡兩國移民到聯省共和國,爲荷蘭人帶來了大量進行海上貿易的專門人才,從而使阿姆斯特丹從一個小港口成長爲世界商貿中心。新教教義鼓勵人們勤勞致富,生活節儉,賦予工作神聖的意義,正如馬克斯韋伯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裏推斷的那樣,荷蘭人迅速完成資本積累,並將商貿和金融業推至當時世界的前言,人類大概就是在阿姆斯特丹的金融交易所裏第一次感受到了資本的力量和金融危機的毀滅性影響。

在一系列因素的作用下,荷蘭人的海外擴張之路走得順風順水,財富涌進這個低地小國,讓這裏變成繼北意大利之後歐洲最富裕的地區。海洋貿易引發的財富擴張也引起了荷蘭社會結構的變化。聯省共和國沒有君主,但是卻有不少世襲貴族,資本讓那些出身平平的富商巨賈能夠步入上流社會,成爲貴族。爲貴族和富商服務的宗教人員、律師、小商賈和國家機構的職員構成了中產階級,位於底層的農民、商販、店主、技術工人、海員等則維繫着這個小國的基本生活要素。總之,荷蘭人締造了現代資本主義國家的雛形。財富的豐盈同樣帶動了文化與科技的繁榮,黃金時代的荷蘭涌現除了大批天文學家、地理學家、數學家、熟稔國際海洋事務的法律專家,以及文學家和藝術家。

荷蘭人以自己的雄心和努力,讓荷蘭的商船遍佈五洲四洋,殖民貿易活動從北美一直到遠東。今天的美國紐約和華爾街的起源都與荷蘭人有關。鼎盛時期,全球四分之三的商船都來自荷蘭,這爲荷蘭贏得了“海上馬車伕”的稱號。不過正所謂樹大招風,荷蘭的海洋霸權和財富自然招致了後起海洋國家的覬覦,那就是不怎麼厚道的英格蘭人。不過荷蘭人不僅展現出了商貿方面的天賦,還是十分出色的水手,除了龐大的商船隊,荷蘭還有一直強大的海軍,這讓英格蘭人吃盡苦頭。而且荷蘭不僅在海洋上耀武揚威,還要在法理上“以理服人”,伴隨着英荷海權之爭的戰火,還有海權觀念的爭論和演進。

鯡魚戰役:英荷海上霸權之爭的硝煙與啓示 第3張

二、海上交鋒

英格蘭與聯省共和國的第一次交鋒爆發於1652年。也就是說,歷經八十年戰火贏得獨立的荷蘭人剛享受了幾年和平,就不得不投身與英格蘭的戰爭當中。而英格蘭彼時正在經歷一場革命,大英帝國不可一世的軍勢還是兩百年後的事情。

英格蘭的海軍組建於16世紀伊麗莎白一世統治時期,原班家底其實是一羣靠劫掠西班牙商船起家的海盜,領頭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弗朗西斯·德雷克。雖然海洋上殺人越貨貌似手段齷齪,但是那個時代可沒有現在的國際海洋法,也不存在領海、公海、航行自由權這樣的概念。一望無垠的大海更像是一片弱肉強食的叢林,就像霍布斯描述的自然狀態一樣,處於“一個人對所有人的戰爭狀態”。所以大海上攔路搶劫也沒什麼不光彩之處,畢竟發展還比較落後的英格蘭也沒有太多資本跟南歐土豪比權量力,連伊麗莎白女王都出錢贊助德雷克,英格蘭人自然也視其爲無上光榮。德雷克倒是也不負衆望,一舉打垮西班牙無敵艦隊,確立了英格蘭的海上強權,而伊麗莎白爲了進一步打擊西班牙的霸權,還出錢資助荷蘭人搞獨立運動。伊麗莎白在歐陸國家間的縱橫捭闔後來演變成了英國人屢試不爽的“離岸平衡手”戰略。

然而在查理一世時期,英格蘭的態度發生了變化。查理一世是個天主教徒。與伊麗莎白抗西態度不同,他轉而修好西班牙,並強化海軍力量,防備荷蘭的海上擴張。爲此查理一世不惜改變伊麗莎白的政策,在荷蘭人和哈布斯堡王朝之間轉而支持後者,並且出動艦隊幫助西班牙運兵。查理還曾試探性地從荷蘭人手中奪取北海捕魚權,不過英格蘭人被荷蘭海軍驅散。查理甚至同意西班牙艦隊在英格蘭港口停靠,並試圖保護西班牙艦隊不受荷蘭人攻擊。不過1639年爆發的唐斯之戰表明查理的一意孤行後果是災難性的。驍勇的荷蘭人不僅摧毀了西班牙艦隊,還使得查理在國內威信掃地。本來就不受歡迎的查理一世最終迎來了一場革命。1642年,英格蘭內戰爆發。英格蘭人最終殺死了自己的國王,選擇建立共和國,革命軍的領袖克倫威爾就任護國公,成爲了共和國的實際獨裁者。

克倫威爾對荷蘭人同樣心懷忌憚。他懼怕荷蘭人的原因是兩方面的,一是荷蘭人的海上霸權隨時都會威脅英格蘭的利益,荷蘭人不僅在英格蘭家門口撈走了北海大部分鯡魚,還把英格蘭人趕出了印尼,是試圖煽動英格蘭的殖民地接受自由貿易源自;二是不少英格蘭保皇黨都逃到了聯省共和國,奧蘭治家族恰好是英格蘭王室的親戚,家族及其支持者都站在了英格蘭王室的一邊。按今天的話說,就是英格蘭不僅面臨着荷蘭帝國主義的侵略威脅,還面臨“自由與民主”的和平演變威脅。不過克倫威爾明顯畫風迥異於查理,他一面擴軍備戰,一面腦洞大開給荷蘭人寫了封信,邀請聯省共和國加入英格蘭共和國,組建一個英聯邦,然後聯手奪取西班牙的北美殖民地。荷蘭人面對這封信的態度非常堅決:老子們有國有家有霸權有魚吃,憑啥跟你個謀權篡位的弱雞混?

鯡魚戰役:英荷海上霸權之爭的硝煙與啓示 第4張

雖然被荷蘭人反手一懟,十分尷尬,但是英格蘭人民的智慧是無窮的。英格蘭議會在1651年通過了《航海法案》,規定所有進口英格蘭的貨物必須由英國船隻直接從出口國運進,試圖以此限制充當中間商的荷蘭人。這一具有濃厚重商主義色彩的政策明顯是與荷蘭人倡導的自由貿易主張針鋒相對。但是英格蘭一國的貿易保護政策對荷蘭人的貿易活動影響甚微,因爲對英貿易在荷蘭人的全球貿易版圖中相對次要。但是這個法案卻給了英格蘭私掠海盜合法搶劫荷蘭商船的機會。對此荷蘭人只是往海軍艦隊裏補充了大量武裝商船,以保護貿易航路,抗擊英格蘭海盜。而英格蘭人則變本加厲,宣稱要恢復英格蘭對海洋的古老佔有權,並要求所有船隻懸掛英格蘭旗幟。英格蘭人人爲他們對不列顛周圍海域的所有權自古以來,在羅馬征服時代之前就存在,這一觀念的源頭基本出自古羅馬學者留下來的隻言片語,爲了論證這一觀念,當時一些著名的英格蘭法學家紛紛加入輿論戰,其中就包括著名的自然法學者約翰·塞爾登(John Selden)。塞爾登援引古羅馬地理學者索利努斯(地中海一詞的命名者)的文集中對愛爾蘭勇士搏鬥海象的描述,力圖證明當時的布利通人擁有規模龐大的漁民和捕魚業,進而證明不列顛周圍的海域已經被布利通人通過航行和捕魚“佔有”。但事實上,海象可能只是與北歐民族貿易交換的貨物,而古布利通人除了捕撈三文魚之外並沒有什麼大規模漁業。即便是縱觀後來的盎格魯撒克遜時期,也沒有充足的證據證明英格蘭人充分利用和開發了周圍海域。面對英格蘭人強行將海洋“自古以來”,聯省共和國海軍中將馬爾坦·特倫普直接用大炮迴應了英格蘭人的要求,英荷戰爭正式打響。

第一次英荷戰爭的結果對於荷蘭人而言並不理想。可能是因爲荷蘭人把大部分精力都花在經營海上貿易上,海軍艦隊是由各省分艦隊組成,缺乏統一指揮體制,並且大部分戰艦是武裝商船,缺乏大型戰艦。開戰伊始,英格蘭人佔據上風,羅伯特·布萊克海軍上將指揮英格蘭艦隊在北海擊敗了荷蘭人。不過很快特倫普中將指揮聯省海軍將英格蘭人逐出了英吉利海峽和地中海。而後英格蘭人再度反撲,又將荷蘭人逐出北海和英吉利海峽,特倫普中將也在1653年陣亡。最後英荷兩國都疲於曠日持久的戰事,即便是佔據優勢的英格蘭也草草收兵,加之克倫威爾解散了好戰的“殘缺議會”,兩國便暫時修戈,開啓了和平談判。最終兩國締結《威斯敏斯特條約》結束戰爭,英格蘭人並沒有如願取代荷蘭人的海上霸權,但是條約附帶了一個祕密條款,禁止奧蘭治親王威廉三世成爲荷蘭省執政,不曾想這一條款成爲了日後英荷再次開戰的導火索。

第一次英荷戰爭之後,荷蘭人痛定思痛,開始擴軍備戰,聯省共和國改革了海軍體制,並建造了60艘大型戰艦,彌補了他們與英格蘭之間的武備差距。同時荷蘭人還迎來了一位堪稱軍事天才的新將領米歇爾·德·勒伊特海軍中將。就在荷蘭人厲兵秣馬的時候,英格蘭國內再度生變,1660年斯圖亞特王朝復辟,查理二世登上英格蘭王位。查理二世一心想讓他的侄子,被英荷祕密條約限制掌權的奧蘭治親王,成爲共和國執政。與此同時,查理二世頒佈一系列旨在反荷的重商主義政策,將國家推向狂熱的民族主義浪潮中。英格蘭商人們和一系列特許公司爲了打壓荷蘭人的海上貿易,策劃在全球劫掠荷蘭商船,並視戰果大小獎賞劫掠船及其水手。到1665年,聯省共和國的貿易和工業因爲英格蘭商業海盜的劫掠而遭遇沉重打擊,並且英格蘭奪取了聯省在北美的殖民重鎮新阿姆斯特丹,英格蘭人將其改名爲紐約。然而英格蘭人還沒高興多久,次年倫敦爆發瘟疫和大火,對英格蘭造成沉重打擊。似乎上帝也看不慣英格蘭海盜的劫掠行徑。1667年,臥薪嚐膽的荷蘭人發起反擊,聯省海軍在勒伊特中將的指揮下突襲英格蘭艦隊母港,重創英格蘭艦隊,並且勒伊特中將還率領艦隊突入泰晤士河,攻入查塔姆軍港,火燒英格蘭軍艦,拖走了英格蘭海軍的旗艦聯合號與皇家查理號。此戰成了英國曆史上損失最慘重的失敗之一。荷蘭人的勝利給英格蘭人造成了一望無際的心理陰影,同時暴增的軍費與查理宮廷的鉅額開銷也引發了英格蘭人的不滿,倫敦城中人心惶惶,害怕被推翻的查理二世不得不迅速與聯省共和國簽訂和約。至此,荷蘭人的海上霸權達到全盛。

然而,聯省共和國的地緣劣勢也充分暴露出來,一個人口只有三百萬的低地小國控制着與自己體量極不相稱的海上霸權,不僅招致了海上競爭者英格蘭的反覆挑釁,也引來了歐陸強權的忌憚,尤其是聯省共和國的鄰國法國。法國本來是聯省共和國的傳統盟友,雙方維持了一個世紀的軍事同盟關係,但是法王路易十四上臺之後,便把聯省共和國視爲海外貿易的威脅,同時聯省共和國的共和主義傳統和新教信仰也被路易視爲威脅法國王廷的不安定因素,法荷同盟旋即終止。而在第二次英荷戰爭中遭到沉重打擊的英格蘭國王查理二世同樣不甘心失敗,一面重建海軍,一面與法國結盟。位於德意志的明斯特主教公國和科隆總教區以及瑞典,在路易十四的外交斡旋下,也加入了英法的反荷同盟。1672年路易十四發動12萬大軍進攻荷蘭,英格蘭也隨之參戰。法荷戰爭與第三次英荷戰爭爆發。在海上,賴特中將再次展現出驚人的軍事才能,四度擊敗英法聯合艦隊。海上的失敗迫使英格蘭在1674年就與聯省共和國簽訂和約退出戰爭,根據和約,英格蘭獲得了共和國的部分殖民地與貿易特權,但給予了共和國20萬英鎊的補償。

鯡魚戰役:英荷海上霸權之爭的硝煙與啓示 第5張

然而在陸上,荷蘭人就沒有那麼幸運了,法軍運用新式攻城技術突破了荷蘭人的防線,並佔領了聯省共和國的大部分國土。面對危機,荷蘭人爆發出了空前的愛國熱情,掘開海堤,製造洪水阻止法軍佔領阿姆斯特丹。最後還是奧蘭治親王威廉三世臨危受命,就任共和國執政。威廉通過一系列外交遊說,與西班牙、奧地利、普魯士、洛林公國組成反法同盟。但是即便如此,與法國的戰爭仍是一場苦戰。1674年路易十六發動針對荷蘭商人的關稅戰,使得聯省共和國的商貿損失慘重。1676年賴特中將亦在地中海受傷戰死。形勢對共和國十分不利。所幸威廉三世在1677年迎娶了英格蘭的瑪麗公主,將英格蘭拉進反法同盟,同時竭盡全力將戰爭推到了談判桌上。1678年《奈梅亨條約》簽訂,戰爭結束。聯省共和國恢復了國土並得到了低關稅優惠。但是法國依然獲得了巨大的勝利。並且堅壁清野的洪水防線也毀滅了共和國的經濟。隨着路易十四法蘭西王權的崛起,共和國的海上霸權受到了歐陸強國的擠壓和挑戰。特別是法荷戰爭之後,歐陸各國相繼承認路易十四的霸權,荷蘭人的國際地位大不如前。

法荷戰爭之後,威廉三世爲了防止英法再度結盟入侵荷蘭,利用英格蘭人對查理二世的不滿,策動反查理運動。最終英格蘭人掀起“光榮革命”,驅逐查理二世,將威廉二世及其妻瑪麗公主迎上皇位。革命的成功看似一勞永逸地解決了荷蘭人的海上威脅,但是威廉三世入主英格蘭卻不可避免地帶來了荷蘭的進一步衰落。不僅威廉三世忙於英格蘭事務而較少估計聯省共和國,那些常駐阿姆斯特丹的商人巨賈也隨着威廉三世遷入倫敦,與阿姆斯特丹商貿金融衰落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倫敦的崛起。至18世紀初,共和國的海上霸權已基本轉移至英格蘭。

隨着英格蘭的財富增長,1780年大不列顛的人均GDP超越聯省共和國。英荷間的第四次也是最後一次海權衝突也爆發於1780年。第四次衝突爆發主要是共和國支持美國獨立運動所致。不過此時的聯省海軍已大不如前,所以雙方並未爆發大規模海上衝突。第四次衝突使英國獲取了荷蘭人在北美的殖民地,荷蘭人只剩下遠東的幾塊殖民地,以維繫與亞洲的貿易。緊接着,在隨後而來的拿破崙戰爭中,共和國淪爲法國的衛星國,在拿破崙戰爭期間,英國人奪取了除印尼之外荷蘭人幾乎全部的海外殖民地。曾經的海上霸主到此僅存夕陽西下的幾縷餘暉。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