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世界史 > 波希戰爭的背景經過和結果,爲何馬其頓成爲征服者

波希戰爭的背景經過和結果,爲何馬其頓成爲征服者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1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波希戰爭是什麼?是很多人要的問題?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解答。

古希臘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頭之一,和歐洲的文化、哲學等領域擁有最重要和直接的淵源。縱觀古希臘文明的發展進程,我們大致可以劃分爲上古時代(克里特-邁錫尼文明)、古典希臘城邦時代和希臘化時代。

波希戰爭的背景經過和結果,爲何馬其頓成爲征服者

古典希臘城邦時代通常被稱作愛琴海-色雷斯文明圈的黃金時期,然而仔細梳理希臘城邦時代,我們會發現古希臘世界與東方鄰近的波斯帝國存在着千絲萬縷的聯繫和脈動。爲了更好的梳理這一時期愛琴海周邊和西亞地區的發展脈絡,我們以第一次波希戰爭爲時間分界線,劃分爲“波希戰爭前的西亞-地中海世界”和“希臘-波斯文明圈的同頻脈動”兩個階段來做闡述。

一、波希戰爭前的西亞-地中海世界

1、碎裂的愛琴海周圍地理環境孕育均勢秩序

人類文明星火最早燎原之處,是在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流域中下游的兩河平原,又稱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最早於此地建立城邦等社會構造的當屬蘇美爾人,此後阿卡德人、埃蘭人、巴比倫人、希伯來人乃至亞述人先後在不同時期創造了璀璨的文明。在距離此處不遠的古埃及同樣創造出燦爛的文明,兩河文明和古埃及文明共同傳播並影響到了愛琴海地區。

波希戰爭的背景經過和結果,爲何馬其頓成爲征服者 第2張

從現有的出土文物資料中,人們發現最初的愛琴海文明,同中國一樣,建築物通常採用木質材料。只是後來經歷了“黑暗時代”之後,受到古埃及文明的影響才轉變爲了石質建材。由此可見愛琴海文明早期,受到古埃及文明、亞述-巴比倫文明和赫梯文明的影響有多大。只是由於位於不同的地理環境中,愛琴海地區和西亞地區分別形成了風格迥異的地緣秩序格局。

波希戰爭的背景經過和結果,爲何馬其頓成爲征服者 第3張

愛琴海周圍衆多半島和島嶼的地形,造就了四分五裂的城邦林立局面。繼克里特文明之後的邁錫尼文明也曾在希臘半島上建立了短暫的君主集權秩序,然而隨着控制地盤的擴大,同時掌控被山脈和海洋割裂的各地勢力變得越來越困難。另一方面,古希臘地區從有史以來,每隔一段時間便從北部大陸腹地匯入一批新的南下族羣。層層疊積之下,愛琴海-色雷斯文明圈內部不同邦國之間的風格和習俗迥異。與中國春秋戰國時期類似,到了古典希臘時期,愛琴海周圍的希臘人逐步形成了邦國林立的均勢格局。

2、兩河平原支撐超大帝國的誕生

相比之下,西亞地區的地緣演變要簡單的多。憑藉優越的軍械和地利條件,波斯人從伊朗高原俯衝而下,自西北方向殺向兩河流域和迦南地區的U字型平原地帶,相繼消滅了米底、新巴比倫、亞述等衆多古老文明國家,並攜勢衝進了小亞細亞和北非,將呂底亞和古埃及故地納入波斯的版圖。正因如此,波斯君主自稱萬王之王,即波斯帝國皇帝。

波希戰爭的背景經過和結果,爲何馬其頓成爲征服者 第4張

作爲最早誕生人類文明的地方,美索不達米亞平原遼闊的耕地足以滿足一個碩大帝國的運轉。波斯帝國基於兩河流域等地的穩定農耕區域,維持了足夠的財政收入。然而隱藏在大一統表皮之下的,卻是帝國不同區域和族羣之間巨大的文化和習俗信仰差異。在東方,秦漢帝國通過秦滅六國、楚漢爭霸和剪除異姓王數次內部調整,完成了中華帝國的文化統一。然而波斯帝國似乎並沒有那麼幸運,因爲當它擴張到小亞細亞半島,與愛琴海文明接壤之後,新的問題誕生了。

3、希臘與波斯的相遇,將兩者的命運捆綁在了一起

波希戰爭之前,不僅波斯帝國在不斷的擴張,希臘城邦同樣在對小亞細亞、色雷斯、西西里島和亞平寧半島進行殖民擴張行爲。當雙方的擴張行動碰撞到一起之後,各自的內部問題促使雙方從此糾纏在了一起。然而他們的首次衝突,卻發生在弱小的希臘城邦針對波斯帝國的一次內政干涉。

波希戰爭的背景經過和結果,爲何馬其頓成爲征服者 第5張

小亞細亞半島西側,靠近愛琴海沿岸的愛奧尼亞城邦是希臘世界中的一員。早在波斯帝國征服該地區之前,愛奧尼亞城邦就已經臣服於此地霸主呂底亞。當呂底亞被波斯征服之後,愛奧尼亞城邦同樣被波斯帝國接手。然而當波斯帝國征戰色雷斯返回亞洲之後,以愛奧尼亞的米利都城邦首先發起叛亂,並吸引希臘城邦趁火打劫,掠奪了大量財物。

二、希臘-波斯文明圈的同頻脈動

1、波希戰爭的起因

在波斯帝國崛起之時,同留守北方草原上的古印歐族羣產生激烈衝突,居魯士大帝甚至在征討草原族羣的過程中陣亡。此後古印歐族羣中的斯基泰人坐大,並嚴重威脅波斯帝國北境,尤其是黑海和波斯腹地的商道。公元前513年,大流士率軍橫跨博斯普魯斯海峽追逐斯基泰人直至伏爾加河流域,卻最終無功而返。然而當大流士率領波斯軍隊返回小亞細亞之後,斯基泰人對色雷斯乃至小亞細亞的希臘人城邦的策動開始起到了效果,各地紛紛出現叛亂跡象。

波希戰爭的背景經過和結果,爲何馬其頓成爲征服者 第6張

由於波斯帝國擴張的過於迅猛,對帝國各地的族羣大多采取了相安無事的態度,並從這些城邦中選舉出城主出來。然而正是這些源於本地的希臘人城主,在波斯軍隊退卻之後處於自身權力的考量開始發動叛亂。爲了得到外援,波斯叛亂的城主還曾前往希臘各城邦遊說。最終說服了雅典人以及其鄰邦厄瑞特里亞跨海支援對面的希臘人兄弟。但真正讓雅典人心動的,是愛奧尼亞人敘述的豐厚戰利品。最終希臘人長驅直入小亞細亞境內,並在攻陷原呂底亞都城薩爾迪斯之後,一把火將其燒了。這是導致波斯皇帝對希臘城邦用兵的直接原因,如若不剷除希臘半島,則小亞細亞的希臘人地區則難以長治久安。

2、第一次波希戰爭

在被境內外希臘人擺了兩道之後,波斯帝國開始了對希臘半島的征伐,並迅速完成了對馬其頓和厄瑞特里亞的征服。厄瑞特里亞被夷爲平地、居民變賣爲奴,至於馬其頓則在此時開始收到波斯文化和政治秩序的薰陶。

波希戰爭的背景經過和結果,爲何馬其頓成爲征服者 第7張

然而愛琴海地區先天的水陸地理條件,制約了波斯帝國實力的發揮,最終導致波斯在第一次波希戰爭中遭受挫折。當波斯人在拔掉厄瑞特里亞之後,南下準備進軍雅典之後,雅典曾向族羣和風俗迥異的希臘強邦斯巴達求援。但當時斯巴達正在過卡爾涅亞節日,國內黑勞士在此時蠢蠢欲動,再加上雅典從道義上不佔據優勢,因此斯巴達並未出兵。但憑藉波斯軍隊中叛逃而來的衆多希臘人士兵的介紹,雅典統帥米爾提亞德斯取得了馬拉松大捷。

3、第二次波希戰爭

由於波斯嚴格的皇權專制體系,面對希臘人的挑釁勢必會進行反擊。然而不論是小亞細亞還是在埃及,波斯人都遭到原先文明國家遺民的強力衝擊,叛亂不斷。由於埃及的叛亂,大流士重組討伐大軍的行動一拖再拖,但最終得以成行。

波希戰爭的背景經過和結果,爲何馬其頓成爲征服者 第8張

此戰之中,波斯人在陸戰中遭遇斯巴達人的阻擊,溫泉關三百斯巴達勇士的故事傳唱千古。海上波斯人的主要對手是雅典艦隊,而自己所倚重的卻是腓尼基和埃及的海軍。最終在海戰中,擅長騎馬的波斯人並未討到便宜,波斯皇帝薛西斯的一位王弟和三位侄子戰死,此戰又被稱作“薩拉米斯灣海戰”,戰爭的失利引發薛西斯處死了一位腓尼基海軍統帥。此時波斯帝國內部不穩定的特徵顯現出來了。腓尼基海軍在自己統帥被處死之後,旋即撤軍回國,而埃及海軍形單影隻之下,也決定返回埃及。如此便倒是波斯全面喪失愛琴海的制海權,進而造成後續戰役的失敗。

4、從提洛同盟了希臘內鬥

波斯帝國內部問題在戰爭中展露無疑,而希臘人的問題則在戰爭之後爆發出來。在對抗波斯的戰爭中,斯巴達和雅典均取得了巨大的勝利和威望。然而當雅典想進一步從波斯手中解放希臘城邦之後,對此並不感興趣的斯巴達人回去了。於是其他大多數希臘城邦與雅典結成同盟,因同盟的金庫設在提洛島,故而稱之爲“提洛同盟”。

波希戰爭的背景經過和結果,爲何馬其頓成爲征服者 第9張

然而當波斯帝國的勢力退守亞洲之後,提洛同盟不可避免的出現裂痕。由於雅典憑藉自身海上優勢,不斷的壓榨新解放出來的希臘城邦和原先其他小城邦,形成了一個實質性的雅典海上帝國。此後希臘軍與波斯軍隊相互拉鋸,逐漸形成了一個穩定的對峙狀態。但雅典的壯大威脅到了希臘軍事實力老大斯巴達的利益,最終雙方聯合各自盟友終於爆發了伯羅奔尼撒戰爭。此後波斯帝國中樞指示小亞細亞的地方大吏與斯巴達結盟,共同對付雅典。從此波斯帝國成爲希臘城邦內鬥中多股勢力中的一員,只不過憑藉強大的實力往往佔據主導作用。

5、希臘與波斯內部震盪的相互波及

在希臘城邦的內鬥之中,斯巴達先與波斯結盟對抗雅典帝國,後又與波斯爆發戰爭,並引發雅典、科林斯這對曾經的夙敵結成盟友共抗斯巴達。後來當斯巴達海權喪失之後,雅典又再次萌發出海上帝國的念想,倒逼波斯轉而和斯巴達和解。在深度干涉希臘內鬥的過程中,波斯方面亦被撕裂爲親斯巴達派和親雅典派。另外由於始終同希臘部分城邦存在親密關係,又同另一部分保持敵對,這導致波斯帝國境內不論是埃及暴亂起義的隊伍中還是波斯帝國軍隊中,都能看到希臘僱傭軍的身影。

當波斯帝國利用希臘城邦相互對立,成爲希臘均勢秩序中的一位玩家之時,希臘城邦中的雅典、忒拜、斯巴達等同樣也越來越深入的干涉波斯境內事務。正是這種深入干涉,暴露出波斯帝國愈發頹勢的現實,爲日後馬其頓東征波斯奠定了心理基礎。

6、爲什麼是馬其頓成爲征服者

馬其頓是第一次波希戰爭期間,首先臣服於波斯帝國的邦國。同時它和波斯一樣,處於一個文明相對邊緣的區域,避免了多條戰線的情況。馬其頓位居希臘世界的北方,與南下草原族羣混雜在一起,並不被希臘半島上自付正統的城邦所承認,這一點與春秋戰國時期東方諸侯看待秦國的態度相似。最終的結果自然是汲取了忒拜和遊牧騎兵等多個兵種優勢的馬其頓南下統一了全希臘。

波希戰爭的背景經過和結果,爲何馬其頓成爲征服者 第10張

由於馬其頓不僅具備希臘特質、同時也存在波斯帝國政體的淵源,固然對萬王之王的稱號還是非常青睞的。在當時的希臘世界,被看透虛實的波斯帝國早已不似從前那般可怕。最終亞歷山大率領馬其頓軍隊在統一全希臘之後,回軍東征並滅亡了波斯帝國。而亞歷山大東征亦可以看作是第三次波希戰爭和希臘-波斯文明圈的最終鑄成。

波希戰爭的背景經過和結果,爲何馬其頓成爲征服者 第11張

綜上所述,我們通過梳理分析可以發現古代西亞北非地區的衆多文明,造就了愛琴海文明這個次生文明。並且當希臘人的均勢秩序與波斯人的集權秩序碰撞在一起之後,雙方就糾纏在了一起,波斯帝國未能擁有一個如同中華帝國一般的內部調整時期,始終遭受不同文明族羣排斥的困擾。

最終將希臘和波斯文明融合爲一個文明圈的,是同時具備希臘和波斯特徵的邊緣邦國馬其頓。這一點同波斯從兩河衆多文明的邊緣地帶完成征服的歷程如出一轍。然而亞歷山大帝國本土所在的希臘半島,地理上被山脈和海洋分割的支離破碎,不足以支撐如此巨大的帝國疆域,最終出現人死地分的的情形也是必然。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