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世界史 > 泰坦尼克號真的只是培養建造無畏級工人的平臺?

泰坦尼克號真的只是培養建造無畏級工人的平臺?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3.1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堪稱“世界工業史奇蹟”的豪華客輪”泰坦尼克“號在1912年4月開始了處女航,從英國的南安普頓駛往美國紐約。4月14日晚,泰坦尼克號在北大西洋撞上冰山而傾覆,1500多人葬生海底,造成了當時再續和平時期最嚴重的一次航海事故,也是迄今爲止最著名的一次海難。

但也許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建造泰坦尼克號的1909年至1911年正是一戰前英德兩國海軍軍備競賽的白熱化階段。泰坦尼克號的建造與下水與此有着莫大的干係。

實際上,建造泰坦尼克號的目的是爲當時如日中天的英德無畏艦競賽分擔成本。而且工人造泰坦尼克號其實是對建造無畏艦的崗前培訓;泰坦尼克號上的船員是退役的前無畏艦官兵;造這艘船的目的也是爲了吸引新興中產階級消費,給無畏艦湊資金。無論怎麼說,泰坦尼克號都只是那個時代的一個縮影,相對於此,黑雲壓城城欲摧的軍備競賽也許顯得更爲驚心動魄。

19世紀中葉,伴隨着鐵血宰相俾斯麥和德皇威廉一世的勵精圖治,德意志第一帝國在歐洲大陸中部迅速崛起。但德皇威廉二世上臺之後,拋棄了俾斯麥所指定的精密的外交體系,積壓已久的德意志民族主義能量開始向外噴射。德國人急急忙忙地踏上了征服、“開化”世界的道路。

泰坦尼克號真的只是培養建造無畏級工人的平臺?

當時,各種擴張主義的喧囂充斥整個德國。“沒有殖民地的德國註定是二等強國”,“德國需要殖民地就像需要每天吃的麪包一樣”,“我們時代的最大不公平在於,這個地球上最有經濟才能的民族,具有最堅強的思想和最強大的組織能力的民族卻不能對世界起支配作用,承擔責任”。

儘管德國人緊鑼密鼓地向海外擴張,急不可待地推行“世界政策”,但他們畢竟是後來者。英國等老牌殖民國家經過多年經營,已經瓜分了全球的大部分地區。最後,雙方只能通過武力較量來解決問題,而在此之前,瘋狂的軍備競賽當然是必經的過程。

德皇威廉二世在這場競賽中自始自終扮演着重要角色,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直接促成了這場競賽。威廉二世是“優先照顧和過高評價軍事思想和軍事價值”的代表人物。他深信海洋霸權和世界霸權的相互關係,認爲建造一支以英國爲榜樣的龐大艦隊是解決德國所有問題最好的也是唯一的方法,只有佔據海洋,纔能有效地打擊敵人和保持軍事行動的自由。因此,威廉二世積極倡導德意志世界強權的艦隊政策。

但是,威廉二世口無遮攔和草率衝動的性格,過早地暴露了德國的意圖。1904年,英王愛德華七世訪問德國基爾軍港,威廉二世幾乎展示出他全部的海軍力量,並在稍後的國宴上宣稱,“用德國艦隊槍炮的威嚴來歡迎遠道而來的英國陛下”。英國國王和海軍政要確實對德國海軍印象深刻,但他們把這種海軍實力的展示看作是對英國的巨大威脅,而不是像德皇所期待的那樣,羨慕其偉大成就。從此,英國政府開始特別關注德國海軍的發展進程。

1902年10月,英國海軍部忽然注意到,德國艦隊的巡航距離短,這顯然專門設計用來對英作戰的。由此,英國政府和海軍當局深刻體會了德國的威脅。英國輿論界連篇累犢地發表文章,鼓吹乘德國海軍處於襁褓時期,給予其毀滅性打擊。同時,英國在人事和艦隊的配置方面,着手進行鍼對德國的安排。1904年12月,英國海軍強硬派費希爾擔任第一海務大臣。他一上任,就立即削減英國海軍在地中海的任務,加強英國北海艦隊建設,德英海上爭霸時代正式到來。

1905年英國轉向建造大型戰鬥艦,它的噸位是當時戰列艦的兩倍,裝備有最重型的大炮和武器。第一艘這種新型的軍艦“無畏號”1906年下水。費希爾認爲,英國轉向建造無畏艦使德國沒有希望進行海軍競賽,因爲德國海軍咽喉基爾運河的範圍,以及海軍母港威廉港入口的寬度和船塢都太小,而且英國預料財政困難的德國不可能拿出這麼多錢來建造如此昂貴的大型戰艦並改建運河和海港。

事實恰恰相反:1906年5月德國帝國議會批准了德國海軍補充法案。根據這項法案,政府將撥款擴大基爾運河和威廉港口,改善船塢設備,建造德國的無畏戰艦。將要製造的這些德國戰艦以英國無畏艦爲榜樣,但噸位更大、炮火更強。這樣就出現了德英海軍力量對比的一個重要轉折。由於轉向生產無畏艦,英國戰艦對德國戰艦數量上的優勢逐漸減少。德國新戰艦可能勝過所有英國老式戰列艦,在建造無畏艦方面,英國也只比德國略佔優勢。1908年英國有8艘無畏艦,德國有7艘,德國艦隊成爲僅次於英國的海軍力量。

1908年之後,一戰的陰雲在歐洲的上空已經越發明顯,形勢逼人之下,德英都加快了擴大海軍的步伐。根據1908年的海軍法案,德國將縮短軍艦替換期限,繼續建造6艘無畏級戰艦,力圖打破英國獨霸海洋的局面;英國政府也於同年3月增加海軍預算,並於次年徹底放棄節約軍備開支的原則,決心不惜花掉最後一個便士同德國海軍較量到底。1909年英國作出決定,德國每建造一艘無畏艦,英國就造兩艘。

1909年夏,貝特曼出任德國宰相,他把同英國和解作爲其外交政策的主導思想。貝特曼表示,如果英國同意締結一個受第三國攻擊時保持中立的協定,他就準備放慢德國建造軍艦的速度。英國政府則堅持德國應該無條件削減海軍作爲改善兩國關係的前提。直到1910年秋天,英國政府才接受放慢造艦速度的設想,但當時進行的英國大選中斷了會談。

1911年兩國又就交換海軍技術情報的可能性進行了商談。同年,大名鼎鼎的丘吉爾擔任英國海軍大臣,開始着手準備對德作戰。在北海海域,英國集中了海軍86%以上的戰列艦力量,增設了海軍參謀部,戰爭彷彿一觸即發。

但1912年德國意欲進一步加強艦隊實力的海軍法案促使英國政府立即着手同德國的談判。在談判中,英方希望德國放棄增建3艘戰鬥艦或者至少把德國建造計劃由6年延長到12年,以此作爲締結政治協定的前提;德方則希望同英國締結中立協定作爲放慢德國造艦速度的條件。最後德皇提出先締結一個德英互不侵犯協定,然後再放慢德國造艦速度的建議,但英國內閣覺得能夠從中取得的實惠太少而表示反對。

德皇大怒之下,1912年4月德國提出計劃好的海軍法案,4個星期後由帝國國會批准。根據該法案,德國海軍預計要增加到41艘戰列艦、20艘裝甲巡洋艦、40艘輕巡洋艦、140艘驅逐艦和72艘潛艇。如此的公然擴軍計劃將德英和解的嘗試擊得粉碎。以牙還牙,英國的軍工部門也開大馬力,英德之間的海軍軍備競賽達到白熱化。

而就在此前後,泰坦尼克號的悲劇發生了,戰爭臨近的壓抑氣氛增加了人們的悲傷,在此之後的一年之內,圍繞泰坦尼克號這一題材出現了100多首歌曲。而人們的悲傷還沒有散盡,預謀已久的一戰便爆發了。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