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世界史 > 希特勒爲什麼放走那麼多敵人?真相竟然是這樣

希特勒爲什麼放走那麼多敵人?真相竟然是這樣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3.8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940年5月23日,德軍古德里安上將的第19裝甲軍到達格拉夫林,這裏離敦刻爾克還有16公里,而在其右翼的萊因哈特的第41裝甲軍,也已到達達艾爾—聖奧梅爾—格拉夫林運河一線。兩支勁旅只需再加把勁,就可以直取敦刻爾克,而後繼的幾十個步兵師也正源源不斷地跟進。面對聯軍越來越頑強的抵抗,古德里安上將加緊了向敦刻爾克海港的進攻,決心率領他的裝甲部隊再打一個圍殲戰,將英法軍隊的數十萬人馬徹底消滅在濱海地區。5月24日,古德里安上將集結好進攻用的坦克羣,準備突入敦刻爾克港,給英法聯軍最後一擊以結束這場戰役,但是,中午12時37分,他突然接到了希特勒的命令:就地停止前進,撤回先頭部隊,只准許執行偵察和警戒任務的部隊繼續前進。

當時,古德里安正在吃午飯。他接到這個命令之後大吃一驚,他第一個反應就是現在最希望得到這個命令的是英國人,而不是我們德國人!他馬上詢問總部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兒。可是,他得到的回答是:“元首的命令不可更改。”德國陸軍總參謀長弗朗茨·哈爾德極其沮喪地在日記中寫道:“左翼,由裝甲部隊和摩托化部隊組成,前面沒有敵人,但在元首直接命令下,將就地停止前進。”

5月25日上午,德軍陸軍總司令海恩裏希·瓦爾特·馮·布勞希奇元帥再次試圖說服希特勒改變他的決定,命令德軍繼續收縮對敦刻爾克的包圍圈。然而,希特勒回答:“我已將西線作戰的指揮權交給了A集團軍羣,而A集團軍羣司令龍德施泰特元帥也不同意這樣做,堅持將裝甲部隊隨時投入下一階段的南方作戰。”

直到48小時之後,希特勒才下達了重新恢復前進的命令。而這48小時對敦刻爾克包圍圈內的聯軍來講,簡直是開了一條生路。

48小時的時間,讓幾十萬英法聯軍有了絕好的逃生機會,聯軍在敦刻爾克加強了防禦力量,佈置了3個步兵師和大量的大炮,擋住了德軍的進攻。英國指定海軍中將伯特倫·拉姆齊擔任“發電機計劃”的總指揮,另外組成了一個16人的參謀班子,統籌指揮敦刻爾克的撤退。而這時,英法聯軍的惟一生路就是敦刻爾克40公里長的海岸線,從5月10日以來,兩個星期裏海岸線一直遭到德軍的猛烈轟炸,船塢、碼頭全部被炸成廢墟,惟一還可以供船隻停泊的只有一條不足1200米長的東堤。就是這1200米的東堤,成爲了幾十萬聯軍的生命線。5月26日18時57分,拉姆齊下令實施“發電機計劃”,從而拉開了敦刻爾克大撤退的序幕。

從敦刻爾克到英國有3條航線,但由於德軍的炮火封鎖,惟一能夠使用的只有Y航線,全程近76海里,需要6小時到達英國。Y航線航程是原計劃的2倍多,要想撤出同樣多的人,就得需要2倍以上的船隻。兵多船少,成爲大撤退行動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希特勒爲什麼放走那麼多敵人?真相竟然是這樣

焦急的英國人顧不上保守祕密,在無線電廣播裏大聲向全國呼籲,號召所有擁有船隻的人都來加入撤運聯軍的艦隊。數以千計的民衆駕駛着各式各樣的船隻聞訊趕來——一支奇形怪狀的艦隊很快在英國東南部港口彙集起來。艦隊中有政府徵用的船隻,但更多的則是自發前去運送部隊的民衆,他們沒有登記過,也沒有接到過任何命令。在這支“無敵艦隊”中有:銀行家、醫生、出租汽車司機、碼頭工人、工程師、漁民、遊艇駕駛員……許多人穿着破舊的衣衫,腳蹬破口的鞋子,渾身讓風雨和海水弄得溼淋淋的,飢腸轆轆地堅守在徹骨的海風中。暗夜中,他們“邊靠猜測邊靠上帝”地航行着。

此時,在敦刻爾克海灘,撤退同時進行。成千上萬的士兵排成一行行,50人編爲一組,他們站在沙灘上,站在沒踝、沒膝、齊胸的海水裏,等候救援船隻。

大撤退開始的當天,正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爲大撤退祈禱的英國首相丘吉爾感動地說:“我坐在唱詩班的位置上,能感覺到民衆有害怕的心情,不是怕死,不是怕傷,或者怕物資損失,而是怕英國被戰敗和最後滅亡。”

大撤退的航線儘管處於德國空軍的空中威脅下,但是卻沒有德軍炮火的封鎖,相對比較安全。

在英國和法國民衆的支持下,聯軍從敦刻爾克撤退的速度越來越快:

5月28日,撤走了17804人;

29日,撤走了47310人;

30日,撤走了53823人;

5月31日與6月1日,兩天撤走了132000人。

至6月4日14時23分大撤退結束,聯軍共從敦刻爾克撤走了338226名官兵,爲以後取得戰爭的勝利保存了巨大的有生力量。英法民衆和聯軍共同創造了“敦刻爾克大撤退的奇蹟”,也創造了人類戰爭史上的奇蹟。

就這樣,希特勒的一個奇怪的命令,讓英國人創造了戰爭史上的一個奇蹟。

希特勒爲什麼違反軍事常識,在最爲關鍵的時刻,下達這樣一個停止前進的命令呢?他沒有對自己的命令做過多的解釋。於是,戰後人們一直在猜想答案,或許這就是這個問題的迷人之處吧。

可能有三種因素促使希特勒下達了這個命令。

第一個是軍事上的因素。西線作戰開始後,德軍進攻速度快到不僅打亂了英法聯軍作戰指揮的時間表,而且打亂了德國人自己的作戰指揮的時間表。德國人自己都沒有想到進攻這麼快,得手這麼容易!A集團軍羣7個裝甲師像一把鋼刀一樣,一下就推向了布列塔尼半島,直撲英吉利海峽,將法國境內的英法聯軍割裂開來。這樣一來,希特勒與A集團軍羣總司令龍德施泰特特別擔心部隊大縱深推進後,後勤補給卻沒有跟上,部隊的兩翼可能遭到法國境內的英法聯軍的南北夾擊。而一旦遭到夾擊,德軍將腹背而受敵。

戰爭期間,希特勒有一個習慣,每天晚上7點鐘要聽聽輕音樂。可是,當他聽到龍德施泰特彙報後,立即中斷音樂。他意識到龍德施泰特的擔心的嚴重性。

龍德施泰特是德國軍事史上一個重要的人物,他的全名是卡爾·魯道夫·格爾德·馮·龍德施泰特。他出身於世代的軍人家庭,他的家族生生世世當軍人,已有800年曆史。龍德施泰特是一個典型的職業軍人,他深受德國作戰思想的影響,先計算後冒險,三思而後行,作戰非常穩重、沉着。希特勒對於龍德施泰特非常尊重,在德軍26個元帥中,龍德施泰特是惟一敢不摘手套與希特勒握手的人。所以,希特勒很快與龍德施泰特交換了意見,最後下命令讓古德里安的部隊停止前進。

第二個因素出自戈林。赫爾曼·戈林在納粹德軍中是僅次於希特勒的一個人物。希特勒1941年6月29號曾經頒佈一個指示:“如果我不在的時候,由戈林承擔起我對國家的責任。”

希特勒爲什麼放走那麼多敵人?真相竟然是這樣 第2張

戈林出生於1893年1月12日。他自幼喜歡軍事,幻想着胸前掛滿軍功章。1911年,他以優異成績從柏林軍官學校畢業。

1915年,他從步兵部隊調入剛剛成立的德國飛行部隊,成爲了德國第一代飛行員。他的飛行技術非常好,憑藉高超的飛行技術,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擊落了22架敵機,成爲德軍王牌飛行員。如果後來沒遇上希特勒並參加了納粹黨,戈林肯定會是一名出色的飛行家。

戈林還是一名藝術造詣很深的人。更爲讓人驚歎的是,他是在從軍校畢業後休假的短短几天裏,就學會了如何鑑賞藝術品。1911年4月1日,他到意大利米蘭觀光旅遊,第一次看到了達·芬奇的原作《最後的晚餐》,頓時被深深地吸引。以後的幾天,他一直在這個文藝復興的發源地欣賞着衆多精美絕倫的藝術品。當其離開米蘭時,他已經能夠鑑別出真品或贗品了。如果不是後來遇上希特勒並參加了納粹黨,戈林非常有可能成爲最著名的藝術收藏家之一。

從天文學的角度講,兩顆行星運行得過近,會相互影響,使其各自運行軌道發生部分偏移。有時,人也這樣。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由於德國不允許擁有空軍,所以戈林失業了。他十分痛恨《凡爾賽和約》中斷了他的飛行事業。就在他最不得志的時候,他遇上了希特勒。1922年11月的一個星期六,他在慕尼黑參加一個集會時,頓時被正在演講的希特勒所折服。他自己說:“我終於找到了一個能夠代替德國皇帝的人,這就是我們後來的元首。”而希特勒也非常喜歡戈林,很快讓戈林擔任自己的衝鋒隊隊長。從那開始,戈林就成爲希特勒和納粹運動的忠實信徒。他拿出全部能力爲希特勒和納粹運動製造罪惡。

西線戰役時,戈林擔任納粹德國空軍總司令。這時,他提出要求,由他率領下的德國空軍解決敦刻爾克包圍圈的英法聯軍。而希特勒也願意讓戈林露一手以鞏固他在納粹黨的副領袖的地位,於是,命令陸軍停止前進,而指令戈林的空軍,向包圍圈內的英法聯軍實施強大的航空火力突襲。對此,古德里安十分惱火地說:“我想促使希特勒作出這個決定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爲了戈林的虛榮心。”

戈林的空軍部隊整天在敦刻爾克的海灘上空盤旋俯衝,大批斯圖卡式俯衝轟炸機不斷地騷擾,但是,英國皇家空軍把凡是可以動用的戰鬥機,都投入到敦刻爾克上空,戰鬥機的飛行員有時一天出擊4次,這使得戈林的空軍不敢毫無顧忌地轟炸正在渡海的艦隻。但是,德國空軍也沒有發揮全部的力量,一些德國將領說希特勒如同制止地面部隊一樣制止了德國空軍。所以希特勒除了軍事目的之外一定還有什麼原因導致他發出停止前進的命令。

第三個因素來自政治方面。希特勒一直想誘降英國。在納粹的種族理論裏面,英國人是高等人種,不是希特勒征服消滅的對象。希特勒曾強烈批評威廉二世,說如果不推行“世界政策”,不和英國爲敵,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就不會失敗。在希特勒看來,英國最好就呆在海島上,別管歐洲大陸上的事兒。他直言不諱地說:“英國人應該把黑暗與歐洲留給我。”

希特勒爲什麼放走那麼多敵人?真相竟然是這樣 第3張


當然,他也考慮到登陸英倫三島確實很困難。希特勒制訂了一個代號爲“海獅”的登陸英倫三島的作戰計劃。然而,他對部下曾說:“英吉利海峽畢竟不是一條河!”既然登陸困難,莫不如放英國人一馬,讓英國人在“體面”的情況下,同自己恢復和平。於是,他下達了停止前進的命令。

然而,他萬萬沒有料到,被他罵爲只知抽雪茄的鄉巴佬丘吉爾,根本不買這個賬。大英帝國繼續堅持與納粹帝國戰鬥到底。不管希特勒出於什麼因素考慮下達的那個命令,對於英法聯軍來說,奇蹟是發生了。這次大撤退對於英國人來說,是一次敗而不敗的會戰。歷史學家認爲:“敦刻爾克英勇而成功的大撤退,猶如在希特勒聖牆上楔進了第一個釘子。”一個67歲的英國老太太站在岸邊歡迎英國軍人說:“我的孩子們,你們安全地回來了。你們回來了,希望就回來了。感謝主,你們還會回去的。”

然而,對希特勒來講,這卻是一次勝而不勝的會戰。希特勒的一個命令讓33萬8千多人在絕境中撤回了英倫三島,進而爲後來的盟軍大反攻準備了有生力量。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