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韓信等人其實死有餘辜,看西漢開國局勢就知道劉邦爲何要殺他們了

韓信等人其實死有餘辜,看西漢開國局勢就知道劉邦爲何要殺他們了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7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大家眼裏,秦始皇是暴君,可他統一六國後卻沒殺一個功臣,劉邦是仁君,可他奪得天下後,卻對韓信、彭越等開國功臣揮起了屠刀,劉邦當年和項羽楚漢相爭的時候,爲了得到韓信、彭越、英布等人的幫助、支持,那可這是說盡了軟話,下足了本錢,可一旦奪得天下以後,立刻就翻臉不認人,對以前的盟友,打天下的功臣是怎麼殘忍怎麼來。

那麼,真是劉邦天性涼薄,小人行徑,無情無義嗎,不是,是因爲這些功臣有必死之道,有必須要殺死他們的原因,而這個原因,韓信、彭越等人根本改不過來,也不願意去改,所以,雙方就成不可調和的矛盾。

我之所以這麼說並非要爲劉邦洗白,而是將他殺功臣的原因放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考慮,當時什麼背景:

大前提是:封建社會都是一姓江山,把天下看成是自己的私產,那既然是自己家裏的私產,必然首要考慮的是如何將天下父傳子、子傳孫世世代代的傳下去,是絕對不允許外人染指的。

韓信等人其實死有餘辜,看西漢開國局勢就知道劉邦爲何要殺他們了

簡單點說,你的房子、你的存摺會讓朋友無緣無故的拿走嗎,肯定不會,如果朋友真想霸佔你的財產,強佔你的房子,那麼,你的做法未必會比劉邦仁慈。

同樣的道理,正是在將天下看成是自己私產的大前提下,劉邦與韓信、彭越等功臣的矛盾就不可調和了。

事情的起因我們還得分三個階段看:

一:秦始皇統一六國後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對六國貴族並沒有趕盡殺絕,而是採用徙天下富豪於關中的方式將他們供養起來,希圖用柔和的方式緩和與六國貴族的矛盾,藉此爭得民望,以便於更好地統治原六國的土地、人民,然而事實證明,他的這個做法是錯誤的。

秦始皇對六國貴族的軟弱並沒有讓他們感恩戴德,而是尋隙而動。

公元前209年,秦始皇死後不久,陳勝吳廣起義,六國貴族聞風而動,成了秦始皇最大的敵人,其時,大一統思想還未形成主流,各地百姓還是以六國遺民自居,於是呢,六國貴族就很恰當的利用這一點,在全國各地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據勢力,只用了兩年,秦國即被推翻,秦始皇皇位傳至子孫萬代的說法也只能化爲泡影了。

從這一點看,秦始皇與其說是被農民起義推翻,還不如說是敗在自己的仁慈,敗在自己的軟弱,敗在了不甘心失敗的六國貴族手裏,這是一個很慘痛的教訓,後面的統治者不可能不予以借鑑。

二:楚漢相爭時期

秦始皇被推翻以後,天下變成六國貴族與新晉貴族並存的局面,簡單點說,除六國貴族外,還涌現出很多大大小小的割據勢力,他們同樣希望保持自己的特權,不接受大一統的政治理念。

韓信等人其實死有餘辜,看西漢開國局勢就知道劉邦爲何要殺他們了 第2張

在這樣的情況下,不得不說,西楚霸王項羽還是非常聰明的,他以一種矛盾的分封方式,什麼方式,我在《項羽分封天下時,爲何不給鍾離昧等人封王,原因其實相當陰險》一文中已有分析,這裏不再囉嗦,也就是利用這種矛盾的分封方式,給天下製造矛盾,故意刺激各路諸侯相互攻伐或者造反,然後呢,迷信武力的項羽當然會堂而皇之的出面,將造反或者不聽命令的諸侯全部誅殺。

項羽征戰,最大的特點就是屠城,你以爲他屠得什麼,最頑固的反對派而已,妄圖以血腥的方式穩固自己的統治,事實證明,這個做法當然也是很不成功的,項羽當了霸王沒多久,漢王劉邦就挑頭鬧事,聯絡其他各路諸侯,用了四年的時間,殺死項羽,奪得天下。

對六國貴族以及新晉的割據勢力,項羽採用的辦法是殺,然而照樣失敗。

三:劉邦建國以後

西漢成立以後,大一統的思想照樣沒有成爲主流,六國貴族雖然大部已被新晉勢力替代,但依舊是頑固的地方割據勢力,他們非但要保持自己的特權,還打算利用建國立下的功勞,將這個特權世世代代的傳下去。

西漢劉邦施行的是項羽發明的郡國制,即郡縣與封國並存,但依我看,還不如叫國郡制,爲什麼要顛倒郡與國的先後順序,有一張西漢初期的地形圖可以看出,

西漢建國之初,由漢高祖劉邦直接控制的郡只有14個,而在他的東面和北面,大片土地上就有10個諸侯國,有10個異姓王,他們控制了全國三分之二的土地和人民。

把他們放在東面或北面,固然能起到替朝廷抵禦外敵的作用,但更大的問題是,也別說全部,就這些諸侯國中,有一兩個強大的諸侯國聯合起來鬧事,劉邦就吃不消了,爲嘛,他們勢力太大了。

韓信等人其實死有餘辜,看西漢開國局勢就知道劉邦爲何要殺他們了 第3張

這些諸侯王在在自己的王國內擁有的特權是:經濟獨立;雖然未經朝廷允許,不得私自調動軍隊,但他們可以負責建設和訓練軍隊;仿中央官職,王國內也有丞相、御史,宛然一個小朝廷,有獨立的司法權,可以全權代表中央,對王國實施統治等等。

這儼然一個國中之國。

而他們對朝廷的義務是:每年繳納一定的賦稅以及每年的固定日期,去朝廷參拜皇帝。

從這個角度看,朝廷對這些諸侯王的約束,是微乎其微,甚至基本上是起不了什麼作用的。

權力大,義務小,而且因爲這樣那樣的種種關係,朝廷還控制不了,可一旦他們發起叛亂,對朝廷來說就是滅頂之災。

西漢初期,劉邦就面臨這樣的局勢,而其中,燕王臧荼的燕國,楚王韓信的楚國,淮南王英布的淮南國,樑王彭越的樑國,地域廣闊,人口衆多,資源豐富,是10個諸侯王中,實力最大,威脅也最大的諸侯國。

也許臧荼、韓信、英布、彭越對劉邦還比較忠心,可能不會謀反,可耐不住諸侯王王位是可以世襲的,自來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他們的兒子、孫子難保不被利益矇蔽了頭腦,悍然舉兵造反,到時候,你讓只直轄14個郡,被各路諸侯包圍的大漢朝廷怎麼辦。

韓信等人其實死有餘辜,看西漢開國局勢就知道劉邦爲何要殺他們了 第4張

我前面也說了,封建時期是一姓江山,沒有現在的民主,他將天下看成自己的私產,決不允許他人染指,這樣一來, 爲了避免對天下失控,劉邦就只能尋找各種過失,向韓信等功臣揮起屠刀了。

韓信等人再忠誠,他也不可能心甘情願的交出王位,這就是他們的必死之道。

那麼之後怎麼樣呢。

劉邦採用的方法是,殺死異姓王,改派劉姓宗親爲王,取代他們的位子,劉邦死後,繼任的文帝、景帝等人除繼續延續尋找過失剝奪封地的做法外,還以不惜挑起戰爭,封諸侯次子爲候,繼續分化諸侯國等措施削弱諸侯王,也就是地方割據派的勢力,就這樣堅持了一百來年,到漢武帝時期,朝廷纔將直控14個郡擴充到48個,勢力深入諸侯王領地,並完美的實現了對他們的分割包圍。

至此,打秦始皇時期就困擾朝廷的六國貴族,也就是地方割據勢力的影響纔算徹底消除,天下也就真正的實現大一統了。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