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是誰殺了魏延?三國曆史上魏延怎麼死的?

是誰殺了魏延?三國曆史上魏延怎麼死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9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誰謀殺了魏延?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農民起義和軍閥混戰使東漢王朝的統治搖搖欲墜。這也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三國時期。

風起雲涌的歷史舞臺出現了衆多的政治家和軍事家。赤壁之戰以後,蜀漢的先主劉備在諸葛亮的輔佐下,發動了進攻兩川的戰爭。

蜀漢名將魏延在劉備和諸葛亮的手下,忠心耿耿。東討西殺,多次擔任先鋒的要職。進川不久既被委任爲漢中太守。可見劉備是十分信任魏延的。

就是這麼一位傑出的軍事將領在征戰一生的晚年,被自己的戰友謀殺了。

筆者喜讀《三國演義》每讀至此,都被深深震撼,不免掩卷嘆息。魏延的軍事才能是不容置疑的,對劉備的忠誠和蜀漢大業的摯着也是有目共睹的。魏延爲了劉備拼殺一生,到了晚年爲什麼自己甚至連累兒子都被謀殺了呢?

提起這一點和諸葛亮的人才觀分不開,諸葛亮的政治才能和軍事謀略在三國時期都是傑出的。千百年來他已經成爲了中國人民的智慧化身。但是從《三國演義》的字裏行間,仍不難看出,諸葛亮在用人上比曹操、孫權和劉備都略遜一籌。

三國之戰,是人才大戰。關羽、張飛死後,蜀中人才匱乏,到了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的窘境。爲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劉備死後,諸葛亮重用馬謖`姜維`揚儀。也就是說,重用自己的親信,有才能的自己人。而對和自己有不同意見的魏延等人則缺乏熱情。

是誰殺了魏延?三國曆史上魏延怎麼死的?

失街亭,斬馬謖,就是一個明顯的例證。魏延在祁山之戰的初期,提出過一個十分大膽的作戰計劃,他建議諸葛亮放棄穩紮穩打、步步爲營的一貫戰法。採用繞出子午谷,出斜谷,兩面奇襲長安的計劃。

客觀的說這是一個有創意的計劃。如果採用了這個計劃,也許三國的格局就會改變,中國的歷史就會是另一個樣子了。

諸葛亮拒絕了,他爲什麼會拒絕這個計劃呢?首先魏延的軍事計劃和諸葛亮固有的軍事思想有衝突。他不願意冒險,他不相信魏延,他抑制魏延,就可以給自己培養的接班人更多的機會。

諸葛亮知道自己來日無多,將自己的事業交給自己的學生馬謖、楊儀、姜維等人,纔是重要的大事。而此時的魏延,論資格、論能力,都在馬謖、姜維之上。能否將權利和平移交纔是諸葛亮考慮的大事。

同時,魏延和所有有才華的人一樣,有一個通病,就是驕傲。魏延不能繼承諸葛亮的事業,魏延的才華也就成爲了諸葛亮爲馬謖、姜維等人掃清接班的障礙。

魏延是個將才,決不是帥才。但是僅僅爲此而株殺魏延,也說不過去。

諸葛亮在安排自己的後事時,交給魏延的助手馬岱一個錦囊妙計,如果魏延謀反,由馬岱謀殺魏延。

諸葛亮死後將軍隊的指揮權交給了自己的長史揚儀。病死五丈原。揚儀假傳諸葛亮的遺命,不通知魏延就指揮軍隊撤退,結束了祁山之戰。將魏延的部隊暴露在敵人的打擊之下。

其實這裏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人物就是號稱蜀漢四傑的蔣宛和費緯,蔣宛是劉備早就要殺掉的人,在諸葛亮的一再保薦下才留下了一條性命。諸葛亮死後將自己的主要權利交給了他們。費緯在諸葛亮臨終前往來穿梭,做了大量的幕後工作。特別是魏延和揚儀的死都和費緯有着直接的關係。這裏已經有別人的論述,我就不多說了。

魏延認爲揚儀的撤退是在葬送蜀漢大業。急忙調動軍隊堵截揚儀撤退的大隊人馬,迫使揚儀掉過頭來繼續祁山之戰。揚儀和魏延交替上表劉禪,互相指責對方謀反。結果馬岱按照諸葛亮的生前佈置,謀殺了魏延。

完成統一大業是諸葛亮的畢生事業,魏延要繼續這個事業而被謀殺了,這既是魏延的悲劇,也是諸葛亮的悲劇。

事後證明魏延並沒有謀反之心,而揚儀卻因謀反言論被費緯告發,而流放關押、上吊致死。

諸葛亮爲什麼要在臨死之前祕密地制定了謀殺魏延的計劃?我根據三國演義做推測有以下幾點考慮:

1、魏延當年在劉表手下時,僅僅是一個普通地青年軍官,而諸葛亮當時在劉表治下也只是一個青年農民,兩個人的社會地位相距甚遠、經濟地位更是懸殊,而且諸葛亮雖然是劉表的親戚卻始終都沒有在劉表那裏取得任何公職。諸葛亮後來做了蜀漢的丞相,魏延恰恰投在了劉備的帳下,爲諸葛亮所節制。地位的反差變化使兩個人的關係微妙起來。何況魏延是一個有傑出軍事才能的將領。個性十分驕傲,對諸葛亮農民似的謹小慎微和出身自然看不起。

2、諸葛亮在軍事行動上幾次拒絕過魏延的正確建議,使得兩個人的關係更加不睦。比如在討伐孟獲的戰役中,諸葛亮突然宣佈剛剛來投軍,沒有任何資質的關羽之子關索擔任先鋒的職務。而將一直擔任先鋒的趙雲和魏延棄置不用。即沒有將魏延免職,也沒有宣佈別的任命。

是誰殺了魏延?三國曆史上魏延怎麼死的? 第2張

3、這一棄置不用直接導致了趙雲和魏延不聽從諸葛亮的命令而擅自出兵,雖然打了一個勝仗,但是開了一個危險的先河。

統帥千軍萬馬的諸葛亮對此肯定是耿耿於懷。

4、諸葛亮的左右馬謖、揚儀、姜維等人和魏延的關係十分緊張。他們的職務、資格和能力都在魏延之下。魏延自然十分驕傲。他們肯定對諸葛亮對待魏延的態度有着重要的影響。

5、《三國演義》中魏延多次在背後發牢騷,發泄對諸葛亮軍事路線的不滿,諸葛亮心知肚明。只是憐惜魏延出衆的軍事才幹,諸葛亮纔沒有對魏延有過任何處分。後來諸葛亮出祁山時將打了敗仗的大將陳式殺掉就有警告魏延的意思。

6、蜀漢領導集團內部的不團結,互相傾軋攻訐早已有之。起先是關羽、張飛對諸葛亮的不滿。其後是諸葛亮與龐統的齟鼯,龐統就是爲了和諸葛亮爭功才急於進兵落鳳坡而被亂箭射死的。種種事例我們以後再講。

魏延是劉備的親信,對諸葛亮的不滿由來已久。而諸葛亮對魏延早就存有了殺機。他料定了自己死後魏延必有取而代之的野心,魏延肯定會修正自己制定的軍事路線。所以殺掉魏延是必然的選擇。

而陳壽在《三國志》魏延傳裏記載:“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平日諸將素不同,即時論必當代以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這裏明確說魏延是被怨殺的,是內訌造成的悲劇。而且所有的人都認爲魏延必當代以亮。

當時只有魏延是有資格,有能力,有可能,繼承諸葛亮的職務。《三國志》裏還說諸葛亮死後,慮其無人能制。諸葛亮有此擔心也是可能的。一個武將擁有巨大的軍權和勢力是任何一個領導者都要考慮抑制和約束的。

我們同樣在《三國志》《魏書》裏看到裴松之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諸葛亮死前將魏延招來,託以後事。將指揮軍隊的大權交給了魏延。魏延走出機關大樓。沒有來得及實施就被揚儀搶先發難,魏延被揚儀以謀反的罪名殺死。

摘錄:“諸葛亮病,謂魏延雲:‘我死後,但謹自守,慎勿復來也。令延攝行己事,密持喪去。延遂匿之,行至褒口,乃發喪。亮長史揚儀宿與延不和,見延攝行軍事,懼爲所害。乃張言延欲舉衆北附,遂率其衆攻延。延本無戰心,不戰軍走,追而殺之。臣鬆之以爲此蓋敵國傳聞之言,不得與本傳爭審。

通過以上記載我們瞭解到與《三國演義》截然相反的事實。而這個事實是基本符合實際和事物發展邏輯的。

因爲魏延在當時的軍中地位是僅次於諸葛亮的二號人物,是真正的勢力派。和當年的關羽處於同等地位。當時魏延的職務是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假節,南鄭侯。

諸葛亮要其代攝自己的職務是順理成章,合情合理的事情。

而揚儀是管理後勤的文官,長史,綏軍將軍,其資歷、能力和軍中地勢力地位都不可以和魏延相提並論。諸葛亮要揚儀率領大軍撤退是沒有道理的事情。

我們看到魏延將諸葛亮的指令藏匿也是合情合理地,因爲魏延的性格、理念、軍事思想都和諸葛亮不同。他是要堅持北伐的。他當然要將諸葛亮的指示不公之於衆。好有機會實現自己的理想,滅掉魏國。

所以小說中的魏延說:570頁、丞相雖亡,吾今尚在,楊儀不過一長史,安能當此大任?他只宜扶柩入川安葬。我自率大兵攻司馬懿,務要成功。豈可因丞相一人而廢國家大事耶?

正因爲魏延是一個戎馬沙場多年地軍人,沒有複雜的政治頭腦,才被揚儀這樣有野心的政治文人有機可乘。魏延沒有執行諸葛亮的遺命,快速地撤退。是在舉棋不定的猶豫和斟酌之中,究竟是繼續進攻還是率領大軍撤退?評估中而遲遲沒有作出決斷,此時魏延既有可能:其可因一人而廢天下?的思想佔了上風。假如按照魏延的意願繼續北伐,在那麼一個複雜的局勢中,特別是內部混亂即將的分裂情況下,其結果只能夠是全軍覆滅。

所以也就可以被揚儀污衊爲“延欲舉衆北附。”

這也是符合當時人們的猜疑和想象。這是魏延犯下的第一個錯誤。更何況軍隊中的厭戰之心,和諸葛亮死後軍隊中的恐慌和懼戰心理已經蔓延。魏延沒有得到大衆的支持是可以想象和必然的。所以毀於流言的魏延是有記載的歷史第一人。

魏延南奔棧閣道口,阻截楊儀、燒燬棧道,是魏延犯下的第二個錯誤,自然會引起衆怒。棧道是蜀漢的生命線,修建是極其困難和艱苦卓絕的浩大工程。魏延斷絕了衆人撤退回鄉的後路,必然會激起所有人的反對。

魏延孤立了,有了叛蜀降魏的念頭和馬岱商量,是魏延犯下的第三個錯誤,也是致命的錯誤。這也是魏延沒有政治頭腦的集中體現。那麼馬岱完全可以誅殺魏延以阻止魏延降魏的念頭變爲事實,魏延被殺就沒有什麼可以奇怪的。

通過以上的分析就已經清楚的表明魏延被殺和諸葛亮沒有任何關係。事務是在發展和變化中,出現了預料之外的結果。以上的分析是基本符合邏輯和事實的。

不過我們又可以看到揚儀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小人,只是因爲懼怕自己得到不公正的待遇“懼爲所害。”就發動事變,自毀長城。置國家利益和全軍將士的生死與不顧。甚至將魏延的頭顱踐踏來踐踏去,又誅滅了魏延的家族和兒子。簡直就是失去了人性。

魏延畢竟是揚儀的戰友,共事多年。即使多年積怨。在人已經死去的情況下。作爲一個高級領導幹部,有一定文化修養的讀書人,也不應該對死去地人如此對待。

裴松之說:“以爲蓋敵國傳聞之言,不得與本傳爭審。”筆者仔細研究之後同樣不敢苟同。

1、《魏書》記載,是歷史文獻。我們研究歷史不相信依據於史書,還有什麼可以相信的呢?

2、魏國人的歷史記載肯定是在多年以後,事過境遷,魏國人有什麼理由要編造時過境遷地歷史呢?對魏國人有什麼厲害關係嗎?肯定沒有。

3、裴松之不相信,說這可能是敵國之傳言。這只是一家之言不足憑信。我們有什麼理由不相信呢?

4、《魏書》是晉人所作,離三國曆史年代最近。裴松之是南朝人,較之晉朝,離歷史發生年代又遠了一段距離。我們應該相信誰不就很清楚了嗎。

5、何況此記載是極其合情合理的。我們知道疑證和孤證不立。那麼魏延謀反有那麼多疑點。筆者當然有理由不相信了。

我們還可以根據呂思勉先生的推測來豐富我們的理解和想象。諸葛亮根本就沒有預料到自己會突然離世。因爲諸葛亮第六次出祁山的時候是二月、身體還沒有什麼大的變化,年齡也只有五十四歲。應該是年富力強。當然我們說過諸葛亮身體羸弱,但並不代表他不能夠帶兵打仗。

而且他還在魏國的土地上安排士兵屯田,以爲久遠之計。諸葛亮多次出兵與魏國作戰就是因爲蜀道艱難,軍糧不繼,才功虧一簣。那麼他一邊安排大量的士兵屯田,一邊安排和魏國作戰。如果沒有充分的自信和充沛的體力精力,怎麼能夠做得到呢?可見諸葛亮的身體是可以應付繁重的行政事務和戎馬倥傯的戰爭生活的。

他的身體羸弱,到突然惡化的轉變是在當年的八月,整整半年的時間裏都沒有徵兆,突然吐血應該是在很短的時間內發生的。因此他也就來不及安排楊儀代理自己。

因爲魏延是地位僅次於諸葛亮的人,所有的人都認爲是理所當然的諸葛亮的繼任者。所以與魏延關係不好的楊儀和姜維等人就各懷鬼胎,散佈魏延謀反,欲舉兵向魏。

已經厭戰,急於回家的兵士自然對擋住迴歸鄉途的魏延等人拼死作戰,這也是普通士兵對諸葛亮連年用兵的一次反抗。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