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和親公主竟先後被嫁給祖孫四人!古代最悲情公主

和親公主竟先後被嫁給祖孫四人!古代最悲情公主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9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古代亂倫婚姻制度:盤點史上嫁給祖孫三代的7位和親公主!

在歷史上,每一位遠嫁外番的漢族公主,除了要擔負起朝廷賦予的安邦重任外,還必須要經受住異國風俗的挑戰。語言不通、水土不服,她們可以漸次學會,逐步適應;而身體要被幾個男人們輪番佔有的規矩,可不像學發音、穿獸皮、吃腥肉那樣,所能夠欣然接受的。唐代詩人戎昱有《詠史詩》批評漢朝的和親政策雲:“漢家青史上,拙計是和親。社稷依明主,安危託婦人。豈能將玉貌,便擬淨胡塵?地下千年骨,誰爲輔佐臣!”

1、解憂公主——嫁給祖孫三代的中國公主

解憂公主(公元前120-前49年)出生皇族,祖父劉戊曾是霸居一方的楚王。景帝三年春,劉戊參與同姓諸王的“七國之亂”,兵敗身亡。從此,解憂公主和她家人長期受猜忌和排斥,落入無法扭轉的苦難之中。當罪臣江都王劉建之女因“和親”遠嫁烏孫昆莫(國王)而鬱郁以終之後,漢武帝爲了鞏固與烏孫的聯盟,於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又將年僅二十的解憂,嫁給烏孫昆莫。

漢代史學家班固撰寫的《漢書》中記載了一個解憂公主,她是第三代楚王劉戊的孫女,她在出使烏孫和親的細君公主去世後,爲了維護漢朝和烏孫的和親聯盟,也奉命出嫁到西域的烏孫國。

她一生經歷漢武帝,漢昭帝,漢宣帝三朝;曾嫁予三任丈夫,皆爲烏孫王。解憂公主在烏孫生活了半個世紀,她一直活躍在西域的政治舞臺上,積極配合漢朝,遏制匈奴,爲加強、鞏固漢室與烏孫的關係作出了貢獻。年逾七十之時,上書給漢朝皇帝陳述思鄉之苦,請求把自己的遺骨埋葬在故國 (《漢書·西域傳》:“公主上書言年老土思,願得歸骸骨,葬漢地。天子閔而迎之,公主與烏孫男女三人俱來至京師。是歲,甘露三年也,時年且七十,賜以公主田宅奴婢,奉養甚厚,朝見儀比公主。後二年卒。”)。甘露三年回到漢朝,天子憐憫她的境遇,親自出城迎接解憂公主的歸來。每逢上朝,解憂公主的禮儀待遇和皇室公主一樣。

和親公主竟先後被嫁給祖孫四人!古代最悲情公主

太初二年(前103),西域最遠的烏孫國客人來到長安,上書漢廷爲烏孫王求娶漢家公主,以此延續烏漢聯盟,垂憐大王失去細君公主的悲痛,漢武帝爽快地答應了烏孫的請求。詔書就是皇帝的命令,誰也不能違抗,解憂一家含着眼淚跪拜接旨謝恩;才女佳人的解憂即將奔赴西域,她並不畏懼和親公主肩負的重任。此一去九千里的漫漫征途何其遙遠,此一去五十年的歲月裏經歷了無數的風風雨雨;解憂公主如鶴翔藍天一樣奮力展翅,其中的悲歡離合又有多少人憐憫動情?!

迎接解憂公主的地方在烏孫的夏都特克斯草原,那裏的風光秀麗迷人。雨過天晴的山色空明透亮,藍天上祥和的白雲相依相偎;豐盛的牧草此起彼伏揚波歡歌,叮咚作響的山泉悠然如琴。一道彩虹飛架在層巒疊翠的山峯上,河谷裏的百鳥啾啾歡唱也來迎親。

碩大華麗的蒙古包門外,烏孫的王公貴族們伸長了脖子翹足遠眺;公主的專車被歡樂的人們前呼後擁,迎親的隊伍足有十里之長。當公主蓮步邁出車廂的那一霎那,嬌美的容貌好似鮮豔的桃花令晚霞羞慚的匆匆落下;烏孫王和她結臂並行的時刻,公主那溫柔的舉止如同和煦的春風,幽嫺的神態勝似天鵝的姣姿。

和親公主竟先後被嫁給祖孫四人!古代最悲情公主 第2張

喜筵達到高潮時,君臣和牧民在一堆堆篝火旁載歌載舞。烏孫人的風情歌舞熱情奔放,漢家兒女的歌舞更是大放異彩。公主應邀向大家展示才藝,兩支古樸典雅的《幽蘭》、《白雪》名曲,美妙的引誘鳳凰飛臨;公主的貼身侍女也離席獻藝助興,精湛的劍舞恍如銀蛇飛動,舞劍的人卻身輕似燕。烏孫的文臣武將門都目不斜視,個個張大嘴巴發呆;四處的歡歌笑語不絕於耳,大王的新婚裏牧民們通宵慶賀。

公主初到烏孫時嫁給軍須靡,岑陬是他過去的官號,位居右夫人的解憂公主遇到兩個大難題,一是多年沒有懷孕遭到冷落,匈奴公主自然十分開心;漢朝與匈奴的戰事多有失利,烏孫王軍須靡又因病去世。解憂公主和匈奴公主都依照烏孫國的習俗改嫁給了號稱肥王的翁歸靡,二是解憂公主始終位居右夫人的不利地位,始終處在親漢派和親匈奴派的矛盾衝突,和宮廷王位爭奪戰的險象環生的逆境中,忍辱負重的解憂公主志向堅定,極力維護漢朝和烏孫的聯盟,致力於烏孫國的興國之路,一點一滴的苦心經營,站穩腳跟。

2、唐德宗親身女兒鹹安公主——先後嫁給了四任回鶻可汗

在唐代,被指派和親的公主就多達十五位之多。最有名的要數文成公主啦,爲宗室女而非皇帝親生女,她嫁給了吐蕃贊普弄讚(即松贊干布)。除此之外,還有:肅宗女兒寧國公主,德宗女兒鹹安公主,憲宗女兒太和公主以及宗室女宏化公主,金城公主,永樂公主,燕郡公主,固安公主,東光公主,交河公主,和義公主,靜樂公主,宜芳公主,崇徽公主等。其中只有前三位纔是皇帝親生女,大部分屬於冒牌貨。

這裏要特別講講唐德宗親身女兒鹹安公主,她先後嫁給了四任回鶻可汗。不過,前三任丈夫是親祖孫三代,最後一任是以前的臣屬。這份離奇的婚姻經歷,在中國和親史上可以說是絕無僅有的。

鹹安公主(?—808),唐德宗李適的八女兒,系普通宮人所生,生母不詳。後被封爲燕國襄穆公主。這位公主天生麗質,聰慧有加;自小就在宮中琴棋書畫,習武練箭,也可是一位深明大義的女子。唐德宗即位時,國力衰弱,邊境不寧,北有傲慢不遜的回紇(回紇是維吾爾族及裕固族等族的宗源,其大致疆域爲現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北部、甘肅、內外蒙古大部及其以北俄羅斯部分地區、以西中亞國家部分地區,唐德宗時期即公元789年取“迅捷如鶻然”的意思而改作“回鶻”),西有不斷捋掠的吐蕃(即現在的西藏),大唐帝國一度陷入困境。期間,回紇可汗“屢求和親,且請婚,上未之許”(《資治通鑑·唐紀》)。與此同時,吐蕃也多次侵犯唐朝,貞元三年(787)五月的“平涼劫盟”事件,就讓大唐朝野爲之震動。九月,回紇趁亂再次請求和親。在焦頭爛額的唐德宗無處是從之時,鹹安公主毅然應命前往回紇。

和親公主竟先後被嫁給祖孫四人!古代最悲情公主 第3張

貞元四年(788),鹹安公主出嫁回紇,爲長壽天親可汗可敦(“可敦”即爲王后)。然而,不幸卻接踵而至。一年後,即貞元五年(789)十二月,長壽天親可汗病逝,其子忠貞可汗繼立。按照回紇奇異的“收繼婚”制度,即“父兄伯叔死,子弟及侄等妻其後母”(《通典》)的北方少數民族風俗,鹹安公主又和忠貞可汗結爲夫妻。三個月後,即貞元六年(790)三月,忠貞可汗被毒死,其子奉誠可汗繼立。按照風俗,奉誠可汗又娶鹹安公主爲妻。五年後,即貞元十一年(795),奉誠可汗去世,無子,宰相骨咄祿被大唐冊立爲懷信可汗,鹹安公主再一次換了丈夫。唐鹹安公主在回紇生活了21年,她先後按回紇的收繼婚制嫁給兩姓三輩四任可汗。對此,《新唐書·回紇傳》稱“主歷四可汗”,《唐會要卷九十八》稱四人“皆從胡法繼尚公主”。

和親公主竟先後被嫁給祖孫四人!古代最悲情公主 第4張

爲了解父之憂,爲了邊境安寧,爲了臣民安居,鹹安公主不惜犧牲自己的青春和愛情,毅然衝破漢族女子從一而終、寡婦守節的婚姻束縛,這種深明大義、委曲求全的精神,發生在一個受儒家思想和倫理觀念薰陶多年的公主身上,着實讓人敬佩。事實上,鹹安公主也確實不辱使命。此次和親,不僅使唐朝爭取到了回鶻這個彪悍善戰的“親密戰友”,同時也扭轉了一百多年來唐朝與吐蕃交戰失利的被動局面。從戰略實效上來看,鹹安公主無疑是唐朝功勞最大的和親公主。

元和三年(808)二月,鹹安公主魂歸天堂。死後葬回鶻,是唐朝唯一一位沒有葉落歸根的正牌公主。唐代詩人白居易爲此曾寫了《陰山道》的詩來詠贊她:“鹹安公主號可敦,遠爲可汗頻奏論。元和二年下新劫,內出金帛酬馬值,詔江淮馬價孳,從此不令碟短織。合羅將軍呼萬歲,捧投金銀與縑採。”

3、漢朝公主劉細君——竟然先後嫁給了夷人祖孫四人

公主和親作爲一種歷史產物,在漢代十分流行。在這過程中,這些生在皇家,長在中原,受漢文化薰陶的女子,在異域他鄉的遭遇就成爲了後人廣泛關注的問題。比如,有一位漢家公主竟然先後嫁給了夷人祖孫四人,這在漢朝是絕對的亂倫事件。對於這位公主來說,無疑也是一大恥辱,然而她卻無法反抗,最後因此憂憤而死,年僅25歲。那麼,這位公主是誰?

劉細君是個可憐的女孩,雖然貴爲王孫貴胄,卻從小沒有享受到父母在側的關愛。這是因爲其父劉建是個荒淫無道的暴君,在公元前121年企圖謀反,後未成自縊。細君母以同謀罪被斬,當年由於細君尚小,因而躲過一劫,自此流落民間。

公元前117年,劉胥被封爲廣陵王,派人找到了流落民間的侄女劉細君。這時的細君已經出落得亭亭玉立,氣質超凡,美貌脫俗,聰明伶俐,機敏可人,深受廣陵王的喜愛。劉胥安排專人教授細君典章、音樂、歌舞和禮儀,使其漸漸成長爲一位才藝雙絕、聲名遠播的美女,其芳名一直傳到了京城長安。

武帝時,大漢以北的遊牧族匈奴長期侵擾大漢,邊關戰事不斷,生靈塗炭,不僅危及到了大漢江山的穩固,而且使大漢財力消耗巨大,國庫空虛。當時,與匈奴鄰近的西域有不少小國,匈奴動輒攻擊這些小國,並伺機吞併以擴充自己的疆土和實力;同時也拉攏這些小國,企圖結成同盟共同對付大漢。這些小國對匈奴既怕又恨。在這種情勢下,誰能與西域聯盟,誰就擁有了決勝的把握。

和親公主竟先後被嫁給祖孫四人!古代最悲情公主 第5張

烏孫王國原在河西走廊西部,跟月氏王國爲鄰,後來被月氏驅逐,西遷到中亞巴爾喀什湖東南,是一個橫跨伊犁河的大國。張騫出使西域後認爲,烏孫比月氏更能威脅匈奴,得到烏孫王國的友誼,就等於砍斷了匈奴汗國的右臂。

張騫後又到了烏孫,要求烏孫王昆莫東回故土,臣服於漢,以防匈奴,並答應把漢公主嫁給他,作爲結盟的條件。烏孫懼怕匈奴,不敢貿然應允。張騫死後,烏孫人親眼看到了漢朝的強盛,同時又懼怕匈奴報復性的侵略,於是主動地結好於漢,遣使獻馬,表示願意和親,結爲“昆弟之交”。武帝當下同羣臣計議,同意了這個要求,只是提出說:“一定要先來納聘,然後才能把公主送出去。”

公元前105年,烏孫向漢朝廷獻上良馬千匹,作爲聘禮。漢武帝把江都王劉建的女兒細君作爲公主嫁給烏孫君主獵驕靡做夫人。

細君公主遠嫁,武帝親自送行。龐大的送親隊伍逶迤西去,前呼後擁十幾裏,旌旗招展,綵衣飄揚,車輪軋軋,鼓聲咚咚,好一派帝王嫁女的威儀。漢王朝隨嫁人員宮娥綵女、樂工裁縫、技藝工匠、護衛武士等多達數百人,陪嫁物飾之豐更是令人炫目。據說車隊從江都出發行經安徽靈璧時,細君公主在一處山崖前黯然佇立,手撫巨石,東望鄉關,淚眼婆娑,以至於在石上留下了一枚清晰的手印。此手印至今猶在,稱爲靈璧手印,已成一方景觀。

和親公主竟先後被嫁給祖孫四人!古代最悲情公主 第6張

細君公主也成爲了中國歷史典籍記載的,第一位有姓名和史實的漢族和親公主。

細君公主天生麗質,高貴優雅,嫁到烏孫以後,深受烏孫人的喜愛。他們稱她爲柯木孜公主,爲哈薩克語,意思是“馬奶公主”之意,以此形容公主膚色白淨、花容月貌。國王獵驕靡封細君爲右夫人,還特地爲她修建了一座漢式宮殿。漢武帝也每年都派人攜帶錦衣美食前往烏孫慰問細君,並不斷派使者傳遞家鄉音訊。無奈礙於身處異域,言語不通;加之獵驕靡國王年老力衰,一年之內只能見其一兩次面聚談一下;更兼匈奴單于也極力拉攏烏孫,獵驕靡國王迫於壓力,又娶了一名匈奴公主爲左夫人。這樣細君公主每天面臨的就不僅僅是個人的情感問題,還要應付政治上的複雜關係,因此自幼就命運坎坷、多愁善感的細君公主常感寂寞鬱悶,甚至是度日如年。她將滿腔愁緒化爲一曲悲歌《黃鵠歌》: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遠託異國兮烏孫王。

穹廬爲室兮旃爲牆,以肉爲食兮酪爲漿。

居常土思兮心內傷,願爲黃鵠兮歸故鄉。

更不幸的是,獵驕靡年事已高,不久病危。按烏孫父死子妻後母的習俗,獵驕靡辭世前令細君改嫁孫子軍須靡,細君不從,上書漢武帝,漢武帝令其從俗,細君只得與軍須靡成婚。後來其生下女兒,因產後失調,加上心情惡劣,不久就憂傷而死。

細君死時才25歲,只留下那首《黃鵠歌》供後人悼念。這首詩也被稱爲歷史上的第一首邊塞詩,並被班固收入《漢書》,後來又收入漢詩,稱爲“絕調”。全詩瀰漫着細君內心痛苦、思念故鄉而又無力改變現狀的複雜心情。此詩從烏孫傳到長安,漢武帝爲之動容。《漢書》載:“天子聞而憐之,間歲遣使者持帷帳錦繡給遺焉。”

4、王昭君——嫁給祖孫三代男人的中國美女

王昭君!公元前52年出生於湖北(南郡)秭歸。昭君在漢元帝時以“良家子”的身份選入皇宮。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韓邪來朝,漢元帝敕以五女賜之。王昭君入宮數年,不得見御,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呼韓邪臨辭大會,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影徘徊,竦動左右。帝見大驚,意欲留之,而難於失信,遂與匈奴。”(《後漢書》卷八十九《南匈奴傳》)

公元前33年,年僅19歲的王昭君響應政府“用美女換和平”的號召,奉漢元帝之命爲安撫匈奴、保祖國平安和諧,別長安、出潼關、渡黃河、過雁門,歷時一年多,於第二年初夏到達漠北,背井離鄉的去一個茹毛飲血、又窮又冷的國家嫁給一個又老又醜的外國男人南匈奴王呼韓邪單于,~美其名曰“出塞和親”,而此時呼韓邪單于已進暮年,婚後不到兩年,即公元前31年,呼韓邪單于就去世了。

按照匈奴“父死,妻其後母”的祖制習俗,新即位的單于必須娶先王單于的妃子,也就是必須娶自己的庶母,王昭君爲保天朝平安,又被迫嫁給呼韓邪的長子復株累若鞮單于雕陶莫皋,這樣在漢人看來是亂了輩分,亂了倫理!兩人到是年齡相當,也還恩愛。

和親公主竟先後被嫁給祖孫四人!古代最悲情公主 第7張

昭君爲復株累單于生下二女,長女名須卜居次(居次即公主),次女名當於居次。而王昭君和前夫呼韓邪單于還育有一子,名伊屠智伢師,長大後伊屠智伢師封爲匈奴右日逐王,最後被自己的弟弟,又或者是哥哥,又似乎是叔叔——呼都而屍單于所殺。呼都而屍單于是王昭君的第一個老公的兒子,第二個老公的弟弟,第三個老公的叔叔!

今天我們無法想象昭君的兒子伊屠智伢師應該叫須卜和當於爲妹妹呢?還是叫她們侄女?而復株累單于應該叫伊屠智伢師爲兒子還是弟弟?

想不到11年後,第二個丈夫雕陶莫皋也先她而去,她又必須嫁給自己和呼韓邪的孫子,也就是復株累的長子,這下可憐的王昭君終於承受不住了,加上胡漢又重起戰亂,昭君徹底崩潰,這個風華絕代、用自己的肉體換取祖國近50年和平的女人最後油盡燈枯,在幽怨悽清絕望中死去,葬在大黑河南岸沙漠深處。傳說她是在絕望中服毒自盡的!

關於王昭君的美貌,有這樣一個傳說,“在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昭君告別故土,登程北去。一路上馬嘶雁鳴,昭君回看故鄉,撕心裂肺,悲切難平。她在坐騎上撫動琴絃,奏起離別之曲。南飛的大雁聽到悅耳的琴聲,看到馬上的這個美女,竟然忘記舞動翅膀,從天上跌下來。”於是“落雁”就成了王昭君美貌的雅號。

5、嫁給父子四人的義成公主

隋朝有一位義成公主,她既不像遠嫁匈奴的王昭君那麼有名,也不像許身吐蕃的文成公主那麼神聖,同樣是政治需要,隋文帝楊堅一句話,就把這位宗室之女,送到了突厥人那裏。聯姻也是藝術,依靠少女俊俏的面容、豐美的臂膀,儘量籠絡住那些吃生肉、喝冷血的草原民族。

義成公主,幾乎是感恩戴德地遠嫁突厥。“隔山買牛”的婚姻,哪有什麼浪漫情感?無非是湊合而已。好在,她恪盡職守,把瑰麗的青春獻給了陌生的突厥可汗,也獻給了隋朝的“靖邊事業”。這個執著的少女,忽然變成了史書中一道詭祕的幽靈,儘管沒人刻意關心她的喜怒哀樂、生老病死,《隋書》和《資治通鑑》卻時常浮現出她“救世主”般的身影。

首先,她救過落難的隋煬帝。615年,楊廣跑到太原附近的汾陽宮度夏。夏末北巡的時候,竟然被突厥的始畢可汗團團圍困,眼看就要束手就擒了,君臣忽然想到了義成公主。經過祕密聯絡,義成公主極爲仗義地出手搭救,她冒着被殺的危險,慌稱突厥邊境有情況,這才騙走了可汗的部隊。隋煬帝像一隻瘋狂的兔子,逃回了雁門關,從此,被突厥人嚇破了膽。

和親公主竟先後被嫁給祖孫四人!古代最悲情公主 第8張

其次,她收留過隋煬帝的遺孀——蕭皇后。蕭氏,國色天香,宇內馳名。楊廣一死,她先落到宇文化及手裏,後來,被農民起義領袖竇建德接管。正在走投無路的時候,義成公主便代表突厥可汗前來要人。竇建德不敢得罪 兵強馬壯的突厥人,就乖乖地將蕭皇后及其小孫子,送給了義成公主,此外,還帶上了謀害隋煬帝的叛臣——宇文化及的腦袋。按照隋朝這邊的老關係,義成公主應該叫蕭皇后一聲“嫂子”。就這樣,姑嫂二人,一同歸了突厥可汗。蕭皇后在塞外生活了18年,因爲替隋煬帝報仇的事兒,小姑子主張打,嫂子主張罷手,於是,產生隔膜。後來,唐朝名將李靖打敗突厥,殺了倔強的義成公主,卻對蕭皇后極爲禮遇。公元630年,花甲之年的蕭氏重新踏上了長安的土地。

需着重一提的,是義成公主奇特的婚姻。既是“和親”,便無所謂感情。爲了完成隋文帝託付的任務,義成公主不惜把全部根鬚紮在塞外草原上。她先後嫁了四位突厥可汗,從父親到兒子,從哥哥到弟弟……男人,像一根又一根刺疼的釘子,扎進她柔弱的生命裏。

以漢人的觀點,突厥,野蠻的“胡俗”實在令中原人心驚肉跳。在沒有血緣的前提下,兒子可以繼承父輩的女人,弟弟能夠再娶兄長的妻妾。胡俗當頭,女性就更像牲口了。但是,處在那個時代,就不能講條件,只能無條件地服從。根據《隋書》記載。義成公主的元配是啓明可汗,沒過幾年,丈夫就死了。怎麼辦?換人吧。義成公主立刻由啓明可汗的兒子始畢可汗收入囊中,可惜,始畢可汗也是個“短命鬼”,他撒手西去之後,接下來的繼承人是他的弟弟——處羅可汗和頡利可汗。直到唐朝軍隊平滅頡利可汗,義成公主才死在唐朝人手下。她對隋朝的感情太深了,便始終認爲李唐是“篡逆”。可憐義成公主,喪失了效忠對象,雖說沒有任何旌表,就只能效忠自己的信仰了。她慘烈地死去,很像一位突厥可汗的老婆,充滿的陽剛與血性。頡利可汗則沒有老婆視死如歸的勇氣,他被押進長安,乖乖地做了李世民的“階下囚”。

6、寧國公主——唐肅宗次女 自毀容貌的寧國公主

蕭國公主,唐肅宗次女,母不詳。始封寧國公主。下嫁鄭巽,又嫁薛康衡。

寧國公主是個苦命人。她嫁了二次,都很快做了寡婦。後來爲了答謝回紇族,又把她嫁給快要死的老可汗。

她的父親唐肅宗,是個嚴肅的皇帝,對女兒們管教很嚴。他在安史之亂中即位,全心全意地收拾大唐這個亂攤子。其當務之急就是打敗安祿山的叛軍。

大唐軍隊軍心渙散,唯一忠心能戰的就是大將郭子儀,郭子儀建議求助於回紇,組成聯合部隊。回紇人非常仗義,立刻派了精兵四千人日夜兼程趕來,郭子儀安排接風,讓回紇兵大宴三天,再上戰場,回紇兵說:“國家有急,遠來相助,何暇食爲!”意思是“我們是來打仗的,不是來吃飯的,哪兒有時間吃什麼飯?走啊!衝啊!”

和親公主竟先後被嫁給祖孫四人!古代最悲情公主 第9張

回紇人是維吾爾人的祖先,和大唐的貿易往來非常密切,在京城裏逛,時常看到街上走着一些輪廓鮮明,體格健壯的中亞細亞來的商人。回紇兵遊牧出身,騎兵驍勇善戰,最終幫助郭子儀的部隊收復了長安,回紇兵有功,在長安好好地搶掠玩樂了一番,才走。回紇王又提出很多不平等貿易條件,大有狠狠地宰一下大唐的意圖。

唐肅宗爲了長久地籠絡回紇人,就將寡居的寧國公主拿出來,獻給回紇王,當可敦(王后)。唐肅宗親自設宴送行,想到女兒此番是標準的犧牲品,他十分難過,但外表還保持着父親和君主的莊嚴,準備將打好了腹稿的家國道理宣講一番。諸如“你這次去,是當可敦,當可敦要有當可敦的樣子,努力做個好可敦,讓他們看看大唐來的可敦是多麼地……”

寧國公主打斷說:“父皇,不要說了!國家不太平,我這就去,死了也不會怨你!(國方多事,死不恨!)”

寧國公主嫁的老可汗英武可汗,本來就病重得要死,寧國公主嫁去不到半年,老可汗就歸天了。按照回紇人風俗,未亡人是要殉葬的。

寧國公主不愧是大唐出來的正宗皇女,大唐公主全都個性自由,深受女權思想影響,哪裏肯去爲老傢伙殉葬?

和親公主竟先後被嫁給祖孫四人!古代最悲情公主 第10張

回紇人說:“這個,入鄉隨俗嘛,你就按我們的風俗死一下下!”

寧國公主說:“隨俗也要看哪個風俗先進哪個風俗落後。你們回紇人,仰慕大唐風俗,才忙不迭地往長安來,把我娶到手,爲的是讓我們的先進文化影響你們(這些野蠻人)。要是你們的風俗好,何必不遠萬里跟大唐結親?不如就地娶一個就好了!你們誰喜歡殉葬誰就去殉葬,我是不幹的!”

但是,她畢竟被“野蠻人”包圍,弱女子在外邦,敵不過一羣大漢。寧國公主只能選擇折中,拿刀劃破臉,自毀容貌,用來替代殉葬。她扔了刀子,想到自己好不容易保留下殘敗不堪的生命,不禁痛哭失聲。

第二年,在寧國公主的萬般懇求下,唐肅宗派人接她回到京城。不過,她的陪嫁中有皇室宗親的女兒,稱“小寧國公主”,給老可汗做妃。回紇人不放她走。老可汗死後,按照漢族人不齒的回紇“風俗”,又改嫁給老可汗的兒子。

7、數次改嫁終被殺:歷史上最命苦的大義公主

在我國古代衆多的和親公主中,大義公主可以說是最命苦的公主了。

大義公主是北周趙王宇文昭的女兒、北周武帝的侄女,只是那時的她名叫千金公主。她出生時,正是宇文氏家族與北齊爭奪黃河流域而激烈交鋒的時候。雖然生於戰亂年代,千金公主的童年卻是在安逸中度過的。再加上天資聰穎,從小飽讀詩書,千金公主也算得上一位小才女。

南北朝時期的北周武帝宇文邕也算是古代歷史上很有作爲的一位皇帝,他通過一系列戰爭,終於在公元577年結束了當時北方的戰亂,建立北周。只是這位皇帝由於過度勞累,於公元578年不幸病逝。

宇文邕死後,北周宣帝宇文贇繼位。周宣帝雖然繼承了周武帝的皇位,卻一點沒繼承周武帝的文治武功,反而把好色發揚光大,國家的長治久安都被他拋在了腦後。

公元579年,突厥他鉢可汗派使節到大周求婚。周宣帝認爲,和親好啊!這省了大周與突厥的衝突,少了他帶兵平定突厥的麻煩,於是開開心心的就同意了。選來選去,周宣帝把堂妹千金公主推上了兩國和平的“前線”。

和親公主竟先後被嫁給祖孫四人!古代最悲情公主 第11張

哪位公主願意遠嫁番邦啊?可不同意就是抗旨,那可是滿門抄斬的大罪,千金公主只能接受。沒過幾個月,他鉢可汗突然病死了。可這個突如其來的好消息還沒讓公主高興多久,新即位的沙鉢略可汗就派人來迎親了。看來千金公主命中註定就是一位和親公主!還好,千金公主的丈夫沙鉢略可汗很疼愛她,這也算是千金公主不幸中的大幸了。

識大體、重大局的和親公主

面對大周的改朝換代,面對宇文家族的滅亡,遠嫁他鄉的和親公主該如何面對?

在國外的日子裏,由於沙鉢略可汗的照顧,千金公主日子也算太平。可惜這種日子沒過多久,就在公主下嫁的第二年,周宣帝病死了,隨後繼位的北周靜帝被輔政大臣楊堅逼迫着將皇位“禪讓”。

581年,楊堅建立隋朝,成爲隋文帝。楊廣繼位後,對北周宗室大開殺戒,千金公主的父親趙王宇文昭也因起兵反對楊堅而被滅了九族。

忙於內戰的楊堅,忽略了與外國的交往,導致隋朝與突厥的關係日益緊張;而本來爲鞏固大周與突厥關係的千金公主,似乎突然失去了在突厥存在的意義——大周變成了隋朝。面對國破家亡的噩耗,千金公主悲痛欲絕,發誓要爲父母報仇。

夫妻同心,突厥於公元582年正式與隋朝宣戰。英勇善戰的突厥軍隊勢如破竹,眼看着離長安城越來越近,勝利似乎也越來越近了。面對突厥大軍,楊堅用離間計挑動突厥各部,最終令沙鉢略可汗的政治聯盟土崩瓦解,甚至陷入了腹背受敵的危險境地。

雖然千金公主此時還不到20歲,可她自幼博覽羣書,又見慣了宮廷內部的明爭暗鬥,自然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丈夫面對的是怎樣的絕境。爲了幫丈夫儘早脫離險境,千金公主只好委曲求全,暫時將國仇家恨放在一邊。

沙鉢略派人到隋朝進貢,以示修好;千金公主上書隋文帝,說自己雖然是大周的公主,卻敬佩楊堅的聖明,希望能把自己的姓氏“宇文”改爲“楊”,還請求楊堅能像對待自己的親生女兒一樣對待自己。

隋文帝其實也被和突厥的戰爭搞得焦頭爛額,見突厥可汗示好,於是順水推舟同意和好,還答應了千金公主的請求,賜其楊姓,並封號大義公主,希望她深明大義,爲隋和突厥安定做出貢獻。

沙鉢略夫婦的這一舉動,不僅使突厥與隋朝化干戈爲玉帛,還因千金公主是前大周公主的身份,緩解了大周遺臣與隋朝朝廷的對立。看來楊堅是這件事的最大贏家。

要命的詩

國破家亡,多次改嫁還不足以構成大義公主的悲劇,愛情給了她最後的沉重一擊。

當大義公主平安回到大漠後,她想明白了一個問題——就算突厥滅了隋朝,那天下也是突厥的,她的復國夢想也還是個夢想。所以要想復國,就必須找到北周宇文家族的後人才行。

於是大義公主派人四處暗訪,兩年後終於在一個窮僻之處找到了一位倖存的北周皇族的王子。爲了實現復國夢,大義公主暗中在沙漠裏建立了一個祕密基地,組織了一支精銳部隊,只待有一天能夠攻入中原,滅了楊堅!

可就在大義公主的計劃逐步展開的時候,她的丈夫沙鉢略可汗突然病死了。按照當時突厥風俗,大義公主轉嫁給繼位的葉護可汗。可沒多久,葉護可汗也去世了,大義公主又轉嫁給繼位的都藍可汗。

公元588年,隋朝大軍攻下週陳,統一了南方。爲了表示對突厥及大義公主的恩寵,楊堅將從南陳繳獲的一面華美的屏風賜給大義公主。在塞外生活多年的大義公主,見到如此華麗的中原之物,心頭不禁五味雜陳,頗有文采的她在屏風上題了一首詩:

盛衰等朝露,世道若浮萍。榮華實難守,池臺終自平。

富貴今何在?空事寫丹青。杯酒恆無樂,絃歌詎有聲。

餘本皇家子,漂流入虜廷。一朝睹成敗,懷抱忽縱橫。

古來共如此,非我獨申名。惟有《明君曲》,偏傷遠嫁情。

和親公主竟先後被嫁給祖孫四人!古代最悲情公主 第12張

也許在常人看來,這是一首抒情詩,可在政治神經極其敏感的楊堅看來可沒那麼簡單。尤其是那句“餘本皇家子,漂流入虜廷”,這虜廷指的是誰?是突厥還是隋朝?大義公主竟然敢把隋朝說成“虜廷”,這說明大義公主的心裏還是裝着國仇家恨的!楊堅決心除掉這個可能挑動突厥與隋朝戰爭的隱患!

公元593年,突厥來了一位流浪的漢人,他自稱是大義公主的姑母派來的心腹。還說,大義公主的姑母想與丈夫一起發兵滅隋復國,請求突厥派兵助其一臂之力。先不說這位流浪漢人的身份是真是假,反正楊堅沒多久就知道了這事,並藉此機會下詔廢除了大義公主的公主封號。

就在大義公主被廢除封號的時候,統治突厥北方的突利可汗爲了爭取隋朝的支持,請求楊堅賜婚。可楊堅說,賜婚沒問題,但要先殺了大義公主!

雖然大義公主失了公主的封號,可這麼多年來,她在突厥傳授漢族文化,教會突厥人修築房屋、製作陶器,在突厥民衆中擁有很高的聲譽。想殺大義公主談何容易?

爲了找個名正言順的理由殺死大義公主,突利可汗買通了大義公主的僕人,竟然發現了一個驚天祕密——大義公主與安遂家的小官私通!由此可以看出,雖然大義公主貴爲突厥皇后,但以利益爲基礎的婚姻並沒有給她帶來多少幸福。

抓住了大義公主的“小辮子”,突利可汗派人四處散佈大義公主私通的醜事,消息慢慢地傳到了大義公主的丈夫都藍可汗的耳朵裏。都藍可汗派人得到了安遂家的供詞,然後氣急敗壞地衝入牙帳,親手刺死了公主。可憐年僅33歲的大義公主最終客死他鄉!

唐朝究竟有多少和親公主被送進了胡人君主的營帳?

大唐王朝近三百年先後與突厥、葉谷渾、吐蕃、契丹、回紇等八個胡族共計和親二十八次。那麼,唐朝究竟有多少和親公主被送到胡人的牀上?

宏化公主:宗室女,嫁吐谷渾王諸曷鉢;

文成公主:宗室女,嫁吐蕃贊普松贊干布;

新興公主:唐太宗李世民女,許嫁薛延陀王真珠,後絕婚,改嫁長孫曦;

金城公主:邠王李守禮女,嫁吐蕃贊普棄隸縮贊;

金山公主:宋王李成器女,嫁突厥可汗默啜;

固安公主:辛氏,嫁奚王李大釃;

永樂公主:楊嗣昌女,楊嗣昌爲東平王李續外孫。嫁契丹松漠郡王李失;

燕郡公主:慕容嘉賓與餘姚縣主女,嫁契丹松漠郡王鬱幹;

交河公主:十姓可汗阿史那懷道女,嫁突騎施可汗蘇祿;

東光公主:駙馬都尉韋捷與新平公主女。嫁奚可汗饒樂郡王李魯蘇;

東華公主:唐玄宗外甥女,嫁契丹松漠郡王李邵固;

和義公主:宗室告城縣令李參女,嫁拔汗那可汗阿悉爛達幹;

靜樂公主:駙馬都尉獨孤明與信成公主女,嫁契丹松漠郡王李懷節;

宜芳公主:楊氏,唐玄宗外甥女,嫁奚可汗饒樂郡王李延寵。

寧國公主:唐肅宗李亨女。先嫁鄭巽,再嫁薛康衡,三嫁回紇英武可汗磨延啜;

小寧國公主:榮王李琬女,嫁回紇英武可汗磨延啜;

崇徽公主:大寧郡王僕固懷恩女,嫁回紇英義可汗移地健;

鹹安公主:唐德宗李適女,嫁回紇天親可汗頓莫賀;

永安公主:唐憲宗李純女,嫁回紇保義可汗;

太和公主:唐憲宗李純女,嫁回紇崇德可汗;

安化公主:宗室女,嫁南詔聖明文武皇帝隆舜;

唐朝21位和親公主爲何擋不住胡馬度陰山?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是唐朝大詩人王昌齡筆下的《出塞》詩。意思就是說,依舊是秦漢時的明月和秦漢時的邊關,征戰長久延續,萬里征夫還未回還。倘若攻襲龍城的衛青和飛將軍李廣現在依舊健在,絕不會讓胡人的兵馬南下度過陰山。缺少“龍城飛將”的唐朝軍隊沒有擋住“胡馬度陰山”,而唐朝採用的和親政策將二十一位公主送進了胡人君主的營帳,但是也沒有擋住“胡馬度陰山”的虎狼之師。

唐朝開國初年,來自西北的突厥、吐蕃、回紇、契丹等民族異軍突起,時常派出兵馬度過陰山入侵唐朝的邊境。唐朝經常調派大軍連年征戰邊關,以致唐朝的邊境狼煙四起,黎民百姓不堪其擾。於是,唐太宗李世民便採用公主和親的方式以圖解決邊境上的戰爭。

縱觀中國歷史,和親是一種經常發生的現象。據史書記載,早在公元前周襄王時期,就有了和親的方式了。當時,周襄王欲伐鄭,故娶狄女爲王后,與戎狄兵共伐鄭。這是歷史上最早出現的和親事件,此後,和親作爲一種政治手段,在唐朝之前就已經層出不窮,譬如漢朝的“昭君出塞”就是一個經典案例。而到了盛世唐朝,則把這種和親政策演繹得更加淋漓盡致。

大唐王朝的和親政策爲何結果是“賠了公主又折兵”?

唐朝最著名的和親公主大概要數文成公主。文成公主名李雁兒,系唐太宗的遠房宗室女。史書中稱她聰慧美麗,知書達禮。文成公主成爲和親公主頗具戲劇性。公元638年,青藏高原上的吐蕃國王松贊干布,聽說鄰國吐谷渾國王諾曷鉢向唐朝求婚,他也不甘落後,馬上派使節攜貴重禮物到唐朝求婚。沒想到唐太宗許嫁了弘化公主給諾曷鉢,卻回絕了松贊干布的求婚。松贊干布非常憤怒,致書給唐太宗:“如果不同意把公主嫁給我,我將親率五萬大軍,攻佔唐國,殺死你,奪取公主。”爲此,雙方真的在邊界發生了一場戰爭,以吐蕃失敗告終。

松贊干布領教了唐朝的強大之後,主動派使者謝罪求和。唐朝大約也覺得吐蕃不可輕視,於是雙方結好。唐太宗從遠房宗室女中挑選出李雁兒,封爲文成公主,許嫁給松贊干布。和親聯姻後,松贊干布接受唐朝冊封,雙方友好了幾十年。因此,這次和親通常被史學家視爲非常成功的一次。

不過,以和親方式換來的和平,無法永久維持。松贊干布死後,他的孫子芒鬆芒贊繼位,文成公主的和親效應也就隨之終結。公元663年,吐蕃攻滅了鄰國吐谷渾之後,隨即與唐朝兵戎相見。吐蕃北攻西域,與唐朝爭奪安西四鎮;東攻擊巴蜀,佔領了羌族居住的十二個唐朝邊境州。此後,吐蕃又將南面原受唐朝冊封的南詔國納入其勢力範圍。至公元676年,吐蕃所轄面積擴大到五百一十萬平方公里,境內人口達到九百六十萬,實力大增,對唐朝構成了嚴重威脅。

金城公主是第二位和親吐蕃的公主。金城公主是雍王李守禮之女,具有真實的帝女身份。唐中宗自幼把她留在宮中,非常疼愛。公元704年,年僅七歲的赤德祖丹繼任吐蕃國王。爲了鞏固王權,赤德祖丹的祖母急於改善同唐朝的關係,便再動和親之念,派人向唐朝求婚。當時的唐朝正處於武則天倒臺後重振李家皇朝雄風的過程中,也有意與周邊民族搞好關係。唐中宗於是順水推舟,許嫁金城公主。由於金城公主當時年紀尚小,所以直到公元710年金城公主十三歲時才入藏完婚。

唐中宗不僅把金城公主進貢給吐蕃人,一年後,唐睿宗執政後還把黃河河西九曲之地割讓給吐蕃,從此吐蕃取得戰略地理上的優勢。這可算是唐朝和親史上最賠本的一次屈辱和親,這也是唐朝割地的開始。“吐蕃既得九曲,其地肥良,堪頓兵畜牧,又與唐境接近,自是復叛,始率兵入寇。”吐蕃人不止享受唐朝的皇室美女,還霸佔了唐朝一塊水草肥美的戰略要地。而且還照樣掠奪唐朝邊民。

賠了公主又折兵,唐朝爲這次和親付出了巨大代價,換來的卻只是短暫的和平。公元713年,吐蕃向唐朝索取“河西九曲”之地,作爲金城公主“湯沐邑”。吐蕃據水草肥美的河西九曲後,秣馬厲兵,積極備戰。第二年,便毀約犯唐。其後幾十年,雙方進行過多次大戰,各有勝負。公元755年,唐朝爆發“安史之亂”,邊境的唐軍主力被調回中原平定判亂。吐蕃趁機大舉東征,盡佔唐朝河西隴右諸州。公元763年,吐蕃大將達扎路恭率軍長驅直進,竟然直搗唐朝的首都長安。當時的皇帝唐代宗愴惶出逃陝州。吐蕃於是立早年入藏和親的金城公主之侄、廣武王李承宏爲傀儡皇帝,停留十五日後,引兵西退。這事簡直是唐朝歷史上的奇恥大辱。此後,唐蕃之間長時期處於和戰不定狀態。期間幾次會盟,可過不了多久吐蕃又毀約。

公元787年5月,吐蕃甚至以會盟爲名製造了震撼唐朝的平涼劫盟事件,唐朝會盟官員六十餘人被扣押。唐軍死五百餘人,被俘一千餘人。唐朝被吐蕃折騰得焦頭爛額。

和親吐蕃的辦法顯然是行不通了。公元788年,唐德宗採用宰相李泌的建議,改變思路,用另一樁和親來對付吐蕃。新思路就是用鹹安公主與回紇國的天親可汗和親,借回紇的力量來抵抗吐蕃,以夷制夷。鹹安公主是唐德宗的第八個親生女兒,天生麗質,聰慧有加,琴棋書畫,樣樣皆會。更可貴的是,鹹安公主還是一位深明大義的女子,爲了唐朝的安寧,毅然前往回紇和親。這次和親果然迅速扭轉了一百多年來唐朝與吐蕃交戰的被動局面。公元791年,吐蕃再次犯唐時,回紇出兵迎戰,吐蕃遭到空前大敗。吐蕃失敗後不甘心,企圖徵集南詔國軍隊再度攻唐。但此時南詔國已決定重新歸附唐朝,趁機出兵突襲吐蕃。吐蕃慘敗,從此衰落。

從和親戰略的實際效果來看,鹹安公主堪稱唐朝功勞最大的和親公主。鹹安公主在回紇生活了二十一年,她先後按回紇的收繼婚制嫁給長壽、忠貞、奉誠、懷信四位可汗,在回紇國很受尊重,爲維護唐朝與回紇的軍事同盟關係起到了重要作用。唐代詩人白居易因此寫了《陰山道》一詩來詠贊這位忍辱負重的唐朝公主:“鹹安公主號可敦,遠爲可汗頻奏論。元和二年下新敕,內出金帛酬馬直,仍詔江淮馬價縑,從此不令疏短織。合羅將軍呼萬歲,捧授金銀與縑彩。”

唐玄宗時期更是唐朝屈辱和親的密集期,這期間永樂公主、燕郡公主、東華公主、宜芳公主、固安公主、靜樂公主、東光公主等等先後送給了野蠻人契丹與奚,可是最後契丹人與奚不領情把進貢的幾個和親公主竟給宰殺了。《劍橋中國遼西夏金元史》:“745年,唐廷試圖用建立新通婚聯盟的辦法來恢復和契丹的關係,但是沒有成功,送去的皇室新娘被殺。”唐朝此舉丟盡了國人的顏面。

“安史之亂”時期,唐肅宗爲平定叛亂,求助回紇國。回紇國立刻派兵參與平叛,收復了長安和洛陽。爲了答謝回紇,唐肅宗將女兒寧國公主嫁給了回紇國的英武可汗。可是,寧國公主嫁去不到一年,英武可汗就歸天了。回紇要寧國公主依回紇的風俗殉葬,寧國公主斷然拒絕:“回紇仰慕大唐文化,才娶大唐女子爲妻,如果仍用回紇風俗,何必萬里之外結婚。”不過仍以刀割面,以示悲痛。第二年,在寧國公主的懇求下,唐肅宗派人將她接回。但陪嫁的一位親王之女小寧國公主卻被留了下來,作爲繼任可汗的妻子。

唐朝開國之初走的就是一條充滿恥辱的進貢外交

其實,唐朝從開國之初所採取的就是充滿恥辱的進貢外交。李淵爲自己奪得政權,出賣祖國的利益無恥的對突厥稱臣:“若能從我,不侵百姓,征伐所得,子女玉帛,皆可汗有之。”李淵時代的唐朝就是給突厥朝貢不斷,突厥人還閒不夠親自又掠奪中度過。“及高祖即位,前後賞賜,不可勝紀。始畢自恃其功,益驕踞;每遣使者至長安,頗多橫恣。高祖以中原未定,每優容之。”“賞賜”這詞用得很妙,下級給上級應爲進貢,上級給下級才爲賞賜。李淵是臣子,突厥始畢可汗是君主。雖然唐書顛倒主次混淆黑白但掩蓋不住李淵稱臣納貢的事實。李淵時代的唐朝整個都是恥辱的。

突厥大軍兵臨長安,李世民被迫在渭水便橋受辱簽了城下之盟,此時唐朝要“空府庫”把財寶進貢給突厥,恥辱到家了,李世民自稱爲“渭水之辱”。

唐高宗咸亨元年,即公元670年,吐蕃發兵奪走唐朝西域四鎮鬼茲、于闐、焉耆、疏勒。其後唐朝兩次派大軍去欲奪回失去的領土,唐朝派大將薛仁貴率十萬大軍進攻吐蕃,在青海湖以南大非川被吐蕃大軍打得大敗。儀鳳三年,即公元678年,唐中宗令李敬玄率兵十八萬與吐蕃軍又戰於青海,結果唐軍再次慘敗。

武則天時代,突厥再次崛起,“默啜負勝輕中國,有驕志,大抵兵與頡利時略等,地縱廣萬里,諸蕃悉往聽命。”此時唐軍根本不是突厥的對手,突厥“所掠男女八九萬悉坑之,出五回道去,所過人畜、金幣、子女盡剽有之,諸將皆顧望不敢戰。”唐中宗時,“中宗始即位,入攻嗚沙,於是靈武軍大總管沙吒忠義與戰,不勝,死者幾萬人,虜遂入原、會,多取牧馬。”這次征戰讓大唐王朝的顏面盡失。

“安史之亂”時期,唐軍屢次兵敗於燕軍,不得不求助於回紇。唐肅宗竭力討好回紇不惜與回紇兵約定:“克城之日,土地、士庶歸唐,金帛、子女皆歸回紇”。唐朝還答應每天供給回紇軍羊二百頭,牛二十頭,米四十斛。東京洛陽被回紇人大掠三日,無數美女財寶被回紇人掠走。“回紇至東京,以賊平,恣行殘忍,士女懼之,皆登聖善寺及白馬寺二閣以避之。回紇縱火焚二閣,傷死者萬計,累旬火焰不止。及是朝賀,又縱橫大辱官吏。”面對着回紇如此囂張的氣焰和貪婪的慾望,唐肅宗竟又答應每年給回紇進貢“歲遺回紇絹二萬匹”,還把自己肅宗的親生小女兒寧國公主進貢給回紇六十多歲的老可汗爲妾。

對於唐朝的和親政策,無論是在過去還是在今天,人們始終褒貶不一,爭論不休。如唐代詩人戎昱曾以“漢家青史上,計拙是和親”的詩句,借譏諷漢朝和親來批評唐朝的和親政策。另一位詩人李中更是義正詞嚴地聲稱“誰貢和親策,千秋污簡編”。但也有對和親政策大唱讚歌的,如唐朝詩人呂溫有詩云:“明時無外戶,勝境即中華。況今舅甥國,誰道隔流沙。”不論是褒是貶,而無法否認的一點是,和親政策確實在唐朝歷史上揮過重要作用,但是,真正能發揮多少重要作用,恐怕還有待於商榷。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