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薛仁貴在政治方面的弱點是什麼?

薛仁貴在政治方面的弱點是什麼?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4.1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薛仁貴在政治方面的弱點是什麼?小編爲大家帶來相關內容,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

唐朝與吐蕃戰爭中的大非川之敗,既是唐朝對外戰爭的第一場重大失利,也對薛仁貴的軍事生涯形成了轉折性的影響。一千多年來,後世歷史學者們對這場敗仗進行過無數次分析,也得到了很多不同的結論。有的認爲是唐朝軍政兩界高層的整體輕敵,也有人認爲是邏娑道行軍副總管郭待封違抗軍令擅自行動,而主帥薛仁貴被認爲是代人受過的典型。在我看來這場戰爭失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是薛仁貴作爲這次戰爭的唐軍統帥有着不可推卸的責任。這場戰爭也暴露出他在政治方面的弱點,而這個弱點便是大非川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

從軍事鬥爭的角度看,薛仁貴無疑是唐朝第二代名將中的佼佼者。無論是在戰場拼殺方面,還是中小規模的戰術指揮上,他都有非常獨到之處。正是因爲如此,他纔在唐太宗和唐高宗兩朝受到重用,在攻打高句麗、西突厥、回紇等國的戰爭中立下大功,幾乎成爲滅國級的名將。然而這些大功卻掩蓋了他在政治上的弱點,讓唐朝君臣對他的軍事能力過於高估,最終導致了大非川之敗。因此我認爲與其說這場戰爭之前唐朝高層的集體輕敵,不如說是薛仁貴過於突出的軍事表現誤導了整個唐朝高層的戰略決策。

薛仁貴是崛起於唐太宗第一次御駕親征高句麗的戰爭中,那時候他還是軍隊的普通戰士。他靠着強大的個人作戰能力在戰場上表現優異,讓唐太宗李世民看中,調入玄武門禁軍,從此走上了平步青雲的康莊大道。由於在兩朝皇帝面前都有上佳的表現,所以薛仁貴的從軍生涯一帆風順。他參與了攻打高句麗、西突厥、回紇等國的戰爭,缺了顯赫的功績。尤其是在李勣率兵滅亡高句麗的戰爭中,他幾乎替代營州都督高侃成爲第三路大軍的指揮者,戰功僅在李勣之下。因此他受到唐高宗李治一再嘉獎,還成爲安東都護府的第二任都護。

在這些戰爭中他的軍事表現固然出色,可是在政治方面的弱點並非沒有暴露,只是被戰爭的勝利所掩蓋。比如在攻打回紇,平定鐵勒九部叛亂中,薛仁貴的濫殺便引發了天山腳下的亂局。世人只注意到他在戰爭初期“三箭定天山”的傳奇勝利,卻忽略了他造成這個亂局的根本原因。當時軍隊兵分兩路,主帥鄭仁泰率軍深入沙漠追殺鐵勒九部的叛軍,而薛仁貴則負責駐守回紇治所瀚海都督府。薛仁貴佔領回紇後並沒有採取平息鐵勒九部和唐朝矛盾的策略,而是採用了血腥鎮壓和劫掠百姓的手段。

薛仁貴將包括鐵勒九部在內的周邊草原部族都劫掠了一遍,然後坑殺了鐵勒叛軍的投降將士,還殺死了不少與叛亂無關的草原部族百姓。除此之外,他還大量收受鐵勒貴族的金銀財貨賄賂,劫掠草原部族的女子做妾。他的這種在西域作威作福的做法不僅無助於平息叛亂,反而激化了鐵勒九部和草原部族與唐朝的矛盾。於是更多的草原部族和鐵勒百姓拿起武器反抗,回紇叛亂徹底糜爛,陷入亂局之中。再加上鄭仁泰在沙漠追擊中失敗,唐軍幾乎全軍覆滅,整個回紇局勢變得一發不可收拾。

由此可以看出薛仁貴根本沒有政治上處理爭端的能力,除了軍事手段根本沒有其它辦法解決草原各族與唐軍的矛盾。而他最喜歡採用的血腥手段,只能越發的激化矛盾,使得形勢走向難以控制的方向。就憑他在這個方面的欠缺,就無法承擔一場戰爭中唐軍統帥的職責。

後來唐高宗派出鐵勒貴族出身的名將契苾何力進入回紇,利用他在西域的威望處理叛亂,才平息了天山腳下這場戰爭。契苾何力平息叛亂的方法很簡單,他派出了九百騎士,殺了兩百鐵勒貴族,赦免了草原部族的罪行。於是包括鐵勒九部在內的草原部族重新表示加入唐朝,接受瀚海都督府管轄。

薛仁貴在政治方面的弱點是什麼?

可是薛仁貴在這次平亂中的表現並未引起李治的重視,反而因之前的功勞赦免了薛仁貴的罪行。再加上滅高句麗戰爭中薛仁貴表現出色,於是被升到了安東都護府都護的高位上。而在擔任安東都護府都護期間,薛仁貴的這一弱點再次暴露,卻仍舊沒引起唐朝高層的重視。

高句麗被滅後,原來的屬地被設置成以熊津都督府爲受的州府,由安東都護府統轄。本來安東都護府設置在熊津都督府的平壤城,以此正好管理遼東和朝鮮半島北部的大量州府。可由於薛仁貴無法平息高句麗被滅後引發的當地各種叛亂,便申請把安東都護府遷到遼東的新城。

如此一來,唐朝在東北的管理重心西移,無法管理最東邊靠近新羅的州府。於是新羅趁機崛起,蠶食了安東都護府東部的大量土地,完成了朝鮮半島的統一。可以說這一切不利的結果,都是從薛仁貴將安東都護府西遷開始的。而這根本原因是他在平壤平息不了本地的叛亂,無法控制朝鮮半島的局勢。

大非川之敗與上述兩次戰爭類似,都有着安撫當地部族的重要任務。大非川之戰的起因是吐蕃趁着唐朝與高句麗的戰爭出兵西域,聯合西突厥等國攻打安西四鎮。李治便把薛仁貴從安東都護府調到西域,任命其爲邏娑道行軍大總管,命其以幫助吐谷渾復國的名義出兵吐蕃。

唐朝的戰略目標很明顯,就是要滅國吐蕃,在邏娑建立地方政權,將其納入唐朝的版圖。可是這場戰爭的核心並不是在如何打贏吐蕃軍隊,而是在於如何讓吐谷渾舊地和吐蕃的各部族如何接受唐朝的統治。這個問題不是軍事問題,而是政治問題,派薛仁貴去就解決不了。李治和唐朝高層並沒有從鐵勒叛亂和高句麗叛亂中吸取教訓,看出薛仁貴本身能力上的弱點。他們派薛仁貴出征吐蕃,本身就是戰略上很大的失誤。再加上薛仁貴與副總管郭待封一向不和,兩人一同出征,團結就成了問題,如何能打勝仗?

吐谷渾本身是鮮卑族慕容部建立的國家,與唐朝、吐蕃的關係都不太好。隋朝時候吐谷渾首領娶了隋朝公主爲妻,在隋末便以這種名義佔據了大量西域土地。唐朝建立後他們又入侵涼州,引發了唐朝與吐谷渾的戰爭。戰爭的結果是吐谷渾戰敗,伏允可汗自縊,王子伏順投降,吐谷渾成爲唐朝屬國。後來唐朝與高句麗開戰,顧不得西域這邊。吐蕃就趁機出兵滅了吐谷渾,佔領了以大非川爲首的吐谷渾舊地,並以此爲前線向西域進軍。因此對於吐谷渾的草原部族來講,唐朝和吐蕃都是入侵者,關係都不怎麼樣。

薛仁貴出兵大非川,突襲了吐蕃屯兵的烏海城,讓郭待封在大非嶺設置前線防禦陣地並存儲軍糧。可郭待封不聽軍令,擅自放棄大非嶺的陣地,帶着輜重部隊像烏海靠攏,半路上卻遇到吐蕃二十萬大軍的襲擊,幾乎全軍覆滅。然後吐蕃軍隊有追上去攻打烏海城,迫使缺乏軍糧的薛仁貴撤退至大非川堅守。然後吐蕃不斷增兵至四十萬,在大非川擊敗薛仁貴。薛仁貴無力再戰,只能與吐蕃大將論欽陵約和,於是吐谷渾全境淪陷,西域安西四鎮也被迫後撤。因爲戰敗,薛仁貴和郭待封都獲罪削職爲民。

這場仗的失敗看似郭待封罪責最大,其實薛仁貴一開始就錯了。他率領五萬步騎進入吐谷渾舊地,本身就不應該採取以軍事征討爲核心的方案。因爲吐谷渾已經被滅國七年,吐蕃在這裏有幾十萬軍隊和重組的後勤物資。即便唐軍強大,幾萬打得幾十萬吐蕃軍隊丟盔棄甲,卻無法完全消滅他們。而這幾十萬吐蕃軍隊中三分之二是吐谷渾舊民,實際上就變成了薛仁貴以五萬唐軍面對整個吐谷渾的百姓。後來包圍烏海城和大非川的吐蕃軍隊中,六成以上都是吐谷渾百姓,這仗就算打贏了也是輸。

薛仁貴採取的正確方式應該是堅守大非川,不要輕易進入烏海等吐谷渾深處,採用政治的方式解決問題。只要唐軍能爭取到吐谷渾百姓的支持,吐蕃在吐谷渾就翻不起浪花,少了三分之二的吐谷渾軍隊支持,吐蕃那點人馬根本不是事。而且有了吐谷渾在軍隊和後勤上的保障,對唐軍攻打吐蕃也是很好的助力。

當初李靖和李道宗能夠征服吐谷渾,就是採取了剿撫並舉的方式。李靖以軍事和政治手段相結合,征服了大量吐谷渾部落和貴族,讓其成爲帶路黨,一步步的將伏允可汗逼上絕路。薛仁貴打仗厲害,但戰略方面遠不如李靖。尤其是涉及到政治方面,完全就是小白。沒有政治手段的依靠,就靠那幾萬唐軍,征服吐谷渾和吐蕃,完全是癡人說夢。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