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怎麼評價歷史上的明惠帝朱允炆?

怎麼評價歷史上的明惠帝朱允炆?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0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怎麼評價歷史上的明惠帝朱允炆?下來小編就帶來歷史故事,一起看看吧!

明朝法理和道統得國最正的皇帝,沒有之一。如果說朱高熾(永樂朝太子),朱瞻基(永樂朝太孫)是明成祖(太宗)的嫡子嫡孫也是正統的話,那從根兒上說明成祖的“靖難之役”得來的皇位就不正。

明太祖朱元璋建國之初,將自己的26個兒子加上一個侄孫實封爵位,其中25個兒子封爲親王,侄孫朱守謙封爲郡王。另外嫡長子長子朱標被冊封爲東宮太子,並立下“嫡長子繼承製”的祖訓,朱標是朱元璋嫡長子,根據明皇祖訓和大明會典,未來“傳之萬世”的大明帝位就應該被朱標大宗嫡長一脈延續下去,在京都(南京)永世延續皇位,而其他親王則在自己的封地代表太祖小宗各自延續自身的親王爵位屏守南京太祖大宗嫡長一脈的皇權。而太子,太孫的的法統地位和權利是修訂在大誥和明會典中,並制定了皇帝無法理政時的太子太孫的監國制度。

怎麼評價歷史上的明惠帝朱允炆?

天不假年,朱標三十六歲本命年(週歲)早逝。這一年太祖朱元璋64歲也算是壯暮之年,太孫朱允炆15歲也正迎來芳華,十五歲現在看着還是小孩,在封建時代不算小了,康熙十二歲就“結婚”了。但其實朱允炆也不是朱標的嫡長子,朱標的嫡長子是朱雄英,可惜去世的很早。朱元璋的嫡長孫就落在了朱允炆的身上。看看朱元璋給朱標後嗣定的字輩:允文遵祖訓,欽武大君勝。順道宜逢吉,師良善用晟。文武君道晟這些字都比其他諸子後嗣的尊貴的多。

朱允炆沿襲了朱元璋對他父親朱標的培養與器重,他本人也聰明好學,溫文爾雅,心胸寬廣,加之爲人勤孝。十四歲時就上疏修改大明律中七十三條過於苛刻的峻法。都說“久病牀前無孝子”,朱允炆不離左右照顧生病的父親朱標一伺候就是兩年。朱標去世時,他一度日夜悲痛的不眠不食,幾乎癱瘓,連朱元璋都看不下去安慰他說:“而誠純孝,顧不念我乎”。(如果你因誠孝之心累倒了,難得就不念及我了?)

洪武二十五年也就是朱標去世的同年,朱元璋冊立朱允炆爲皇太孫,朱元璋的目標是爲皇位的合法繼承樹立一個正式的原則,希望以此杜絕將來在皇位繼承問題上的紛爭,並防止其他皇子覬覦皇位。三年後(洪武二十八年),親自爲太孫朱允炆冊立了太孫妃(光祿少卿馬全之女馬氏,史稱孝愍讓皇后)。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去世,朱允炆繼位,改朝建文。新官上任三把火:改革吏治,強文抑武,除爵削藩。表面上看,朱允炆做一名守成之君出發點是沒錯的。

但錯就錯在主觀上:第一,他太高估了自己尚未穩固的皇位帶來的無尚權利。第二,聽信心腹之臣的削藩建議而缺乏作爲帝王的全局宏觀的戰略思考。第三,長期接受儒學薰陶使他性格過於仁慈柔弱,並且嚴重缺乏軍事歷練和軍隊的指揮能力(比他堂弟燕藩的高陽郡王朱高熙都差遠了)。第四,處理問題過於急躁,政策一打一大片,完全缺乏循序漸進處理極端問題的章法和原則。

客觀上朱元璋吸取了之前歷朝“主弱臣強,以至亡國”的教訓,把其他兒子全部封爲“下天子一等”,“羣臣伏而拜謁”的世襲罔替親王,更有手握重兵,能征善戰的塞王來“徵四方保護皇權”,“除奸佞以靖朝綱”。而朝中的有能力做統帥武將因爲殺的殺,老的老,加之明朝擔心武將造反而制定的嚴格的軍事管制和仰文抑武的政策搞得青黃不接。加之又是高貴無比,威望極高的皇嫡四子燕王朱棣以“靖朝綱除國難”的名義來討伐違背祖制、削藩亂政的方孝儒,黃子澄,齊泰等人,憑這個名義就得到了大部分藩王和一半官員的支持,要不憑朱棣東拼西借那上萬人馬打死也反不成。

加之朱元璋給藩王本身賦予的權利和地位,以及建文皇帝不敢下死手的軟弱性格。導致將領們發現與燕王對抗中“他殺你行,你碰他一下誅九族”,打贏打輸都是罪,索性看着老朱家自己打去唄,給那個姓朱的磕頭不是磕的綏靖思想。

朱允炆是個好人,也應該是個不錯的皇帝,但面對“君弱藩強”的特殊時刻,在皇權和威望沒有到達到一定高度時貿然對“如狼似虎的叔叔們”出手,加之自身的“儒雅”性格和幼稚的政治手段導致了他的江山喪失。而他“根紅苗正”的建庶人的法統地位一直被朱棣及其後世子孫所忌憚,而他的父親朱標被追諡爲孝康皇帝。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