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明孝宗朱祐樘爲什麼被認爲是明朝中興之主?

明孝宗朱祐樘爲什麼被認爲是明朝中興之主?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8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孝宗朱祐樘爲什麼被認爲是明朝中興之主?小編爲大家帶來相關內容,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

明孝宗朱祐樘是明憲宗朱見深的第三個兒子,年號弘治,在位十八年間,爲政寬厚節儉,親政愛民,司法清明廣開言路,一舉扭轉了前代成化皇帝的政治腐敗現狀,任用賢能,李東陽、徐溥、謝遷、劉健等名臣輩出。

因此,明孝宗一朝在史學界評價很高,在他統治期間被稱爲弘治中興。明代後期曾有內閣首輔對其評價說,三代以下能稱作賢主的只有漢代文帝、宋仁宗和他寥寥三人。

當然,這話是明代人自己說的,頗有王婆賣瓜之嫌,但其後曾國藩也曾誇他是“自古英哲非常之君”,這便不得不深思了。

也有一些人認爲明孝宗只是徒有虛名,根本擔不起中興之主這個名頭,他在位期間治理黃河水患耗資巨大卻無成果,軍事改革也沒有挽救王朝在軍事上逐步衰落的勢頭,雖然表面來看經濟繁榮,百姓生活安定,但王朝內部矛盾逐步被激化,很多偏遠地區都出現了暴亂和起義。

明孝宗朱祐樘爲什麼被認爲是明朝中興之主?

曾國藩和朱國楨等人最懂得中國王朝政治,他們對這些情況自然心知肚明,爲何他們依然認爲明孝宗是個好皇帝呢?

一、寵信宦官是皇帝難以避免的問題

有的人看了些史料就認爲,明孝宗個人品質上有污點,根本不能稱之爲明君。

首先,他信任宦官,大搞封建迷信。

衆所周知我國古代皇權和宦官之間屬於相愛相殺的一對矛盾體,幾乎每一代開國皇帝都有限制宦官的政策和顧慮,但沒有哪個朝代能夠廢除宦官制度。而其中宦官之禍最嚴重的的就屬漢、唐、明三朝。

漢唐後期皇帝廢立幾乎全部操縱在宦官手中,甘露之變流傳甚廣;而明代宦官不遑多讓,魏忠賢和劉瑾的惡名人盡皆知,而萬曆之後宦官居然成了顧命大臣。

相比較而言明孝宗時期的宦官爲禍不廣,問題並沒有脫離皇帝的掌控之外,但他對部分宦官的信任,卻是給國家造成了一些危害。

在明孝宗繼位之初,南京的宦官和朝廷的官員產生過糾紛。當時宦官和士大夫之間互相彈劾,士大夫和官員們彈劾宦官侵犯百姓利益,宦官反過來向皇帝告狀這些士大夫結黨營私。

因爲雙方的爭鬥不斷升級,傳到了孝宗的耳中,孝宗皇帝的處理並不公正,將捲入其中的士大夫官員降級流放,但是卻放過所有宦官。這種拉偏架的行爲激怒了士大夫階層,遭到了言官的諷議。

二、對貪腐不制裁,還要繼續用

明孝宗寵信的宦官李興,因爲修建的盧溝橋令皇帝非常滿意,受到皇帝的優待,因而被委任出宮與劉大夏等官員一起治理河道問題,在此期間曾經向他人主動索要賄賂。

明孝宗朱祐樘爲什麼被認爲是明朝中興之主? 第2張

之後又有宦官李廣,曾經非法搶佔和吞併百姓的田地,並藉着外出公務的機會大肆行貪腐之事,後來因爲建造的宅院超過一個宦官所規定的形制範疇,被很多正直的大臣彈劾。但彈劾歸彈劾,明孝宗就是不處理不懲罰。這到底是爲什麼呢?

如果看過《大明王朝》的人一定會對其中的宦官、奸商和貪官印象深刻。其實歸根結底,他們都是三位一體的,可以說,

所謂的貪腐,也都出自皇帝的授意。或者用《潛規則》中吳思的話來說,皇帝纔是最大的貪官。

過去的士大夫喜歡把髒水一股腦都潑到宦官頭上,斂財是他們、爲禍是他們、陷害也是他們,但其實深入想一想就能明白,這些

宦官的職務的權力都是皇帝授予的,宦官們貪污下來的錢,大部分都進了皇帝的私庫口袋了。

萬曆皇帝就是最明顯的例子,沒有什麼藉口好洗白,他就是貪財,就是自私,但還做不到完全不要臉,因此以任用宦官爲藉口,要是實在民怨太大,便殺宦官以謝天下,之後換個馬甲繼續斂財,他還依然是那個愛民如子卻被宦官矇蔽的好皇帝。

三、容忍外戚作惡,因爲人類總有偏愛。

明孝宗除了被譽爲中興之主,還是個皇帝中的情種,是歷史上僅有的一個踐行一夫一妻制的皇帝,空有三宮六院,卻對妻子張皇后一生不離不棄。

歷朝歷代的皇帝因爲種種原因,和皇后都不住在同一座寢宮中,而唯獨明孝宗打破了這個慣例,同皇后如民間夫妻在同一間宮殿同起同臥。俗話說,愛屋及烏,喜愛妻子惠及家人,這在明孝宗看來天經地義,但這也造成他爲政期間最大的污點。

張鶴齡、張延齡兩人是張皇后的弟弟,他們藉着外戚的身份,專橫跋扈爲禍四方。戶部閬中李夢陽曾經上書,狀告壽寧侯侵奪他人田產,強行擄走婦女,甚至劫持商隊貨物,幾乎和土匪沒有兩樣。

結果這兩個禍害安然無恙,而彈劾他們的李夢陽和胡獻等人卻或進監獄,或遭貶謫。雖然李夢陽一出來就將張鶴齡打斷了牙齒,但確實看出明孝宗公私不分甚至因私害公的毛病。

四、所謂中興,是對比的效果

之所以說明孝宗被稱爲弘治中興,其實是與前代對比的結論。大明王朝起於草莽,可以說起點是很低的,之後邊患不斷,所以成祖朱棣纔將都城北遷,後人稱之爲天子守國門。然而無論開國皇帝如何強勢,後代往往會無可避免地衰落下去。

到了明英宗時期,少年天子心血來潮非要親征,結果被瓦剌俘虜,成了天子囚徒,還被也先等人扣押着前往大同叩關,若非朝廷在於謙倡導下直接另立景泰帝,大明直接就被掐死在搖籃裏了。

之後憲宗朝又遭遇萬貴妃之禍,重用宦官,相較而言,孝宗一朝政治相對清明,宦官也沒有之前和之後那樣不可控。

五、所謂賢主,是士大夫評價的賢主

而明孝宗之所以被稱爲賢主,說到底這個賢字是由士大夫階層評價的結果。我國的歷史與西方比較起來,一方面很早就形成了所謂的官修史書,也就是說,歷史的角度是唯一的,因此形成了非常完備的體例;

另一方面,這也造成了對於客觀事實的漠視或悖離,在修史的過程中過於關注個人的角度,很少關注到下層百姓的日常生活,即使有,也是居高臨下的同情。

而我國士大夫階層是一個很特殊的羣體,自古便有

王與馬,共天下

的說法,直到明代言官盛行時,百官動輒彈劾,慷慨激昂,秉持的也是這樣的潛規則——或者說他們自以爲不言而喻的事實,

皇帝與士大夫共天下。

因此,在他們看來,一個好皇帝的標準並不在於開疆拓土,改天換地,而是善待士人羣體,禮賢下士,而明孝宗恰恰符合了這一點。

後世清朝康乾盛世之下大興文字獄,明代開國之君朱元璋將官員剝皮實草,成祖朱棣誅殺方孝孺滅十族,與這些一怒之下伏屍百萬流血漂杵的間歇型精神病患相比,明孝宗簡直就是個天使,

不僅爲政寬厚,爲人謙遜,能容忍大臣向自己當面諷諫,放着這種厚道皇帝不去誇獎,難道還要去誇那種讓大臣們上朝如上墳的皇帝嗎?

結語

明孝宗的中興之主並不是指他在文治武功上有什麼特別之處,而是指他爲人和內心比較善良,寬待士人和官員。而他所謂的劣跡說到底只是後人對皇帝的神化和苛求,沒有人可以英明到完美無缺。

任用宦官和縱容貪腐幾乎是封建王朝所無法去除的痼疾,而所謂對外戚的縱容出自對家人的偏愛,這是真實的人性,也是他作爲一代帝王的私心和溫柔。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