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唐玄宗爲什麼要在驪山講武?背後其實另有玄機

唐玄宗爲什麼要在驪山講武?背後其實另有玄機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7.1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先天政變中,唐玄宗李隆基將太平公主及其黨羽一網打盡,在這意氣風之時,他下令,在驪山腳下舉行大閱兵,參閱軍隊有二十萬之多。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往下看。

先天二年(713年)十月十三,二十萬軍隊旌旗飄揚,威風凜凜,在驪山之下一字排開,延綿達五十里。李隆基一身戎裝,手持長槍,立於陣前。忽然,他發現隊伍遠沒有預想的那麼整齊,於是大喝一聲:“總指揮,兵部尚書兼御史大夫郭元振,出列!”

李隆基陣前質問他:“如此軍容,如何能打勝仗!來人,將郭元振斬首!”此時,一幫擁立李隆基上位的功臣紛紛出班,爲郭元振求情。因爲在先天政變中,郭元振立下大功,奉命“保護”住了太上皇李旦,使他們掌握了主動。

唐玄宗爲什麼要在驪山講武?背後其實另有玄機

李隆基並非真要殺掉郭元振,於是就坡下驢,說:“死罪可免,活罪難逃!流放新州(廣東新興)。”而另一個閱兵負責人唐紹,則沒有這麼幸運,直接腦袋搬家。

組織如此大規模閱兵,還在閱兵式上殺大將,李隆基此舉有何目的呢?一般說法是:李隆基剛剛獨掌大權,想通過閱兵,外震敵國,內懾功臣,達到立威的目的。

然而,這僅是驪山講武一個明面上的目的,其實,背後另有玄機。

武則天退位,李唐復國,國家本應中興,但八年來沒有一刻安寧,基本在頻繁的政變中度過:

神龍元年(705),張柬之等五臣發動神龍政變,推翻武則天,擁太子李顯復位。

景龍元年(707),太子李重俊不滿武三思專權,發動景龍政變,最終失敗。

唐玄宗爲什麼要在驪山講武?背後其實另有玄機 第2張

景雲元年(710)六月,韋后與安樂公主毒殺中宗李顯,立李重茂爲帝,韋后臨朝稱制。

景雲元年(710)六月,李隆基與太平公主聯手發動唐隆政變,誅殺韋后,擁李旦登基。

景雲元年(710)七月,中宗李顯次子李重福於東都洛陽發動兵變,被平定。

先天元年(712),太子李隆基與太平公主鬥得不可開交,李旦禪位李隆基。

先天二年(713)七月,太平公主陰謀作亂,被李隆基賜死,李旦徹底放權。

八年多的時間,皇帝換了四個,政變發生了七次。所以,李隆基接手的實在是個爛攤子。那段時間,大唐政局爲何會那麼不安呢?其實,這都是女皇武則天執政,遺留的問題。主要有兩個:

其一,皇位繼承從古到今都是難題,特別是唐朝。開國伊始便出現李世民與太子李建成爭位;李世民晚年又出現太子李承乾與李泰之爭;高宗李治立李顯爲太子,登基後被武則天廢除,改立李旦。

大唐的皇位繼承本就一團糟。武則天自立後,這一問題更加複雜,武氏諸王也具備了繼承人的資格。中宗一朝愈發混亂,在武則天的影響下,連安樂、太平,這些公主都有了爭位的想法,韋后更加野心勃勃。

唐玄宗爲什麼要在驪山講武?背後其實另有玄機 第3張

其二,武則天當年爲了穩固統治,收買人心,強力推行科舉,並將許多寒門儒生破格提拔,使朝廷官員成倍增加,補闕、拾遺、員外、裏行等各種各樣的新增官位,並充斥着大量人員。雖說選拔了一些有學識的寒門,但也混進許多毫無節操的無良文人。

中宗一朝更加過分,只要花錢就可得到權貴們的許諾,他們不經朝廷,纏着中宗私下裏給他們批條子,稱爲“斜封官”。這樣就使官吏隊伍更加複雜,不但有無良文人,甚至還有流氓、無賴與野心家。

這兩個問題結合在一起,便形成了巨大的危機,導致一個動搖國本的問題:皇權不振。

因爲,想要爭皇位,就得培植自己的勢力,就得拉攏朝臣形成團伙。而皇位歸屬的不明朗,也激起了大臣們的野心,紛紛找靠山,拉幫結派。於是,皇后、公主、皇子們的背後,都有一幫黨羽,形成了一個個以攫取皇權爲目的的團伙。

爲了爭位,這些團伙勢必互相傾軋,互相鬥爭。所以,當時纔會政變頻發,皇位頻繁更迭。

而李隆基的出現就像黑暗中冉冉升起的新星。他雖然非嫡非長,但從小就胸懷大志,頭腦清醒,對時局洞若觀火。他以武力乾淨利索的消滅掉韋后、安樂公主、上官婉兒、太平公主四大女性野心家。以擁立父親李旦登基的巨大功勞換來了皇太子的位置。使皇權復振、大唐復興成爲可能。如此強大的儲君,讓正直的天下士庶看到了希望。

然而,要革除弊政,穩固皇權,絕非帝王一人就能辦到。李隆基也在滿朝文武中尋找與自己志同道合的幫手。很快找到了合適的人選,姚崇(原名姚元之,因避諱開元這一年號而改名)。

姚崇心思機敏,敢於直言,在武則天一朝就曾擔任宰相。他早早就看出了朝政的弊端,雖與李隆基沒有深交,但從太子身上看到了希望,所以屢次幫助太子。

在李隆基與太平公主鬥法的關鍵時刻,姚崇聯合宋璟向李旦上書,提出了三點要求:其一,將對太子地位有威脅的宋王李成器,豳王李守禮外放;其二,罷除李隆業、李隆範的兵權,擔任太子下屬;其三,將太平公主安置到東都洛陽。三條無一不是穩固太子地位,有利於皇權的舉措。所以,李隆基將希望寄託在姚崇身上。

唐玄宗爲什麼要在驪山講武?背後其實另有玄機 第4張

然而,正直之人大都棱角凸顯,李隆基身邊的幾個功臣都與姚崇不睦。驪山講武之前,李隆基提出任命姚崇爲宰相,遭到了以張說爲首的衆多功臣的一致反對。

皇帝的提議被功臣否決,這不擺明了皇權不振嗎!功臣聯合起來,抵制皇帝任命宰相,怕分他們的權,這不擺明了結黨營私嗎!

李隆基絕不允許朝政繼續混亂下去。於是,便出現驪山講武,出現郭元振被流放的一幕。

驪山講武后的第二天,李隆基到渭川狩獵。早已等待於此的姚崇直接被任命爲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替代郭元振的位置。張說等人噤若寒蟬,他們誰也不敢說自己的功勞比郭元振大。皇帝的臉翻得比書還快,再敢聒噪,隨時可能去見閻王!

過了沒多久,姚崇升任爲中書令,賜爵樑國公,成爲朝中一哥。張說、劉幽求等功臣被紛紛外放。在李隆基、姚崇君臣共同的努力下,皇權逐漸穩固,朝政步入了正軌,從而拉開了開元盛世的大幕。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