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源乾曜:北魏太尉源賀之後,刑部尚書源直心之子

源乾曜:北魏太尉源賀之後,刑部尚書源直心之子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9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唐玄宗開元初年,唐玄宗因爲邠王李守禮屬下官吏犯法,想尋求一位能幹的官員爲邠王府長史。

玄宗的近臣太常卿姜皎推薦了一人:梁州(大約在今漢中)都督源乾曜。

神龍政變復唐後,源乾曜任殿中侍御史,黜陟(巡察全國各地,考查官吏,進行獎懲,並瞭解各地情況)江東道,攝右臺侍御史,有能名。唐睿宗景雲年間,累遷諫議大夫,引用孔子“爾愛其羊,我愛其禮”,主張復興早已不行的公卿百官三九射禮。

邠王李守禮是章懷太子李賢的兒子。復唐後,作爲李賢唯一倖存的子女,李守禮很得到皇室的厚待,享受皇子待遇,仗着自己是老皇帝的在世長孫、當朝天子的堂兄,加上年輕的時候被奶奶武則天壓迫久了,更是沉迷於打獵玩樂。上行下效之下,他的屬官犯法壓根不是什麼稀奇事。

這種大爺當然不是一般官員所能約束的。源乾曜雖然進士出身,但上升很慢,四十多歲才進入官場,而且還是姜皎的妹夫源光乘的堂叔公,姜皎這個推薦怎麼看都像在幫姻親走後門。

但源乾曜的面試非常成功:他不但神清氣爽,而且對答有序。更重要的是,相貌和言辭這兩個加分項還勾起了唐玄宗的一段回憶,讓這位皇帝想起了自己當初十分認可、卻在推翻姑母太平公主之際不得不剷除的故宰相蕭至忠。

好一齣替身梗!

傳聲宰相

源乾曜順利當上邠王府長史。雖然邠王大爺依舊我行我素,但源乾曜不需要爲他操心一輩子,自己得到的纔是最實在的。短短數年間,他飛黃騰達,青雲直上,一直升到戶部侍郎、兼御史中丞、尚書左丞(尚書省實際的辦公長官),乃至於開元四年(716年)官拜宰相。

源乾曜:北魏太尉源賀之後,刑部尚書源直心之子

但是,源乾曜並沒有因爲貌似他人而獲得和珅般的地位,不然唐玄宗也就不成其爲盛世明君了。

源乾曜和唐玄宗的君臣互動看起來並不愉快,源乾曜上奏的本子如果不合意,當然少不了挨批,如果合意,不好意思,功勞是別人的。

會(盧)懷慎卒,(姚)崇病痁移告,凡大政事,帝必令源乾曜就諮焉。乾曜所奏善,帝則曰:"是必崇畫之。"有不合,則曰:"胡不問崇?"乾曜謝其未也,乃已。

即使姚崇在長安沒有房子,只能在罔極寺裏租房養病,身體虛弱到不但無法面聖,連走路都困難,也輪不到源乾曜在臺前搶戲,說是宰相,扮演的卻是傳聲筒的角色,比“伴食宰相”盧懷慎稍好一些。

源乾曜只能用其他方式搶戲——他奏請考慮到姚崇的身體原因,讓他移居四方館(隋煬帝設立的接待四方少數民族及外國使臣的場所,唐朝沿用),特許其家人看病,獲准奏。

無論是出於公心還是私心,從姚崇那裏拉印象分的確是個聰明的辦法,然而,姚崇很快因爲受到兒子和親信的連累而失寵,被迫辭職,才當了兩個月宰相的源乾曜也一併被罷相。

公心爲國

但他的官運沒有到此爲止:玄宗出巡東都洛陽,把京城長安都交給他管了。這一管,就是三年。

一次,玄宗打獵時不慎放走了一隻白鷹,命手下抓回,然而源乾曜的手下卻只抓到了荊棘叢裏的死鷹。他們很害怕,但源乾曜卻覺得皇帝不會小氣到爲了動物怪罪人,就算怪罪下來,天塌下來有我京兆尹頂着。於是上表彈劾自己,果然什麼事都沒有。

大家都被京兆尹的先見之明和敢於背鍋的精神折服了。

源乾曜:北魏太尉源賀之後,刑部尚書源直心之子 第2張

玄宗不僅沒有因此記恨他,開元八年(720年)還讓他再次拜相,加銀青光祿大夫,兼侍中(門下省長官)。

源乾曜指出京官的名額都被權貴子弟佔據,沒有關係的官員只能去邊遠任職,這不公平,建議改革。

這絕不是藉機打擊政敵,因爲源乾曜自己家的京官就不少,一旦改革,首先受到打擊的將是屆時不得不以身作則的源乾曜自己。

玄宗表揚了他作爲既得利益者竟然敢於觸犯自己的利益的精神,下令每個官員家最多隻能有兩個京官,一口氣外放了一百多人,當然,其中少不了源乾曜自己的兩個兒子。

開元十年(722年),源乾曜與宰相張嘉貞、張說奉敕去赤帝壇祈雨。

同一個年份,有的地方需要求雨,有的地方卻怕了雨,都怪蕭敬騰分配不均。

這一年夏天,伊、汝地區鬧水災,源乾曜聽取中書舍人知制誥許景先的建議,奏報玄宗,玄宗下詔遣戶部尚書陸象先賑災。

同年十一月,玄宗採納建議,敕宰相食實封三百戶,首批受益人就是源乾曜、張嘉貞、張說祈雨三人組。

開元十一年(723年)十一月,玄宗親祠南郊,大赦天下,賜源乾曜、張說、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王晙物五百匹。

開元十二年(724年),張嘉貞被張說排擠外放到西川,竟然在奉敕在中書省與宰相會宴時挽起袖子大罵,源乾曜、王晙一起爲他們和解。

在中書省罵街,是不是很不給中書省長官面子?是的,這時候的中書省長官也就是中書令就是張說本尊。

同年,玄宗親自作詞褒獎源乾曜、張說,稱源乾曜“謇謇匪躬,謙謙自牧,正身率下,直道事人,無聞伐己之功,每立致君之節,顧問則出納斯允,左右則啓沃居多。德行可稱,自宜升擢。”

這是褒獎之辭,當然不會提到源乾曜的毛病;而這個毛病,導致了他最終的下課。

唯唯諾諾

源乾曜平時和張說有不少互動,如:

在王晙被誣陷謀反時,一起調查,查明王晙無辜。

詩人賀知章被任爲禮部侍郎兼集賢院學士,入內謝恩,源乾曜就問張說:“賀公兩命之榮,足爲光寵,然學士、侍郎孰爲美?”張說答二者相去甚遠。

開元十三年(725年),張說主張封禪泰山,源乾曜隨行,拜尚書左丞相(尚書左僕射),仍兼侍中。

封禪後,張說奏稱吐蕃悔過請和,玄宗說要和河西隴右節度使王君商議,張說出去後,玄宗又對源乾曜說:“王君勇而無謀,常思僥倖,一旦兩國和好,他怎麼立功?如果他進來說他的謀劃,我的計劃就不成了。”不久王君果然入朝奏事,請求率兵深入討伐吐蕃。

無論是以前對姚崇,還是此時對張嘉貞、張說,源乾曜一直都避免和他們衝突,所以也很少見源乾曜站隊。

前面說到張嘉貞被張說排擠,其實張嘉貞也排擠過別人,就是當初推薦源乾曜的姜皎。

前面說到,姜皎既是源乾曜的親戚又是舉薦恩人,但姜皎有難,源乾曜卻沒有搭理,因此沒少受批評。

源乾曜爲了明哲保身連親戚兼舉薦恩人都可以不顧,卻也不是什麼好好先生,遠支宗室李令一因爲拒絕和他結親的時候態度不是很好,竟被他貶爲了黔州彭水(在今重慶市東南部)尉。

張說主張封禪的時候,他也表達了反對意見,因此和張說有了樑子。

不過他不用怕張說打擊報復了,畢竟整個封禪的過程他都陪同下來了也得了好處,而且第二年他就奉命調查張說受賄案,把張說高大上的中書令一職給查掉了。

張說改任尚書右丞相(尚書右僕射)。唐朝早有規定,尚書僕射不是宰相,所以張說的宰相之路到此爲止了。

和源乾曜搭檔的宰相換成了李元紘、杜暹。

當初太平公主權勢熏天,侵佔寺廟的磨坊,李元紘卻判定磨坊爲寺廟所有,一點也不怕事,說“南山可移,此斷不可搖”。開元年間,更是拆除貴族使渠水不能流入下游民田的碾磑(利用水力啓動的石磨),使民田得到灌溉,百姓感恩戴德。

杜暹也不是等閒之輩,這位五世同堂的孝子在任婺州參軍任滿離職時,州吏送他當地產紙一萬餘張,他卻只拿了一百張,人稱“百紙參軍”。論能力,他也曾任安西都護府副大都護、磧西節度使,與吐蕃打交道,更曾斬殺圖謀不軌的于闐王。

如此人品上乘、能力拔羣的忠臣,當然是宰相之選。

然而問題就在於忠臣和忠臣之間不一定能完美兼容。李元紘和杜暹這對宰相搭檔相處得一點也不好,總聊不到一塊去;而老宰相源乾曜呢,繼續發揮唯唯諾諾的一貫作風,不站隊,不調解。

唐玄宗怒了,你們的宰相就是這麼當的?滾,你們仨都滾。

晚年好評

當時是開元十七年(729年)六月。源乾曜保留了不是宰相的尚書左丞相一職。他和張說再一次互動,都請求定玄宗生日八月五日爲千秋節,休假一日,普天同慶,並且讓此事成爲了常例。

同年,源乾曜改任太子少師,但因爲祖父叫源師民(爲了避諱唐太宗,有的記載作源師),他拒絕就任,於是改太子少傅。原來的尚書左丞相一職,由老朋友張說繼任。同時,名相宋璟被任爲尚書右丞相。玄宗在尚書省東堂爲源乾曜、宋璟、張說三人舉行了盛大的就職典禮,命太官(掌皇帝膳食及燕享之事)準備飲食、太常奏樂,親自作三傑詩賜給他們,並把源乾曜的爵位由安陽縣男提升爲安陽郡公。

南宋洪邁《容齋隨筆》曾指出張嘉貞、張說、源乾曜、王睃、宇文融、裴光庭、蕭嵩、牛仙客這些後來的宰相們都不足以與姚崇、宋璟相比,又說:“漢高祖以蕭何、張良、韓信爲人傑。此三人者,真足以當之也。唐玄宗同日拜宋璟、張說、源乾曜三故相官,帝賦《三傑詩》,自寫以賜。其意蓋以比蕭、張等也。說與乾曜豈璟比哉!玄宗可謂不知臣矣。”仍指張說、源乾曜不足以與宋璟相比。

源乾曜當然有一些缺點,但在這個太平盛世的年代,他身爲宰相沒有拖後腿,也算是一種貢獻。唐玄宗曾經考評源乾曜爲“中上”,可以說恰如其分。

更重要的是,源乾曜曾經差點阻止了一個日後將大拖盛世後腿的人。

源乾曜剛當侍中的時候,他的兒子源潔就爲姜皎的外甥請求司門郎中(掌門關出入之籍及沒收違禁與無主之物)一職。

姜皎的外甥,也就是源乾曜堂侄孫媳的外甥,也算是源乾曜的親戚,但源乾曜連自己兒子的仕途都敢動,何況一個不帶血緣關係還小自己三輩的後生呢?他覺得郎官只有平日品行良好還有較高才望的人擔任,這個叫哥奴的,還不配,於是只是輕輕地把哥奴從太子中允改爲太子諭德。

哥奴下一次和源乾曜同框就是張說受賄案了,當時彈劾張說的就有他一個,因爲他已經是御史中丞。當然,在官場上可不能再哥奴哥奴地叫了,我們提起他的時候,一般稱呼他的大名——李林甫。

源乾曜以前沒能阻止李林甫的上升,以後也沒有機會了,後來的很多事情也與他再無關聯。

開元十九年(731年),玄宗再次幸洛陽,源乾曜年老患病,無法隨行,留在長安,年末病逝,以禮安葬,贈幽州大都督。玄宗在洛陽南門爲他舉哀,輟朝兩天以表哀悼。後來,他得以繪圖凌煙閣。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