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古人夏天吃的冰是哪裏來的?民間“吃冰”已成習俗

古人夏天吃的冰是哪裏來的?民間“吃冰”已成習俗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9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古人夏天“吃冰”這事兒,在“古典名著”《笑林廣記》裏就有生動描述:一傻女婿大夏天去岳父家吃飯,吃到了岳父特意準備的冰塊。深感涼爽的傻女婿,偷偷摸了兩塊冰帶家去。誰知到家後冰已化成了水。滿臉懵懂的傻女婿驚得連連嗟嘆:“奇!如何撒出了一脬尿,竟自逃走了。”

可以說,發展到明清年間,“吃冰”已經進入了中國古人的夏季日常生活。不懂“冰”的,基本就是《笑林廣記》裏的“傻女婿”。

而在中國古代,每逢炎炎夏日,古人對“冰”的消耗量,也是無比驚人。中國曆代王朝都有“頒冰”的隆重典禮,即在夏日到來時,將上好的冰塊賜給朝中大臣們。在明清年間以前,往往只有柱國大臣和王公貴族纔可享此榮耀。比如盛唐年間只是小官的杜甫,就以“敢忘宮恩玉井冰”的名句,表達了對“賜冰”的渴望。發展到明清年間,“賜冰”的福利更擴大,京城各級衙門大小官員,都可以從立夏日起,憑“冰票”領冰。

當時這些“官老爺”們,消耗冰塊的數量有多少?唐代時,王公大臣夏季時要飲“冰酒”,楊國忠等權臣在夏季辦宴會時,還要立起“冰山”。那年頭“家裏有冰”,可比“家裏有礦”撐場面。而以清代《帝京歲時記》的記載,僅國子監一家,每年夏天就要“領冰七方”。而乾隆八年這一年,京城大小衙門領冰更在“土窖十萬額冰內取用”。除了“賜冰”外,當時還要“賜冰湯”,紫禁城內設有冰桶,專供辦事官員飲用,每天的消耗量也是驚人。

而除了官員外,民間“吃冰”更是習俗。特別是唐宋年間起,原先只是權貴“專享”的冰塊,越發流傳民間。唐代時就有商人“賣冰於市”。宋代時“賣冰”更成了大城市的時尚,還出現了果汁與冰混搭的“冰酪”,公認冰淇淋的前身。宋代大詩人楊萬里的詩篇裏,常見“賣冰”“吃冰”的經典名句。其“冰雪一窯活一家”的詠歎,更縮影了“冷飲業”在當時的角色——對於老百姓家來說,這就是“商機十足”的朝陽產業。

古人夏天吃的冰是哪裏來的?民間“吃冰”已成習俗

發展到“明清年間”,“冷飲業”這個朝陽產業,也在全國紅紅火火。貴族士大夫們夏日品嚐的各類“冰酪”,早就花樣翻新。城市裏的普通老百姓家,夏季裏飲用“冰水”“冰鎮酸梅湯”也成時尚。明代《帝京景物略》記載,每年立夏之後,北京城裏小販,就開始走街串巷“賣冰”。江南的許多城市,每年都要從北方大量“買冰”儲藏。

而且,古代老百姓夏季“買冰”“用冰”,也不僅僅爲了食用。更重要的用途,就是蔬果保鮮。比如明代時浙江特產的大黃魚,明初時還主要做成魚乾販運到北方,後來由於“冷凍”技術發展,捕撈上來的大黃魚,都用冰塊凍住,然後經大運河運來,出現在北京市場上時,竟然還都是新鮮的。另外明清年間的水果商人,也常用冰塊儲藏水果。發展到萬曆年間時,還因此出現奇景象:北京集市上的新鮮海產品,因爲數量太多,竟比豬肉還便宜。

想要造就這“價格奇蹟”,那真是得用不少冰。

而除了這些用途外,冰塊還是古代重要的“藥材”。比如南方的冰塊,由於南方氣溫高冰塊薄,所以當地往往冬季時在冰塊上撒鹽,夏季時就可以食用。常用來“解暑愈病”。《本草綱目》也記載,夏季時將冰塊敷在膻中穴,可以治療“熱盛昏迷”。在“醫療工作”裏,冰塊的消耗量也不少。

古人夏天吃的冰是哪裏來的?民間“吃冰”已成習俗 第2張

甚至,古代中國人“夏季冰塊消耗量”,還驚到了當時來訪的外國人。明末傳教士的筆記裏,就有對中國“冷飲”的記載。1721年,出使大清的俄國使者BELL,吃驚的在北京看到了“黑龍江大鱘魚”。這些大鱘魚從千里之外的黑龍江畔運到北京,一路全靠冰塊冷凍,到達北京時竟依然新鮮無比。通過他的記載,後來歐洲的漁民們也有樣學樣。18世紀末時,這種“冷藏保存”技術才風靡了英國捕魚業。

那麼問題來了,在中國古代夏天裏,應用於各行各業,消耗量驚人的冰,究竟是怎麼來的?比較“小衆”的辦法,就是“人造冰”。在《淮南萬畢術》等典籍裏,就記載了各種新奇的“夏造冰”方法。但在古代科技條件下,這種方法獲得的冰還是有限,“主流”的辦法,一直是“採冰”與“藏冰”。

早在商周年間起,中國曆代王朝就高度重視“採冰”,周朝負責採冰的官員叫“凌官”,儲藏冰塊的冰窖叫“凌陰”。1976年考古隊在雍城發現的春秋時代“凌陰”遺址,深達1點8米,可藏冰190立方米。採冰也有“績效考覈”。《唐六典》規定“每歲藏冰一千段,方三尺,厚一尺五寸”。這個苦活以韋應物的形容說,真是“臘月深井汗如雨”。直到唐代時,中國冰塊的產量依然有限,多是供權貴享用。

但宋代以後就不同了,隨着開鑿技術和藏冰技術的進步,冰塊產量大增。明代《帝京景物略》裏就記錄了當時採冰的勞作場景:每次都是鑿出一尺見方的冰塊,然後將大冰塊運進兩丈深的地窖儲藏。當時的採冰運冰技術已經十分先進,採冰時先放水“涮河”,然後用六尺長的冰鑹來採冰。冰窖裏還有百年老榆木做成的“冰板”,放冰時冰塊沿着冰板滑下,工作效率大大提升。

所以,明清年間,單是北京城的“藏冰”數量,就是大大的飛躍。單是紫禁城裏的“內窖”,就藏冰兩萬五千塊,西門外窖藏冰五萬六千塊,德勝門外地窖藏冰三萬六千塊,景山外藏冰五萬七千塊。官府的冰窖都要用琉璃瓦建造,且採用石灰灌漿,隔熱能力十分強大。別管外面何等酷暑,裏面拿出來的,必然是涼爽的冰。

這些還都只是“官窖”的藏冰,另外老北京還有大量的民間“冰窖”。北京許多“冰窖衚衕”名字,就印證了當年火熱的“藏冰業”。而除了北京之外,明清年間全國各地民間,“藏冰”也都不是新鮮事。比如在炎熱的江浙地區,都有大量的“冰窖”“雪窖”,用於藏冰消暑和生鮮冷藏。特別是蘇州一地,明末時的“冰廠”就有十五六處,後來清軍南下時聽岔了,還以爲是“兵廠”,差點全給毀乾淨……

但不管怎樣,這越發發達的“藏冰”業,不但造福了古代的夏日生活,更推動了商品經濟的發展,科技文明對於生活的意義,簡單“一塊冰”,就是多少回味在其中。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