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齊白石的畫爲何獨具魅力?與他的經歷有哪些關係?

齊白石的畫爲何獨具魅力?與他的經歷有哪些關係?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0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五出五歸”的過程對於齊白石的藝術非常重要,遠遊之前,齊白石的山水主要以《芥子園畫譜》和“四王”山水風格爲主,尚沒有形成自己的山水畫風格。他在這八年中走過了半個中國,遊歷到了西安、北京、桂林、江西、廣西、廣東等地。上個世紀初,交通工具只有馬車、船等,遊歷半個中國經歷了非常長的過程,邊走邊看邊感受。

齊白石的畫爲何獨具魅力?與他的經歷有哪些關係?

從《借山圖》中就能看到,他畫了非常多關於水的畫面,能夠看出他對水、日出、日落的感受和印象;在這個過程中也看到了各地文人收藏的歷代名家名作,包括金農、石濤、八大等。8年的“五出五歸”之後,齊白石形成了自己的獨特的山水畫語言。與晚清臨摹四王的程式化山水不同,《借山圖卷》來自對途中真實山水的寫生稿和印象。

1902年,齊白石的好友夏午貽邀請他赴西安擔任其如夫人的家庭教師,這開啓了齊白石8年的“五出五歸”。8年的遠遊,齊白石遊歷了陝西、湖北、河南、河北、北京、天津、上海、江蘇、江西、廣西、廣東、香港等地,跋涉過洞庭湖、長江、黃河、灕江、珠江,登臨或路過華山、嵩山、廬山,增長了見聞,結識了很多朋友,品鑑過八大、石濤、金農的作品,對其山水畫產生了深遠影響。更重要的是,遠遊使齊白石獲得身臨真山實水,對景寫生的機會,使其山水畫擺脫了程式化束縛,取材豐富。1909年回到家鄉後,齊白石以遠遊所得在家鄉置地買房,生活富足而閒適,他開始整理遠遊的畫稿,繪製成形制大致相同的一套冊頁,命名爲《借山圖》(有時他也稱之爲《借山吟館圖》),老人自記到:

齊白石的畫爲何獨具魅力?與他的經歷有哪些關係? 第2張

吾有《借山吟館圖》,凡天下之名山大川,目之所見,或耳之所聞者,吾皆欲借之,所借之山非一處也。……皆中國風景,爲山水寫照。

《借山圖》現存22開,珍藏於北京畫院,其最初的開數,說法不一。齊白石爲弟子楊泊廬臨《借山圖》題記雲:

餘之借山圖原名“紀遊”,湘綺師曰:何不皆題爲“借山”?可大觀矣。原圖五十六。丁已(1917)春來燕京,友人陳師曾借去月餘,還時失去十圖。

但是張安治寫的《齊白石先生的山水畫》,在注中提到:

據白石先生致徐悲鴻先生書中提及“借山圖原有四十餘幅,爲陳師曾借去失八幅,尚存三十三,皆中國風景,爲山水寫照……。”此次參加遺作展覽者22幅。

《借山圖》到底有多少開,現在已無法考證,齊白石對這套冊頁十分珍視,常請師友題贊,北京畫院收藏有一套形制大致相同的題贊,從1903年到1932年,差不多有46開,有些友人稱此畫爲“借山圖”,有些稱“借山吟館圖”,說明齊白石很早即開始將此類從實景中創作的山水畫歸入其中,並不斷補充,所以具體數量其實很難確定。但四五十開之數是沒問題的。

從現存於北京畫院的22開《借山圖》來看,完全看不出臨摹的痕跡,而是將遠遊所見真山真水進行剪裁和提煉,用非常獨特的方法表現出來,初步確立了自家面貌和風格,而此時,齊白石的花鳥畫還主要是學習徐渭、八大的風格,雖有一些寫生,但還未能將寫生得來的東西靈活運用到自己的創作之中,人物畫也未見成熟。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齊白石的山水畫在他的繪畫中形成個人風格最早,在當時也具有超越時代的意義。難怪陳師曾看了《借山圖》後曾對胡佩衡說:“齊白石的《借山圖》,思想新奇,不是一般畫家能畫得出來的。可惜一般人不瞭解,我們應該特別幫助這位鄉下老農,爲他的繪畫宣傳。”

齊白石的畫爲何獨具魅力?與他的經歷有哪些關係? 第3張

《借山圖》的藝術特色和獨特性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借山圖》都是以齊白石遠遊及家鄉的景物爲表現對象,可以稱爲具名山水。大概太珍視《借山圖》,他僅在畫上鈐蓋印章,未做任何題記,因此,現存的22開,我們只能參考他1925年以寫意筆法重畫的《借山圖》和其他一些作品的題款來進行推測,現在尚能判定名稱的有11處,分別是:祝融峯、洞庭君山、獨秀峯、雁塔坡、灞橋風雪、華嶽三峯、滕王閣、梅公祠、小姑山、竹霞洞、柳園口。這些畫作與實景相對應,仍能尋出某些相似性,表現出各自的地貌和景觀特色。有些畫作雖無法確定具體的名稱,但也可推斷所畫爲何處之景。

比如第八開,畫連綿羣山下,桃花夾岸而開,燦若雲霞,不正是他晚年在《白石老人自述》中回憶的“三月初,我隨同午詒一家,動身進京。路過華陰縣,登上了萬歲樓,面對華山,看個盡興。一路桃花,長達數十里,風景之美,真是生平所僅見”。又或是他在《癸卯日記》中所記之詩“天涯何處異塵寰。三月東風出漢關。十里碧桃花不斷。潯溪流水畫嵩山。潯溪問之於土人。”第十六開近處也畫河岸連綿數裏的桃花,對岸崇山下,山谷間有一座巍峨的關城,讓人聯想到函谷關一帶的地貌。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