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夜夜流連青樓的大唐詩人,杜牧到底經歷了什麼?

夜夜流連青樓的大唐詩人,杜牧到底經歷了什麼?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0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家好,這裏是小編,今天給大家說說杜牧的故事,歡迎關注哦。

唐代才子衆多,如繁星滿天,但在風流倜儻這方面,有一個人可謂是先知先覺,走在了時代的前列,他就是晚唐傑出詩人——杜牧。

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唐代宰相杜佑之孫。杜佑不僅官荃宰相,還是一位博古通今的大學者,這給了自幼好學的杜牧以深厚的家學功底。杜牧對自己生於詩書之家頗爲自豪,曾作詩日:“舊第開朱門,長安城中央。第中無一物,萬卷書滿堂。家集二百編,上下馳皇王。”(《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詩》)

據《唐才子傳》載:“後人評牧詩,如銅丸走阪,駿馬注坡,謂圓快奮爭也。”劉熙載在《藝概》中也稱其詩“雄姿英發”,而杜牧不僅人如其詩,個性張揚,又如鶴舞長空,俊朗飄逸。

在後人看來,與杜甫齊名,並稱“大、小杜”,對杜牧而言是一種極高的榮耀,無論是《新唐書》、宋朝筆記,還是今天的書籍文獻,記載之時,都不自覺地透露出一種豔羨的語氣。不過,“小杜”的稱呼,未必符合杜牧本意,他心中也未必舒坦。

夜夜流連青樓的大唐詩人,杜牧到底經歷了什麼?

一個有個性的詩人,總不願附於翼尾,何況杜牧向來自視甚高,我行我素,從無追隨之意、模仿之心。在寫給權要的《獻詩啓》中,他不無自得地說:“某苦心爲詩,本求高絕,不務奇麗,不涉習俗,不今不古,處於中間。”意思是過去的榜樣他不感興趣,流行的潮流他不願涉足,他要走一條自己的路。

杜牧最爲膾炙人口的詩爲詠史之作,其詠史詩充滿着幽默與調侃,飽含借古鑑今之意,對於很多常見的觀點,他都擺出一副絕不苟同的架勢。如衆人皆認爲周瑜英俊瀟灑、智謀過人,他卻在《赤壁》中說“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譏諷周瑜不過是一幸運兒而已;當年劉邦一心想把皇位傳給戚夫人的兒子趙王如意,呂后聽從張良的計策請出著名的隱士——商山四皓;鎮住了漢高祖,穩定了漢室。杜牧卻說“南軍不袒左邊袖,四皓安劉是滅劉”,認爲對漢室穩定作出巨大貢獻的不是這四個白鬍須的老頭,而是英姿勃發的周勃;項羽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而自刎,世人皆認爲其不失豪傑之氣,杜牧卻賦詩日:“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認爲好男兒就應不屈不撓。

胡震亨在《唐音癸籤》中評價杜牧說:“杜牧之門第既高(出身好),神穎復雋(英俊又聰明),感慨時事,條畫率中機宜(有遠見卓識),居然具宰相作略。”這個評價算是說到杜牧的心坎裏了,因爲他的志向就是成爲祖父杜佑那樣的宰相。

杜牧自小就對“治亂興亡之跡,財賦兵甲之事,地形之險易遠近,古人之長短得失”(《上李中丞書》)頗有研究。他關注這些不僅是家學傳統,還希望有一天能夠將這些研究心得施諸政務。

晚唐兵禍連接,杜牧認爲士大夫治國首先要治兵,所謂“主兵者,聖賢材能多聞博識之士,則必樹立其國也;壯健擊刺不學之徒,則必敗亡其國也。然後信知爲國家者兵最爲大,非賢卿大夫不可堪任其事,苟有敗滅,真卿大夫之辱,信不虛也”,大有“天下興亡,士大夫職責最重”之嘆。

夜夜流連青樓的大唐詩人,杜牧到底經歷了什麼? 第2張

杜牧還曾註解過《孫子》十三篇,經常寫文章批評朝廷用兵之失,只可惜他雖有相才,但無相器,又生不逢時。在江河日下的晚唐,諸帝才庸、邊事不斷、宦官專權、黨爭延續,一系列的內憂外患使大唐之舟如蟻穴潰堤,外滲內漏。其政治才能,只能湮沒於茫茫人海之中。

雖然杜牧的策論諮文未引起人們的注意力,但他的文學才華卻備受人們關注。早年所寫的《阿房官賦》,不僅讓他一舉成名,也爲他贏得了後世聲名。金聖嘆稱讚此賦是“一篇最清出的文字”,清人李扶九則認爲它家傳戶誦,古來的文賦,它應該排名第一。

《唐摭言·公薦》中記載,大和二年(828年),侍郎崔郾奉命到東都洛陽主持進士科考試,百官公卿都到城門外擺好酒席餞行,車輛之勝、官員之多,舉世罕見。此時吳武陵(柳宗元好友)爲太學博士,也騎着一頭老毛驢過來湊熱鬧。崔郾正喝得高興,聽說吳武陵也來了,非常吃驚,連忙離席前來迎接。

吳武陵看見崔郾後,把他拉到一邊,拍着他的肩膀說:“你擔負此任,乃是衆望所歸。我老了,不能爲朝廷排憂解難,不如爲你推薦一個賢士。前些日子,我偶然發現一些太學生情緒激昂地討論一篇文章,走近一看,原來是這次要參加考試的杜牧所寫的(《阿房宮賦》)。這篇文章寫得真好,這個人也太有才了。崔侍郎你工作繁重,恐怕沒有閒暇去瀏覽這篇文章,不如讓我爲你誦讀一下。”

說到這裏,吳武陵就字正腔圓地讀起了《阿房宮賦》,崔郾聽後稱讚不已。吳武陵趁熱打鐵,要求崔郾在考試中將杜牧評爲狀元。崔郾面露難色,推辭道;“狀元已經被他人預定了。”吳武陵窮追不合’,大聲說道:“如果真的當不了狀元,就退一步,讓他以第五名進士及第。”見崔郾還在躊躇猶豫,吳武陵生氣地說:“如果還不行的話,就把這篇賦還給我,看有沒有比這寫得更好的賦!”崔郾迫不得已,只好答應,然後目送吳武陵離開。

回到酒席上,喝酒的同僚問崔郾吳武陵來做什麼,崔郾回答說:“他推薦了一個人爲第五名進士。”同僚連忙追問是誰,崔侍郎回答說是杜牧。旁邊立刻有人接茬說:“聽說杜牧這人才氣雖大,但品行不太好,喜歡煙花風月。好出入娛樂場所。”崔侍郎聽罷爲難地說:“既然已經答應他了,即使杜牧是個屠夫或小販,也改變不了了。”

這一年二月,杜牧在洛陽高中進士。閨三月又應制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以第四等及第,隨即授官弘文館校書郎、試左武衛兵曹參軍。年輕的杜牧連中兩元,內心的喜悅無法抑制,皇榜公佈後,他立即賦詩一首抒發喜悅之情:“東都放榜未花開,三十三人走馬回。秦地少年多釀酒,卻將春色入關來。”,按照慣例,新科進士要到曲江遊玩。曲江是當時最熱鬧的場所,尤其在春天更是摩肩接踵。晚唐詩人姚合曾大發感慨,賦詩說:“江頭數頃杏花開,車馬爭先盡此來。欲待無人連夜看,黃昏樹樹滿塵埃。”

這時的杜牧顧盼生輝,一舉手一投足都“才”情萬種。他們一行三五人來到曲江寺院,正巧碰見一位打坐的僧人,便攀談起來。僧人問杜牧姓名,杜牧得意地報上大名,心想“天下誰人不識我”,以爲僧人會,大吃一驚,露出“追星族”的狂熱。誰知僧人面色平靜,木然不知,這讓杜牧分外失落,很是惆悵,遂現場賦詩一首雲:“家住城南杜曲旁,兩枝仙桂一時芳。老僧都未知名姓,始覺空門氣味長。”

杜牧究竟是否爲吳武陵推薦及第,其實很值得懷疑。杜牧有封信名爲《投知己書》,其中曾向朋友‘誇耀當年參加進士科考試的情形:“大和二年,小子應進士舉。當其時,先進之士以小生行看可與進,業可以修,喧而譽之,爭爲知己者,不啻二十人。”可見當時看好他的人很多。而《唐摭言》中記載的當時酒席上有人以杜牧不拘細行的理由,反對吳武陵對其薦舉之事則是編造出來的。杜牧以不拘細行、風流名聞天下,是在他及第之後,主要在26歲到36歲這11年間,此間他基本上在各方鎮使府中爲幕僚,有名氣、有才氣,環境寬鬆,纔有條件充分展示他的風流倜儻。

大和二年十月,進士及第8個月後,杜牧就奔赴當時的洪州,開始了他長達十多年的幕府生涯。其時沈傳師(769~827)爲江西觀察使。辟召杜牧爲江西團練巡官。沈家與杜家爲世交,沈氏兄弟又是文學愛好者,遂與杜牧的關係頗爲密切。

杜牧經常在沈述師(沈傳師之弟)家中聽歌賞舞,後來他對沈家的一個歌女張好好產生了好感,可惜沈傳師對此女子分外珍惜,搶先一步將她納爲小妾,使杜牧空有羨魚之情。

大和八年,杜牧在洛陽與張好好不期而遇,此時張好好已經淪落爲他鄉之客,當壚賣酒爲生。杜牧感慨萬分。寫下一首五言長篇《張好好詩》。此作不僅文筆清秀,而且書法飄逸。爲杜牧贏得了書法家的美名。《宣和書譜》評論遘:“(杜)牧作行草,氣格雄健,與其,文,相表裏。”清人葉奕苞《金石錄補》也給予他極高的評價:“牧之書蒲灑流逸,深得六朝人風韻,宗伯(董其昌)雲:顏、柳以後,若溫飛卿,杜牧之,亦名家也。”

在此期間,小杜另一首與歌女有關的詩歌——《杜秋娘詩》亦爲他博得了盛名。金陵美女杜秋娘嫵媚動人,能歌善舞,亦能聯詩作曲。15歲時,她寫了一首《金縷衣》:“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後來,鎮海節度使李鑄聽聞此詩,慕其才華,將其收爲小妾。後來李鑄起兵對抗朝廷、兵敗被殺,杜秋娘作爲罪臣家眷被送入後宮爲奴,繼續發揮專長,充當歌舞伎。

在宮中,杜秋娘又以一曲《金縷衣》俘虜了年輕的唐憲宗,被封爲秋妃。她機敏聰慧,經常不着痕跡地參與軍國大事,甚得憲宗皇帝寵幸。後來穆宗即位後,還任命杜秋娘爲皇子李湊的保姆,也正是這一任命,讓她捲入了政治權力的角逐中。後來穆宗失勢被廢,杜秋娘也被攆回金陵老家。

到金陵出差的小杜,看見曾經光彩照人的杜秋娘如今又老又窮。便提筆寫下了《杜秋娘詩》。據說當時這首詩膾炙人口,傳唱大江南北。李商隱與小杜結識後,共寫過兩首給他,其中一首起句就是“杜牧司勳字牧之,清秋一首《杜秋詩》”。可見他也認爲這首詩爲杜牧的代表作之一。

也許是世交的緣故,在沈傳師幕下,杜牧還比較注意維護自己的形象,不過一旦離開轄地,他就會做出一些令人瞠目的舉動來。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