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什麼是跪坐禮:中國人從什麼時候開始下跪的?

什麼是跪坐禮:中國人從什麼時候開始下跪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1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美國芝加哥美術館收藏有一幅五代時周文矩所繪的《合樂圖》。一些學者相信,此圖正是失傳的周文矩版本《韓熙載夜宴圖》的一部分。而傳世的署名“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實際上只是南宋人的摹本,其母本應該就是今天流失於海外的這幅《合樂圖》。那麼如果我們來比較這兩幅圖像,將會發現:儘管從《合樂圖》到《韓熙載夜宴圖》(宋摹本)有着明顯的傳承關係,但由於畫家生活的時代相隔遙遠,使得兩幅圖像透露出完全不同的時代信息——這不奇怪,畫家總是會不自覺地將自己觀察到的時代信息繪於筆下,所以在宋人畫的漢宮圖中會出現宋式建築;而在明清畫家畫的宋朝仕女圖中則會出現明清服飾。

先來看周文矩《合樂圖》,請注意一個細節:圖中的樂伎都是盤膝坐在地毯上演奏音樂,包括擂鼓的那名樂伎,也是用跪坐的姿勢。而欣賞演出的韓家賓客、家眷,則多站立,只有韓熙載本人盤坐於牀塌,另一名女賓坐在矮凳上。事實上,唐—五代正是椅子逐漸普及的過渡期。而在此之前,中國人是不習慣垂足坐在高腳椅子上的,一般只使用一些矮型坐具,如“胡牀”、“連榻”。連榻是可以同時坐幾個人的矮塌,《晉書》記載,“杜預拜鎮南將軍,朝士畢賀,皆連榻而坐。”說的便是這種狹長而低矮的坐臥用具;胡牀即今天我們所說的小馬紮,可摺疊,方便攜帶。北齊楊子華的《校書圖》(美國波士頓博物館藏,爲宋摹本殘卷)中就出現了一張胡牀。總之,此時中國社會流行的傢俱,如餐桌、書案、坐塌、椅子,都是矮型的。

什麼是跪坐禮:中國人從什麼時候開始下跪的?

高型坐具的普及,觸發了改變中國人社會生活的連鎖反應。比如說,在流行矮足矮座傢俱的時候,大家圍成一桌用餐是不大方便的,因此分餐制大行其道;而高桌高椅廣泛應用之後,圍餐就不存在技術上的問題了,因此合餐制漸漸取代了分餐制。還有,傳統的社交禮儀也被改寫。在只有矮型傢俱的先秦,人們在社交場合都是席地而坐,正式的坐姿叫做“跽坐”,即雙膝彎屈接地,臀部貼坐於足跟,標準姿勢就如西安出土的秦代“跽坐俑”。今天日本與韓國還保留着“跽坐”的習慣。

此時,中國社會通行跪拜禮,因爲跪拜禮是自然而然的,由跽坐姿勢挺直腰板,臀部離開足跟,便是跪;再配上手部與頭部的動作,如作揖、稽首、頓首,便是拜。這時候的跪拜禮,並無後世附加的貴賤尊卑之涵義,只是表示對對方的尊敬。而且,對方也回以跪拜禮答謝。臣拜君,君也拜臣。許多朋友都應該讀過《范雎說秦王》,裏面就說到,“秦王跪曰:‘先生是何言也!……’范雎再拜,秦王亦再拜。”跪拜是相互的,是雙方互相表達禮敬與尊重。

經秦火戰亂之後,古禮全失,漢初叔孫通重訂禮儀,“採古禮與秦儀雜就之”,實際上就是糅入了帝制之下君尊臣卑的內涵,諸侯百官“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壽”,“竟朝置酒,無敢喧譁失禮者”。所以劉邦在體驗了一把繁文縟節之後,不由感嘆說:“吾乃今日知爲皇帝之貴也。”後來宋朝的司馬光忍不住噴了叔孫通一臉:“叔孫生之爲器小也!徒竊禮之糠粃,以依世、諧俗、取寵而已,遂使先王之禮淪沒而不振,以迄於今,豈不痛甚矣哉!”不過,此時的跪拜仍是自然而然的,因爲大家還是席地而坐。臣拜君,君雖不再回拜,卻也要起身答謝。

到了高型椅子出現以後,中國人席地而坐的習慣發生了改變,跪拜的動作便帶上了比較明顯的尊卑色彩——請想象一下,你從椅子上滾到地上跪拜對方,顯然透露出以卑事尊的味道。

也因此,除了“天地君師親”,宋朝人基本上都不用跪禮,社交禮儀通常都是用揖遜、叉手之禮。南宋時,樓鑰出使金國,發現被金人統治的汴京人在接待客人時兼用跪禮與揖禮:“或跪或喏”。樓鑰說,“跪者胡禮,喏者猶是中原禮數。”“喏”即揖禮,可見依宋人禮儀,日常待人接物是不用跪禮的。南宋覆滅後,文天祥被元人俘至大都,蒙元丞相博羅召見,文天祥只是“長揖”,通事(翻譯)命他“跪”,文天祥說:“南之揖,即北之跪,吾南人,行南禮畢,可贅跪乎?”文天祥只揖不跪,因爲高椅時代的跪已帶有屈辱、卑賤之意,揖才表示禮節。

什麼是跪坐禮:中國人從什麼時候開始下跪的? 第2張

再據《宋史·禮志》,淳化三年(992),宋廷申舉常參禮儀,將“朝堂行私禮,跪拜;待漏行立失序;談笑喧譁;入正衙門執笏不端;行立遲緩;至班列行立不正;趨拜失儀;言語微喧;穿班仗;出閣門不即就班;無故離位;廊下食;行坐失儀;入朝及退朝不從正衙門出入;非公事入中書”等十五項行爲列爲失儀,“犯者奪俸一月”。由此看來,宋臣常參時似乎並不行跪拜禮。至於君臣日常見面禮儀,當是揖拜之禮。

從元朝開始,帶屈辱、卑賤性質的跪拜禮才推行開來。治元史的李治安教授根據兩則元朝史料的記載:《元朝名臣事略》:“……入見,皆跪奏事。”元人《牧庵集》:“方奏,太史臣皆列跪。”判斷出“元代御前奏聞時,大臣一律下跪奏聞,地位和處境比起宋代又大大下降了一步”。這一禮儀,跟元朝將君臣視爲主奴關係的觀念也是合拍的。

跪奏的制度又爲明朝所繼承。據《大明會典》,洪武三年(1370)定奏事儀節,“凡百官奏事皆跪,有旨令起即起”。朱元璋甚至變本加厲,規定下級向上司稟事,也必須下跪:“凡司屬官品級亞於上司官者,稟事則跪。凡近侍官員難拘品級,行跪拜禮。”

清代臣對君的跪拜禮更加奇葩,不但大臣奏事得跪下,皇帝降旨宣答,衆臣也必須跪着聽訓。爲了避免因爲下跪太久而導致膝蓋受傷,聰明的清臣發明了“膝裏厚棉”的高招:“大臣召見,跪久則膝痛,膝間必以厚棉裹之。”看來清宮戲《還珠格格》中“小燕子”使用的那個“跪得容易”,並不是胡扯。練習跪拜也成了清代大臣的必修課,“光緒某年,李文忠公鴻章以孝欽後萬壽在邇,乃在直督署中日行拜跪三次,以肄習之。”臣下如果跪得乖順,則官運亨通,大學士曹振鏞“晚年,恩遇益隆,身名俱泰”,門生向他討教爲官的祕訣,曹振鏞告訴他:“無他,但多磕頭,少說話耳。”

不但要跪,還要叩響頭,以頭觸地,叩得越響亮越顯示出忠心,“須聲徹御前,乃爲至敬”。據稱,清宮“殿磚下行行覆瓿,履其上,有空谷傳聲之概”,只要叩對地方,聲音便特別洪亮,所以大臣叩見皇帝之前,“必須重賂內監,指示向來碰頭之處,則聲蓬蓬然若擊鼓矣,且不至大痛,否則頭腫亦不響也”。

不但臣見君要跪拜,小官見大官也必須下跪。清人況周頤的《餐櫻廡隨筆》說,光緒初年,工部司員見堂官,“鞠跽爲禮”,所以有人以《孟子》中“天下之賤,工也”之句相嘲。但未久,“兵部效之,戶部繼效之”。又,同治五年(1866),一個叫做杜鳳治的地方官赴廣東廣寧縣當知縣,據其日記記錄,十月二十四日,“天未明抵廣寧官埠,人夫、衙役、書吏、執事人等,均已齊備;天曉即行……將至,城捕廳張公來接。有兵百餘人,及三班七房均跪接入城,至公館暫憩。”知縣上任,手下一班人要出城跪迎。好大的官威嘛。

什麼是跪坐禮:中國人從什麼時候開始下跪的? 第3張

晚清的康有爲曾寫了一篇《擬免跪拜詔》,對跪拜禮的流變作了一個扼要的回顧:“(先秦時)天子爲三公下階,爲卿離席,爲大夫興席,爲士撫席。於公卿大夫拜,皆答拜”;“漢制,皇帝爲丞相起,晉六朝及唐,君臣皆坐。唯宋乃立,元乃跪,後世從之”。到了康氏身處的那個時代,跪拜禮原來所包含的向對方表達禮敬與尊重之意已經淡化,而下跪者自我示卑、示賤之意則日益凸顯出來。難怪康氏的朋友譚嗣同要猛烈抨擊清王朝:“繁拜跪之儀以挫其氣節,而士大夫之才窘矣;立著書之禁以緘其口說,而文字之禍烈矣。”

所以說,跪拜禮的變遷,絕不僅僅是禮儀流變,背後其實是是時代精神蛻變的投影。一位清代人已意識到:“夫拜跪,細事耳,而所關甚巨。自古宗社之鞏固,由士大夫之有氣節;氣節之能植,由士大夫之識廉恥。”清人跪得那麼殷勤、歡快,無非是士風的退化。如果我們去比較宋代與清代的精神風貌,便會發現它們是完全不同的:

宋代士臣敢振言告誡皇帝:“天下者,中國之天下,祖宗之天下,羣臣、萬姓、三軍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要求君主“與士大夫共治天下”。至於廷爭面折之事,更是不勝枚舉。而清代的士大夫已經全無宋人風骨,竟以獲得在聖上之前自稱“奴才”的待遇爲榮。一名清初的士子觀察到,“邇來士大夫日賤,官長日尊,於是曲意承奉,備極卑污,甚至生子遣女,厚禮獻媚,立碑造祠,僕僕跪拜,此輩風氣愈盛,視爲當然,彼此效尤,恬不爲怪”。

士大夫已是如此,草民更不用說了。宋代的平民見官,儘管也講尊卑有序,但大體上還可以維持尊嚴,見多識廣的京城之民,更是不畏官長,常抓着官府的短處不放,跟官員爭長短,也不給領導好面色看。而清代的平民,不但見官得先跪拜叩頭,我還在《清代巴縣檔案彙編》上看到,老百姓向衙門呈交訴狀稟詞,都以“蟻”或“蟻民”自稱,官府稱呼其治下小民,也直接叫“蟻”。人民在官府面前表現得如此卑賤,只怕是前所未見的。

因爲跪拜禮已經被賦予了強烈的自示卑賤的內涵,康有爲纔想替光緒皇帝《擬免跪拜詔》。不過事實上要等到清廷被推翻,跪拜禮才正式宣告終結。今天有一些志在復興國學的朋友,在收徒等場合恢復了跪拜禮儀式。對此,我的評價是,多此一舉,徒增誤會。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