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上的今天 > 什麼是退避三舍?講的是什麼故事?

什麼是退避三舍?講的是什麼故事?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4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中國古代的成語中,有許多富有歷史色彩和故事內涵的詞彙。其中,“退避三舍”便是其中之一。那麼,“退避三舍”是什麼意思?它又與哪場戰役有關呢?本文將帶您揭開這一謎團。

一、“退避三舍”的含義

“退避三舍”這個成語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意思是指後退九十里,以表示對敵人的尊重和畏懼。在古代戰爭中,雙方軍隊在交戰前,通常會先派出使者進行談判,以求和平解決爭端。如果一方認爲對方實力強大,無法抵擋,便會主動提出“退避三舍”,以示誠意。這種做法既體現了古人的禮儀之道,也避免了無謂的戰爭和殺戮。

二、“退避三舍”與哪場戰役有關?

什麼是退避三舍?講的是什麼故事?

關於“退避三舍”與哪場戰役有關的問題,歷史上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它與春秋時期的晉國公子重耳(後來的晉文公)有關。當時,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受到秦國的庇護。後來,秦國幫助他回到晉國,成爲國君。爲了感謝秦國的幫助,公子重耳答應在與楚國交戰時,主動退兵九十里。最後,晉軍果然取得了勝利。因此,有人認爲“退避三舍”這個成語就是源於這個故事。

另一種說法是它與戰國時期的趙國有關。當時,趙國與魏國交戰,趙國國君趙武靈王爲了表示對魏國的尊重和畏懼,主動提出“退避三舍”。最後,趙國軍隊在戰鬥中取得了勝利。因此,有人認爲“退避三舍”這個成語就是源於這個故事。

三、總結

總的來說,“退避三舍”這個成語既體現了古人的禮儀之道,也反映了戰爭的殘酷性。雖然關於它與哪場戰役有關的問題存在爭議,但這並不影響我們對這個成語的理解和使用。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可以借鑑“退避三舍”的精神,以禮待人,避免衝突,共同創造一個和諧美好的社會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