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揭祕:草原帝國爲什麼容易發生分裂?

揭祕:草原帝國爲什麼容易發生分裂?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3.2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草原帝國鼎盛時期,爲何容易發生分裂,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在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中,草原族羣所創立的帝國曾多次深刻影響和改變了世界發展的脈絡。然而頗爲奇異的是,在歷代草原帝國中,只要實力發展到一定程度,勢必會發生分裂,這是爲何呢?

揭祕:草原帝國爲什麼容易發生分裂?

草原帝國,或者更爲準確的是古代亞歐大陸上的遊牧帝國,其統治管理領土的邏輯和方式,與中原或羅馬、兩河流域、古埃及等農耕文明存在巨大差異。正因如此,隋朝越國公楊素纔在詩句中有云“胡運百年窮”。下面讓我們一起探究一下草原遊牧帝國爲何經常在鼎盛之時發生分裂吧。

草原族羣以放牧爲生,逐水草而居,畜牧是大家安身立命的根本。正因如此,草原族羣存在高度流動性的特徵,另外需要十分廣袤的草原才能供養足夠的牲畜作爲部落的口糧。這就導致遊牧族羣天然存在地廣人稀和流動性高兩大特點。

在農耕社會,統治者通過建立完善的官僚體系,讓官僚去農民那裏收取農稅。但這種稅收統治模式並不適用於草原,因爲官僚體系本身是需要高昂的財政進行維護和運轉的,這就存在一個統治成本的問題。農耕地區的君主可以通過豐厚的稅收充盈國庫,但在人口稀少,且住所並不固定的遊牧部落中,徵稅難度極大且收稅額度很少。因此草原的統治邏輯其實是一種軍事貴族聯盟的模式,即從原始社會後期的部落聯盟制度演化而來,強者爲尊!

正因爲生存方式的不同,草原遊牧部族不能建立完備的官僚體系,無法完成徵稅。可汗只能將權力讓渡給其他有實力的部落首領,通過共治模式維繫整體勢力的延續。在這種模式下,哪個首領更具備英雄氣概,更能收攏足夠多其他首領的支持,他就最可能成爲可汗。然而,一個人所能經營的人脈是有限的,牛津大學教授、莫德林學院研究員羅賓·鄧巴的進化心理學專著《梳毛》中的研究表述,150人是一個人交往朋友的上限,一旦超過了這個數值,人們就會出現社交性混亂,強行維繫過高的人脈數量會導致生產生活效率的明顯降低,這就是心理學和社會學大名鼎鼎的“150定律”。也就是說,當一個遊牧帝國發展壯大之後,可汗所需要維繫的重臣、家人和其他部落首領超越了150人之後,關係的親密程度就會極速下降,從而爲分裂埋下伏筆。

如果說草原政權的統治邏輯造成其統治機制存在先天隱患,那麼草原的繼承人制度則是誘發這一隱患的導火索。同樣源於遊牧生活的內在邏輯,在強者爲尊的社會裏,兄終弟及的繼承方式顯然更能鞏固可汗家族統治地位的延續,但這也面臨父終子及的挑戰,造成草原政權週期性的動盪。由於可汗王庭沒有足夠的財政力量碾壓麾下小的部落勢力,因此當王庭動盪發生之後,這些處於共治狀態下的小部落首領就會伺機而動,要麼支持一方爭奪可汗之位,要麼割據自立並卻取而代之,這纔是胡無百年運的內在原因。

揭祕:草原帝國爲什麼容易發生分裂? 第2張

在漫長的古代歷史中,內亞草原上流竄着大量的遊牧部落,並且自特定的歷史時期崛起成爲強悍的遊牧帝國。雖然其中絕大多數帝國都已經覆滅,但這些政權的滅亡並不代表這一草原部族的消亡。

揭祕:草原帝國爲什麼容易發生分裂? 第3張

在草原遊牧地帶,雖然同一部族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所出的位置大不一樣,但這僅僅是由於遊牧機動性的生活特徵決定的。當一個草原帝國消亡,另外一個帝國興起之後,這些處於共治狀態或被征服狀態的草原部落搖身一變,又以新的統治部落的名稱自居。敕勒就曾先後以高車和突厥的名稱存世,期間還曾被柔然麾下的阿史那部(敕勒同族)征服後以柔然人自居。至於以白匈奴冠名的羯族,更曾是匈奴在中亞擄掠的塞種人口的後裔。

胡無百年運是指草原政權鼎盛時期不足百年,並不是說不到百年就消亡了。歷史上實力強大,且發展到鼎盛的遊牧帝國有匈奴、鮮卑、突厥和蒙古等,其中匈奴即便遭到衛青霍去病的重創,在封狼居胥之後也只是遠遁西北阿爾泰山附近,並未分裂和滅亡。但到了東漢時期,分佈過廣並被漢朝拖垮的匈奴頻繁發生分裂,甚至出現了五位單于共存草原的“盛景”。鮮卑南遷之後,拓跋部奴隸迅速聯絡留守草原的鮮卑部族建立了柔然。突厥的東西突厥分裂同樣發生在鼎盛時期後的第二代繼承人動亂時期。至於蒙古,西征之後的廣袤領土與鐵木真的孫子忽必烈同樣絕緣。這些雄霸一時的草原帝國,皆不足百餘年,甚至不足數年就面臨國運衰退的局面。

揭祕:草原帝國爲什麼容易發生分裂? 第4張

有發展到鼎盛的遊牧帝國,就有未盛先亡的。先秦時期的東胡,強絕一時,然而當匈奴崛起之後,竟然被打的分裂爲鮮卑、烏桓兩部。柔然在鮮卑入主中原之後,崛起於草原,卻因阿史那部的崛起和北周的精妙佈局,迅速衰落。至於被疑似是月氏、匈奴、貴霜等殘部融匯一體的嚈噠,同樣尚未稱雄中亞,即被薩珊波斯和突厥汗國(指西突厥一方)夾擊,遂亡。這些爭霸的失敗者,從崛起到鼎盛,同樣不足百年時間。

聊一些“非主流”遊牧帝國

雖說草原帝國一旦發展鼎盛,即爲發生分裂,但卻存在回鶻這個特例。回鶻帝國比較特別,本爲唐朝扶持用來掣肘突厥的一個地緣力量,後來逐步壯大並繼續與唐保持聯繫。然而安史之亂後,趁火打劫的回鶻人以援助爲名狠狠的勒索了一把唐朝。這之後,在整個絲路經商的中亞粟特人大幅度涌向回鶻,並深刻影響了回鶻帝國。於是遊牧的回鶻居然成爲古代草原帝國中唯一一個修築城池的政權,這讓回鶻相對於其他草原帝國,繼承製度相對穩定,卻因此喪失了高機動性的軍事實力,最終被原先臣服其下的黠戛斯擊敗,往南往西潰逃。

契丹人建立的遼國是歷史上首個突破百年的遊牧政權,然而它的統治邏輯並不是純粹的草原模式。五代時期,沙陀人石敬瑭將幽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國,這讓大遼擁有了一塊肥沃的農耕疆域。別看幽雲十六州僅僅佔據遼國疆域的一隅,但其人口卻佔據遼國總人口的六成以上。如此密集的人口和農耕生活方式,給了遼國一個穩固的財政收入來源。爲了分別管理漠北和幽雲,遼國建立了南北兩院制度,實際上成爲了二元模式帝國。《檀淵之盟》後,宋朝給遼的歲幣雖然僅僅佔據財政收入的一小部分,但卻對遼國收入意義重大,有了充足財政支持的遼國得以維繫一套完備的官僚體系,長期穩固統治。

清朝,是非常容易被人混淆的一個政權,也是人們常常用來辯駁胡無百年運的案例。但是清朝既不是遼國的二元模式,也不是北魏的漢化模式,它是一個以中原農耕社會爲基礎,以漠北草原爲軍事仰仗的多元模式。

首先,源於白山黑水間的滿洲人並非金朝女真人的直系後裔,而是西伯利亞通古斯人的一支爲主體,雜糅了當時東北各漁獵部族的新族羣,從一開始就不是純粹的遊牧屬性民族。其次,當滿洲首領利用宗教、外交、軍事等各種手段成爲蒙古草原的大可汗,成爲雪域高原的文殊菩薩轉世活佛,成爲中原皇朝的天子之後,他同樣還是八旗共主。並且清朝的主要財政稅收來源於農耕地區,統治重心在京師(京畿重地)和盛京(龍興之地)一帶,並不是漠北草原。

揭祕:草原帝國爲什麼容易發生分裂? 第5張

綜上所述,但凡處於草原生活模式中,以草原遊牧區域爲主體創建的政權,當其發展鼎盛之後,均會因爲內在統治邏輯的原因導致各地離心力大增,並伴隨繼承人的週期性內亂。所以纔會產生歷史上胡無百年運的現象。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