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古人所說的“一問三不知”,是真不知,還是假裝不知?

古人所說的“一問三不知”,是真不知,還是假裝不知?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1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古人所說的“一問三不知”,是真不知,還是假裝不知?不清楚的讀者可以和小編一起看下去。

古人所說的“一問三不知”,是真不知,還是假裝不知?古語有云,“一問三不知”,是哪“三不知”?

在現代用語中,“一問三不知”是大家都能熟練運用的一句俗語了,是用來形容一個人見淺識短,無論別人問什麼,都說不知道。比如,“小明上課時不用心聽講,對老師的提問一問三不知”。

古人所說的“一問三不知”,是真不知,還是假裝不知?

那麼,“一問三不知”中的“三不知”是哪三不知,其本意又是什麼呢?原來,“三不知”是有典故的。

據《左傳·魯哀公二十七年》所載:晉國的荀瑤帶領大軍伐鄭,鄭國往派人向齊國救援,齊王派田恆率軍前去支援鄭國。田恆,又稱田成子,是齊國田氏家族的第八任首領,是齊國的權臣,甚至還幹過弒君另立之事(公元前481年,田恆殺死齊簡公,擁立齊簡公的弟弟爲國君,之後,田恆獨攬齊國大權)。

古人所說的“一問三不知”,是真不知,還是假裝不知? 第2張

莊子在《南華經.胠篋》中就記載田成子盜齊國之事,指他爲諸侯大盜,被稱爲“田成子取齊”。這就成語“竊鉤者誅,竊國者侯”的由來。

兩軍對壘之際,齊軍中有個名叫荀寅(中行文子名寅,晉國貴族,中行氏卿族的最後一人,又作荀寅。彼時,其投奔在齊)的人報告田成子說:“有一個從晉軍來的人告訴我說,晉軍打算出動一千輛戰車來襲擊我軍的營門,要把齊軍全部消滅。”

古人所說的“一問三不知”,是真不知,還是假裝不知? 第3張

田成子聽了大怒,罵道:“出發前國君有令,不要追趕零星的幹卒,不要害怕大批的人馬。晉軍就是出動1000輛戰車,我也不能避而不戰。你剛纔的話壯敵人威風、滅自己志氣,回國後我要報告國君。”

對於齊王的特別交代,荀寅卻無從知曉,在沒掌握全面情況時,冒然進諫,不碰釘子纔怪呢。於是,這纔有了荀寅自我反省:“君子之謀也, 始中終皆舉之,而後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難乎?”

古人所說的“一問三不知”,是真不知,還是假裝不知? 第4張

意思是說,聰明人謀劃一件事情,對其的開始(始)、發展(中)、結果(終)三方面都要考慮到,然後才向上報告。而我對這三方面都不知道就向上急忙報告,難怪拍馬屁拍到蹄子上,不會有好結果。

“一問三不知”就是由荀寅的這段話概括出來的。它的原意是對某一事情的開始、發展、結果都不知道,用來表示對實際情況一點也不知道。

古人所說的“一問三不知”,是真不知,還是假裝不知? 第5張

後來,“一問三不知”又演化爲裝糊塗,假裝不知道的意思,有明哲保身的意味。比如,“有的人是事不關己,一問三不知”,揣着明白當糊塗。這樣的人,歷史上也大有人在,比如唐朝前期著名詩人蘇味道就是此類中的典型代表。

蘇味道詩寫得好,比如,他的《正月十五夜》,就是一首詠神都洛陽城元宵夜“端門燈火”盛況的古詩。洛陽城皇城城門端門的布燈習俗可以追溯到隋煬帝時期,至唐代已盛極一時。其詩曰:

古人所說的“一問三不知”,是真不知,還是假裝不知? 第6張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遊伎皆穠李,行歌盡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這首元宵詩是詩人在一次正月十五夜詩歌比賽中的奪魁之作,也是深受後人推崇的佳作。詩中描寫了洛陽市民元宵之夜的歡樂景象。首聯寫燈火輝煌,成語“火樹銀花”即由此而來;頷聯寫人流如潮,明暗相間,縱橫交錯;頸聯寫夜遊之樂,突出歌伎豔若桃李;尾聯寫人們對良辰美景的無限留戀。全詩色彩明豔,用詞準確,反映了詩人非凡的藝術才能。

古人所說的“一問三不知”,是真不知,還是假裝不知? 第7張

蘇味道不僅詩寫得好,仕途也非常順利,20歲舉進士及第,授予咸陽縣尉,跟隨裴行儉攻打突厥。武則天時期,歷任中書侍郎、集州刺史、吏部侍郎,曾兩度躋身相位。

但是,蘇味道在爲人這官上,卻是個老滑頭,在位並沒做出什麼突出成績來。他常對人說:“處事不欲決斷明白,若有錯誤,必貽咎譴,但模稜(léng)(同棱)以持兩端可矣(《舊唐書·蘇味道傳》)。”

古人所說的“一問三不知”,是真不知,還是假裝不知? 第8張

老蘇的這話是什麼意思呢?意思是:處理事情,不要決斷得太清楚,太明白,要是這樣處理錯了,必會遭到追究和指責。只要模棱兩可,哪邊都抓不着(小辮子)就行了。當時,人們根據他這種爲人處世的特點,給他取了一個綽號,叫“蘇模棱”。

其實,老蘇之所以如此不作爲,是與其所處的時代有關的,因爲,給武則天打工,那可謂是壓力山大,一個不小心,可能就會將腦袋混沒了,得過且過,明哲保身,這才成了蘇味道信奉的最高準則。

而與“三不知”相對應的,還有一個歷史小故事,就是東漢名臣楊震的“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古人所說的“一問三不知”,是真不知,還是假裝不知? 第9張

楊震,字伯起,出身於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東)楊氏。楊震是當時的學霸,通曉經籍、博覽羣書,大半生都開館授徒、教書育人,有“關西孔子楊伯起”之稱。楊震不應州郡禮命數十年,至五十歲時,纔開始步入仕途。被大將軍鄧騭徵辟,又舉茂才,歷荊州刺史、東萊太守。

楊震赴任途中,路過昌邑,從前他推舉的荊州茂才王密正任昌邑縣長,便專門去看望恩師楊震。當晚,王密又送給楊震十斤黃金。楊震說:“老朋友知道你,你爲什麼不知道老朋友呢?”王密說:“現在是深夜,沒有人會知道。”楊震說:“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麼說沒有人知道呢。”王密慚愧地離開。

古人所說的“一問三不知”,是真不知,還是假裝不知? 第10張

大將軍鄧騭聞其賢而闢之,舉茂才,四遷荊州刺史、東萊太守。當之郡,道經昌邑,故所舉荊州茂才王密爲昌邑令,謁見,至夜懷金十斤以遺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無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密愧而出。(《後漢書·卷五十四》)

其後,楊震被召入朝,先任太僕,後遷太常,再升爲司徒。延光二年(123年),代劉愷爲太尉,位極人臣。但是,楊震爲官正直,不屈權貴,又屢次上疏直言時政之弊,因而爲中常侍樊豐等所忌恨。延光三年(124年),被罷免。又被遣返回鄉,途中飲鴆而卒。

古人所說的“一問三不知”,是真不知,還是假裝不知? 第11張

都說“好人難當”,這話還真有些道理的,與蘇味道相比,楊震的結局確實令人唏噓。直到漢順帝繼位後,才下詔楊震平反。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