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與范蠡齊名的謀士爲勾踐復國立下汗馬功勞,爲何最後不得善終?

與范蠡齊名的謀士爲勾踐復國立下汗馬功勞,爲何最後不得善終?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8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與范蠡齊名的謀士爲勾踐復國立下汗馬功勞,爲何最後不得善終?不清楚的讀者可以和小編一起看下去。

與范蠡齊名的謀士爲勾踐復國立下汗馬功勞,爲何最後不得善終?

要說到當年勾踐臥薪嚐膽的故事,大家肯定津津樂道、耳熟能詳,尤其是他身邊的謀士范蠡更讓人看成是智慧的象徵,傳言他最後與西施泛舟西湖,十分樂哉,還坐擁萬千家財,讓千百年的人都十分豔羨。然而在當時勾踐的身邊,不只有范蠡這一位謀士,還有一位對勾踐復國起到至關重要作用的人,就是文種。這位能臣之所以不如范蠡出名,可能就是因爲他最後沒能看清形勢,沒同范蠡一樣及時歸隱,惹來了殺身之禍吧!

話說文種此人起初並不是越國人,他是土生土長的楚國人。在那個時代,文人賢士們的國家觀念是比較弱的,他們通常在各國遊歷,哪個國家重用他們就爲哪個國家效忠。可是也有傳言說文種是楚王爲了表示與越國建立友好外交關係,派文種去協助勾踐的。不管他到越國的原因是什麼,他都履行了一個忠臣的責任,他爲越王勾踐的復國大業出了七條對策,勾踐只用了其中三條就成功的耗空吳國,取得了最後的成功。可以說若無文種此人,越國的復國大業更要難上加難。

在文種剛到越國時,吳國與越國的關係雖然不好,但也還沒到最後決戰的時候,而那時的勾踐比較剛愎自用,對於忠臣的良策並不放在心上,只一味的按自己的意願行事。文種爲了勸諫勾踐,用上了“寡婦三哭”的手段來逼迫勾踐就擒,甚至有時還以死相逼。我們且不論他的手段到底行不行得通,就他這種勸諫的精神就足以看出他是一個絕對忠誠的臣子。而勾踐也深知這一點,所以在越國慘敗自己要到吳國當俘虜時,他纔將越國交給文種打理,這個時候,他們是最忠心的臣子和最誠懇的帝王。

而在勾踐被吳王放回越國時,文種也發揮了他最大的價值,不僅輔佐勾踐將越國打理的井井有條,還奉上了七條計策作爲覆滅吳國的手段。而歷史也證明文種的確是一個天才的策略家,我們現在衆所周知的送西施迷惑吳王的計策就出自文種的伐吳七術,後來的故事我們也十分清楚了,吳國內訌,實力大幅削弱,此時的越國已是國富兵強,最後誰輸誰贏一眼便知。

而勾踐此人,正如民間百姓經常形容的那句話;“可共苦不可同甘。”范蠡跟隨在勾踐身邊多年,早已熟知他的性情,在越國復國後就請求歸隱田舍,不再奢求封侯領賞,他在臨行時還給文種留了一封書信,正是那句“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睿智的文種怎麼能不理解其中的深意,然而他並未聽從范蠡的建議,有不少人都認爲他是傻,看不清局勢。

可是在我看來,能寫出伐吳七術的人絕非等閒之輩,他的眼界甚至要比范蠡還要深遠,他不走,是因爲他在乎的不是個人的生死,而是爲國盡忠,爲民盡力。他看得出如今的勾踐想的是爭王爭霸,擴張土地,而一旦戰爭四起,這受苦受難的還是手無寸鐵的老百姓啊。文種一生的政治信仰就是讓百姓休養生息,而自己一旦離開,朝中連個勸諫越王的人恐怕都沒有了。他是爲了自己的信仰,將生死置之度外。

而最終文種被人捉住了把柄,被勾踐藉口處死了,他之所以含冤而死,不只是因爲他的智謀讓勾踐害怕,怕他有一天會威脅自己的王位,還因爲他和勾踐此時的政治主張完全相悖,而勾踐容不下和自己作對的人。如此悲劇,也只能感嘆他生不逢時吧,希望他來世能出生在和平年代,實現自己的抱負。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