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詩詞名句 > 范仲淹的《金在熔賦》表達了一種什麼樣的政治思想?

范仲淹的《金在熔賦》表達了一種什麼樣的政治思想?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9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范仲淹的《金在熔賦》表達了一種什麼樣的政治思想?其實此賦表面寫的是熔鍊良金,其實有深刻的寓意,可以說立足於工藝,昇華在國政,是一篇表明作者用人政策的賦作。《歷代賦匯》把它放在“治道”中是有道理的。

【原文】:

天生至寶,時貴良金。在熔之姿可睹,從革之用將臨。熠耀騰精,乍躍洪爐之內;橫縱成器,當隨哲匠之心。

觀其大冶既陳,滿籯斯在。俄融融而委質,忽燁(yè)燁而揚彩。英華既發,雙南之價彌高;鼓鑄未停,百鍊之功可待。況六府會昌,我秉其剛;九牧納貢,我稱其良。因烈火而變化,逐懿範而圓方。如令區別妍媸,願爲軒鑑;倘使削平禍亂,請就干將。

國之寶也,有如此者,欲致用於君子,故假手於良冶。時將禁害,夏王之鼎可成;君或好賢,越相之容必寫。是知金非工而弗用,工非金而曷求?觀此熔金之義,得乎爲政之謀。君喻冶焉,自得化人之旨;民爲金也,克明從上之由。

彼以披沙,見尋藏山是務。一則求之而未顯,一則求之而弗顧。曷若動而愈出,既踊躍以求伸,用之則行,必周流而可鑄。美夫!五行之粹,三品之英。昔麗水而隱晦,今躍冶而光烹。流形而不縮不盈,出乎其類;尚象而無小無大,動則有成。

士有鍛鍊,誠明範圍。仁義俟明,君之大用。感良金而自試,居聖人天地之爐,亦庶幾於國器。

范仲淹的《金在熔賦》表達了一種什麼樣的政治思想?

【譯文】:

自然生成的最好寶物中,時尚重視的是良金。它正在熔鍊的姿態可以看到,做甲冑的用途就要來臨。剛躍入大火爐內,它就閃耀火光飛騰出精華;順從才藝高超工匠的心意,橫豎都能成爲器用。

看那深廣的冶煉已經擺設,整個箱子裏都放着金子。一會兒慢慢熔化曲縮着形體,一會兒騰騰閃光放射出金色。精粹光華既已顯現,就使那雙南金的價格越發昂貴了。鼓風鑄煉不停下來,上百次熔鍊的成效就可以得到了。比較水、火、金、木、土、谷這藏財六府的共同興旺,我承受了黃金的堅強;在九州官吏交納的貢品中,我要稱讚黃金的優良。它依順着烈火而變化,隨從着良好的模子而成圓成方。如果讓它區別美麗和醜陋,它願意成爲小屋子的一面鏡子;假如讓它剷出、平息災禍和戰亂,就請把它做成像干將這樣的寶劍。

國家的財寶有像良金這樣的,想要使它的品性體現在人格高尚的君子身上,因此應藉助擅長陶鑄金屬的人的手。這樣,時勢要求制止禍患,像夏禹那樣的九州之鼎就可造成;君王或者喜歡賢才,越國名相范蠡的風範也必然能描摹出來。由此可知:金子不精巧就不能用,要精巧不用良金又尋求什麼呢?觀察這熔鍊良金的道理,會得到從事政治的謀略。君王明白了冶煉中的要義,自可以得到化度衆生的意旨;百姓具有了金子般的品質,是能明事順理服從朝廷的原由。

那金子被沙石覆蓋着,尋找它務必不要固守一處。一方面是尋找它而沒有表露出來,一方面是找到了它卻棄置不看。怎麼樣使它活動而更加顯現呢?既然跳躍出來求得使用,就要實實在在地使用,它一定能週轉流動可以熔鑄。

真美啊!水、火、金、木、土五行的精粹,金、銀、銅三品的英華。過去在麗水中藏匿隱晦,如今跳躍出來受冶煉在火光中洗禮。流動出的形體不縮小也不超出,都出在需要的那一類,鑄造出的形貌不論小型和大型,一熔鑄就可獲得成功。

士大夫如果也能像良金一樣鍛造熔鍊自己,就會確實瞭解規範法度。等到明白了仁義道德,那就成了對君玉有重要作用的人。有感於良金的熔鍊自己要試驗一番,居住在聖主天空大地的熔爐內,也許能成爲有治國才能的人吧。

【評介】:

賦先概述良金熔鍊時的姿態、用途,特別是聲勢:“熠耀騰精,乍躍洪爐之內”,金子剛躍入大火爐內,就火花閃爍,騰飛精華;還有作用:“橫縱成器,當隨哲匠之心”,良金可以隨從才藝高超工匠的心意,橫的順的都能製成器用。寫得雖概括,但很有氣勢,從總體上使人認識到良金確是“天生至寶”,值得重視。

對良金熔鍊具體的描寫突出了過程、價值、品性和作爲。良金怎麼練出來呢?“俄融融而委質,忽燁燁而揚彩”,一會兒金子慢慢熔化曲縮着身體,又一會兒金子騰騰閃光放射出金色光環。用了兩個時間副詞“俄”和“忽”上下句相呼應,似乎時間很短,其實不然,正所謂“真金不怕火煉”,才成爲有用的良金。這過程告訴我們,只有始“委質”,才能終“揚彩”,其中的蘊含耐人尋味。良金的價值是“英華既發,雙南之價彌高;鼓鑄未停,百鍊之功可待”,精粹光華既已顯現,就使那雙南金的價格越發昂貴了;鼓風鑄煉不停下來,千錘百煉的成就也可以得到了。其中的“雙南”指的是南金之美者,即雙南金,也叫兼金。前兩句說的是金子被煉後成爲良金就更值錢,以“雙南”媲美,這還是它本身價值;後兩句是說只要永遠熔鍊下去,經過千錘百煉的任何功業都可以成就,已推而廣之到社會價值了。對良金的品性是比較水、火、金、木、土、谷這藏財六府而顯示出來的:“我秉其剛”,我承受了良金的堅強;比較九州官吏向朝廷交納的貢品中分辨出來的:“我稱其良”,我要稱讚良金的優良。這裏極力讚美良金本性的純正、剛烈、高貴,是天下任何財物都難以匹敵的,使人們不能不重視對良金的熔鍊,言外之意由良金的熔鍊到人才的使用是同一道理,作者的用意頗爲良苦。品性既如此,作爲當可知。”如令區別妍媸,願爲軒鑑;倘使削平禍亂,請就干將”,如果讓它區別美麗和醜陋,它願意成爲屋子裏的一面鏡子;倘若使它剷平禍亂,請把它做成干將這樣的寶劍。只提了“軒鑑”和“干將”爲代表,其實良金的作爲不止於此,前文已經概說了“橫縱成器”,這裏是以個別概括一般,根據“因烈火而變化,逐懿花而圓方”這兩句,讀者儘可以去想像,去豐富。

范仲淹的《金在熔賦》表達了一種什麼樣的政治思想? 第2張

作者寫熔金本身只不過是手段,聯繫到化人爲政纔是目的。“國之寶也,有如此者,欲致用於君子,故假手於良治”,像良金這樣的國寶想要用在造就君子的身上,應假手於善於陶鑄金屬的人,意思是從熔金中得到啓發。能做到像熔鍊金一樣地去鍛鍊人,就會“時將禁害,夏王之鼎可成;君或好賢,越相之容必寫”,意思是時勢需要制止禍亂,夏禹的九州之鼎就可以造出來;君王如果喜歡賢才,像越國那樣的名相也會出現的。夏王之鼎是傳說中夏禹所造的九鼎,象徵着九州的穩固,爲傳世、鎮國之寶。越相指春秋時越國的范蠡,因輔佐越王勾踐十年生息、臥薪嚐膽終於雪恥,而成爲歷代傳頌的名相。由此得出“金非工而弗用,工非金而曷求”的結論,進一步具體化爲“觀此熔金之義,得乎爲政之謀。君喻治焉,自得化人之旨;民爲金也,克明從上之由”,觀察熔鍊良金的道理,能得到從事政治的謀略。君王明白了冶金這裏面的要義,自可以得到化度衆生的要領;百姓具有金子般的品質,就是明事順理服從朝廷的原由。這幾句由熔金到化人說得明明白白,顯豁地點出賦的主旨意圖。

作者不僅寫出以良金“欲致於君子”的重要性,而且通過尋找金子應該看到像尋舟舟可負,尋山山可移那樣有變化,不能固守一處而導致“未顯”、“弗顧”,來暗示選拔人才也應該靈活地“動而愈出”,即不能固守一法,要不拘一格。同時借讚美良金這“五行之粹”、“三品之英”,呼籲治理國家的人才出現。最後聯想到士大夫,聯想到自己:士大夫如果也能像良金那樣鍛造熔鍊,就會確實瞭解規範法度。等到他們都明白了仁義道德,將會成爲對君王有重要作用的人。有感於良金的熔鍊我也要試驗一番,居住在聖主天空大地的熔爐內,也或許能成爲有治國才能的人吧。由鍊金到化人,由化人到選人,由選人到自試,完成了全部的寓意。

這樣的寓意,針對當時北宋積貧積弱的政治現狀,是很有積極意義的,表現了作者先進的人事觀。范仲淹倡導過慶曆新政,又在西北邊疆戍邊四年,經歷過重重磨鍊而成爲一代名醫,在當時他本人就具有良金一樣的稟性。這和他的名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以及在《漁家傲》詞中表達的“燕然未勒歸無計”,精神實質是一致的。至於說他是爲君王,爲封建國家,那是歷史的侷限性,但作爲政治家的范仲淹爲改變積貧積弱而主張鍛鍊士大夫,鍛鍊自己,無疑具有推動社會發展的進步性。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