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詩詞名句 > 劉辰翁《憶秦娥·燒燈節》:全詞辭情哀苦,是《須溪詞》中的名篇

劉辰翁《憶秦娥·燒燈節》:全詞辭情哀苦,是《須溪詞》中的名篇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4.9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劉辰翁(1232年-1297年),字會孟,別號須溪。又自號須溪居士、須溪農、小耐,門生後人稱須溪先生。廬陵灌溪(今江西省吉安市吉安縣梅塘鄉小灌村)人。南宋末年愛國詞人。他一生致力於文學創作和文學批評活動,爲後人留下了可貴的豐厚文化遺產。風格取法蘇辛而又自成一體,豪放沉鬱而不求藻飾,真摯動人,力透紙背。作詞數量位居宋朝第三,僅次於辛棄疾、蘇軾。代表作品《蘭陵王·丙子送春》《永遇樂·璧月初晴》等。遺著由子劉將孫編爲《須溪先生全集》,《宋史·藝文志》著錄爲一百卷,已佚。那麼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劉辰翁的《憶秦娥·燒燈節》,一起來看看吧!

劉辰翁《憶秦娥·燒燈節》:全詞辭情哀苦,是《須溪詞》中的名篇

憶秦娥·燒燈節

劉辰翁〔宋代〕

中齋上元客散感舊,賦《憶秦娥》見屬,一讀悽然。隨韻寄情,不覺悲甚。

燒燈節,朝京道上風和雪。風和雪,江山如舊,朝京人絕。

百年短短興亡別,與君猶對當時月。當時月,照人燭淚,照人梅發。

這首詞從上元節臨安道上行人稀少,引發了他的亡國之恨,詞情悽苦,表現了一個士大夫對故國的忠貞。

上片觸景生情,寫上元節淒涼景象。南宋都城臨安,上元節多繁華熱鬧,《夢樑錄》曾有這樣的記載:“深坊小巷,繡額珠簾,巧制新裝,競誇華麗。公子王孫,王陵年少,更以紗籠喝道,將帶佳人美女,遍地遊賞。人都道玉漏頻催,金雞屢唱,興尤未已。”這樣的通宵歡樂,詞人是記憶猶新的,就引起了與當今的對比。如今的上元節風雪交加,遮天蓋地,故都內外,一片蒼涼。詞人起筆,就以故都燒燈節極度的繁華歡樂與現實中的風雪酷寒、無限淒涼進行強烈的對比,烘托出嚴酷冷寂的氣氛。“風和雪,江山如舊,朝京人絕。”這裏的“風和雪”,不單是自然景象的實寫,更成了元蒙統治下那種嚴酷氣氛的象徵。正因如此,“風和雪”的再次複述,既是適應詞牌格式的需要,更是詞人着意的強調。有了這着意的強調,作者一腔亡國之痛就順勢而出了。“江山如舊”的“如”字,已蘊含着“風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世說新語》)的深哀大痛;“朝京人絕”的“絕”字,又寄寓着故都易主、人心絕望的深仇大恨。字裏行間,充滿了悲苦悽愴的情調。

劉辰翁《憶秦娥·燒燈節》:全詞辭情哀苦,是《須溪詞》中的名篇 第2張

上片寫景,景以引情,描寫元宵之夜故部路上風雪交加行人斷絕的淒涼景象;下片抒情,景以襯情,抒發物是人非、懷念故國的悲苦心情。

“百年”二句,承上生髮,直抒胸臆,感慨系之。人生百年,本已十分短暫,偏又經受了國破家亡、生離死別的深哀大痛;儘管人們都不再去故都觀燈歡度佳節了,自己卻還要跟知己好友面對故國的明月“感舊”“寄情”。使詞人錐心泣血的“興亡別”,不僅指“宣和舊日,臨安南渡,芳景猶自如故”(《永遇樂》)的一去不返,更指南宋覆亡之後“無花只落空悲”(《漢宮春》)的眼前處境。江山劇變,明月如故,只能對月憑弔,寄懷故國了。一個“猶”字,既表達了永念故國的執着深情,也流露出莫可奈何的悲涼心境。詞意發展到此,可謂沉痛至極。詞人面對着“當時月”,故國情景,紛擁而來,眼前處境,卻無比悲涼。這裏的“當時月”,當然也不僅是適應詞牌格式的需要,更是詞人着意的強調,突出了他對故國的耿耿丹心和對元蒙統治的強烈厭惡。詞人對月憑弔,寄情故國,“當時月”又在默默地照人如燭之淚,照人如梅之發。這兩句對仗工整,情景交融,把“當時月”之善解人意和詞人之悲悽堅貞交織起來了,意境蒼涼,餘味綿綿。

全詞辭情哀苦,音調悲愴,表達了深沉的興亡之感,體現了宋亡後遺民作家的慘痛心情,是《須溪詞》中的名篇。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