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古文名著 > 《舊唐書》·列傳卷三十八篇講述了哪些故事?

《舊唐書》·列傳卷三十八篇講述了哪些故事?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9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舊唐書》共200卷,作者署名後晉劉昫等撰,實爲後晉趙瑩主持編修。那麼其中《舊唐書》·列傳卷三十八篇講述了哪些故事?今天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韋思謙,鄭州陽武人也。本名仁約,字思謙,以音類則天父諱,故稱字焉。其 先自京兆南徙,家於襄陽。舉進士,累補應城令,歲餘調選。思謙在官,坐公事微 殿,舊制多未敘進。吏部尚書高季輔曰:“自居選部,今始得此一人,豈以小疵而 棄大德。”擢授監察御史,由是知名。嘗謂人曰:“御史出都,若不動搖山嶽,震 懾州縣,誠曠職耳。”時中書令諸遂良賤市中書譯語人地,思謙奏劾其事,遂良左 授同州刺史。及遂良複用,思謙不得進,出爲清水令。謂人曰:“吾狂鄙之性,假 以雄權,觸機便發,固宜爲身災也。大丈夫當正色之地,必明目張膽以報國恩,終 不能爲碌碌之臣保妻子耳。左肅機皇甫公義檢校沛王府長史,引思謙爲同府倉曹, 謂思謙曰:“公豈池中之物,屈公爲數旬之客,以望此府耳。”累遷右司郎中。

永淳初,歷尚書左丞、御史大夫。時武候將軍田仁會與侍御史張仁禕不協而誣 奏之。高宗臨軒問仁禕,仁禕惶懼,應對失次。思謙歷階而進曰:“臣與仁禕連曹, 頗知事由。仁禕懦而不能自理。若仁會眩惑聖聰,致仁禕非常之罪,即臣亦事君不 盡矣。請專對其狀。”辭辯縱橫,音旨明暢,高宗深納之。思謙在憲司,每見王公, 未嘗行拜禮。或勸之,答曰:“鵰鶚鷹鸇,豈衆禽之偶,奈何設拜以狎之?且耳目 之官,固當獨立也。”初拜左丞,奏曰:“陛下爲官擇人,非其人則闕。今不惜美 錦,令臣制之,此陛下知臣之深,亦微臣盡命之秋。”振舉綱目,朝廷肅然。

則天臨朝,轉宗正卿,會官名改易,改爲司屬卿。光宅元年,分置左、右肅政 臺,復以思謙爲右肅政大夫。大夫舊與御史抗禮,思謙獨坐受其拜。或以爲辭,思 謙曰:“國家班列,自有差等,奈何以姑息爲事耶?”垂拱初,賜爵博昌縣男,遷 鳳閣鸞臺三品。二年,代蘇良嗣爲納言。三年,上表告老請致仕。許之,仍加太中 大夫。永昌元年九月,卒於家,贈幽州都督。二子:承慶、嗣立。

承慶,字延休。少恭謹,事繼母以孝聞。弱冠舉進士,補雍王府參軍。府中文 翰,皆出於承慶,辭藻之美,擅於一時。累遷太子司議郎。儀鳳四年五月,詔皇太 子賢監國。時太子頗近聲色,與戶奴等款狎,承慶上書諫曰:

《舊唐書》·列傳卷三十八篇講述了哪些故事?

臣聞太子者,君之貳,國之本也。所以承宗廟之重,系億兆之心,萬國以貞, 四海屬望。殿下以仁孝之德,明睿之姿,嶽峙泉渟,金貞玉裕。天皇升殿下以儲副, 寄殿下以監撫,欲使照無不及,恩無不覃,百僚仰重曜之暉,萬姓聞瀳雷之響。

夫君無民,無以保其位;人非食,無以全其生。故孔子曰:“百姓足,君孰與 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自頃年已來,頻有水旱,菽粟不能豐稔,黎庶自致 煎窮。今夏亢陽,米價騰踊,貧窶之室,無以自資,朝夕遑遑,唯憂餒饉。下人之 瘼,實可哀矜,稼穡艱難,所宜詳悉。天皇所以垂衣北極,殿下所以守器東宮,爲 天下之所尊,得天下之所利者,豈唯上玄之幽贊,亦百姓之力也。百姓危,則社稷 不得獨安。百姓亂,則帝王不能獨理。故古之明君,飽而知人飢,溫而知人寒,每 以天下爲憂,不以四海爲樂。今關、隴之外,兇寇憑凌,西土編甿,凋喪將盡,幹 戈日用,烽柝薦興,千里有勞於饋糧,三農不遑於稼穡。殿下爲臣爲子,乃國乃家。 爲臣在於竭忠,爲子期於盡孝。在家不可以自逸,在國不可以自康。一物有虧,聖 上每留神念;三邊或梗,殿下豈不兢懷。況當養德之秋,非是任情之日。

伏承北門之內,造作不常,玩好所營,或有煩費。倡優雜伎,不息於前,鼓吹 繁聲,亟聞於外,既喧聽覽,且黷宮闈。兼之僕隸小人,緣此得親左右,亦既奉承 顏色,能不恃託恩光。作福作威,莫不由此,不加防慎,必有愆非。儻使微累德音, 於後悔之何及?《書》雲:“不作無益害有益。”此皆無益之事,固不可耽而悅之。

臣又聞“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是知高危不可不 慎,滿溢不可不持。《易》曰:“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敬慎之謂也。 在於凡庶,參守而行之,猶可以高振聲華,坐致榮祿。況殿下有少陽之位,有天挺 之姿,片善而天下必聞,小能而天下鹹服,豈可不爲盡善盡美之道,以取可大可久 之名哉!伏願博覽經書以廣其德,屏退聲色以抑其情。靜默無爲,恬虛寡慾,非禮 勿動,非法不言。居處服玩,必循節儉;畋獵遊娛,不爲縱逞。正人端士,必引而 親之;便僻側媚,必斥而遠之。使惠聲溢於遠近,仁風翔於內外,則可以克享終吉, 長保利貞,爲上嗣之稱首,奉聖人之鴻業者矣。

又嘗爲《諭善箴》以獻太子。太子善之,賜物甚厚。承慶又以人之用心,多擾 濁浮躁,罕詣沖和之境,乃著《靈臺賦》以廣其志,辭多不載。

調露初,東宮廢,出爲烏程令,風化大行。長壽中,累遷鳳閣舍人,兼掌天官 選事。承慶屬文迅捷,雖軍國大事,下筆輒成,未嘗起草。尋坐忤大臣旨,出爲沂 州刺史。未幾,詔復舊職,依前掌天官選事。久之,以病免,改授太子諭德。後歷 豫、虢等州刺史,頗著聲績,制書褒美。長安初,入爲司僕少卿,轉天官侍郎,兼 修國史。承慶自天授以來,三掌天官選事,銓授平允,海內稱之。尋拜鳳閣侍郎、 同鳳閣鸞臺平章事,仍依舊兼修國史。神龍初,坐附推張易之弟昌宗失實,配流嶺 表。時易之等既伏誅,承慶去巾解帶而待罪。時欲草赦書,衆議以爲無如承慶者, 乃召承慶爲之。承慶神色不撓,援筆而成,辭甚典美,當時鹹歎服之。歲餘,起授 辰州刺史,未之任,入爲祕書員外少監,兼修國史。尋以修《則天實錄》之功,賜 爵扶陽縣子,賚物五百段。又制撰《則天皇后紀聖文》,中宗稱善,特加銀青光祿 大夫。俄授黃門侍郎,仍依舊兼修國史,未拜而卒。中宗傷悼久之,乃召其弟相州 刺史嗣立令赴葬事,仍拜黃門侍郎,令繼兄位,其見用如此。贈祕書監,諡曰溫。 子長裕,膳部員外郎。

嗣立,承慶異母弟也。母王氏,遇承慶甚嚴,每有杖罰,嗣立必解衣請代,母 不聽,輒私自杖,母察知之,漸加恩貸,議者比晉從王祥、王覽。少舉進士,累補 雙流令,政有殊績,爲蜀中之最。三遷萊蕪令。會承慶自鳳閣舍人以疾去職,則天 召嗣立謂曰:“卿父往日嘗謂朕曰‘臣有兩男忠孝,堪事陛下。’自卿兄弟效職, 如卿父言。今授卿鳳閣舍人,令卿兄弟自相替代。”即日遷鳳閣舍人。時學校頹廢, 刑法濫酷,嗣立上疏諫曰:

臣聞古先哲王立學官,掌教國子以六德、六行、六藝,三教備而人道畢矣。 《禮記》曰:“化人成俗,必由學乎。”學之於人,其用蓋博。故立太學以教於國, 設庠序以化於邑,王之諸子、卿大夫士之子及國之俊選皆造焉。八歲入小學,十五 入太學。春秋教以《禮》、《樂》,冬夏教以《詩》、《書》。是以教洽而化流, 行成而不悖。自天子以至於庶人,未有不須學而成者也。

國家自永淳已來,二十餘載,國學廢散,胄子衰缺,時輕儒學之官,莫存章句 之選。貴門後進,競以僥倖升班;寒族常流,復因凌替弛業。考試之際,秀茂罕登, 驅之臨人,何以從政?又垂拱之後,文明在辰,盛典鴻休,日書月至,因藉際會, 入仕尤多。加以讒邪兇黨來俊臣之屬,妄執威權,恣行枉陷,正直之伍,死亡爲憂, 道路以目,人無固志,罕有執不撓之懷,殉至公之節,偷安苟免,聊以卒歲。遂使 綱領不振,請託公行,選舉之曹,彌長渝濫。隨班少經術之士,攝職多庸瑣之才, 徒以猛暴相誇,罕能清惠自勖。使海內黔首,騷然不安,州縣官僚,貪鄙未息,而 望事必循理,俗致康寧,不可得也。陛下誠能下明制,發德音,廣開庠序,大敦學 校,三館生徒,即令追集。王公已下子弟,不容別求仕進,皆入國學,服膺訓典。 崇飾館廟,尊尚儒師,盛陳奠菜之儀,宏敷講說之會,使士庶觀聽,有所發揚,弘 獎道德,於是乎在。則四海之內,靡然向風,延頸舉足,鹹知所向。然後審持衡鏡, 妙擇良能,以之臨人,寄之調俗。則官無侵暴之政,人有安樂之心,居人則相與樂 業,百姓則皆戀桑梓,豈復憂其逃散而貧窶哉!今天下戶口,亡逃過半,租調既減, 國用不足。理人之急,尤切於茲。故知務學之源,豈唯潤身進德而已?將以誨人利 國,可不務之哉!

臣聞堯、舜之日,畫其衣冠;文、景之時,幾致刑措。歷茲千載,以爲美談。 臣伏惟陛下睿哲欽明,窮神知化,自軒、昊已降,莫之與京。獨有往之論法,或未 盡善,皆由主司姦凶,惑亂視聽。尋而陛下聖察,具詳之矣,然竟未能顯其本源, 明其前事,令天下萬姓識陛下本心,尚使四海多銜冤之人,九泉有抱痛之鬼。臣誠 愚闇,不識大綱,請爲陛下始末而言其事。

揚、豫之後,刑獄漸興,用法之伍,務於窮竟,連坐相牽,數年不絕。遂使巨 奸大猾伺隙乘間,內苞豺狼之心,外示鷹鸇之跡,陰圖潛結,共相影會,構似是之 言,成不赦之罪。皆深爲巧詆,恣行楚毒,人不勝痛,便乞自誣,公卿士庶,連頸 受戮。道路籍籍,雖知非辜,而鍛練已成,辯佔皆合。縱皋陶爲理,於公定刑,則 謂污宮毀柩,猶未塞責。雖陛下仁慈哀念,恤獄緩死,及覽辭狀,便已周密,皆謂 勘鞫得情,是其實犯,雖欲寬舍,其如法何?於是小乃身誅,大則族滅,相緣共坐 者,不可勝言。此豈宿構仇嫌,將申報復,皆圖苟成功效,自求官賞。當時稱傳, 謂爲羅織。其中陷刑得罪者,雖有敏識通材,被告言者便遭枉抑,心徒痛其冤酷, 口莫能以自明。或受誅夷,或遭竄殛,並甘心引分,赴之如歸。故知弄法徒文,傷 人實甚。賴陛下特回聖察,昭然詳究。周興、丘勣之類,弘義、俊臣之徒,皆相次 伏誅,事暴遐邇,而朝野慶泰,若再睹陽和。且如仁杰、元忠,俱罹枉陷,被勘鞫 之際,亦皆已自誣。向非陛下至明,垂以省察,則菹醢之戮,已及其身,慾望輸忠 聖代,安可復得!陛下擢而升之,各爲良輔,國之棟幹,稱此二人。何乃前非而後 是哉?誠由枉陷與甄明爾。但恐往之得罪者多並此流,則向時之冤者其數甚衆。昔 殺一孝婦,尚或降災。而濫者蓋多,寧無怨氣!怨氣上達則水旱所興,慾望歲登, 不可得也。

倘陛下弘天地之大德,施雷雨之深仁,歸罪於削刻之徒,降恩於枉濫之伍。自 垂拱已來,大辟罪已下,常赦所不原者,罪無輕重,一皆原洗,被以昭蘇。伏法之 輩,追還官爵,緣累之徒,普沾恩造。如此則天下知此所陷罪,元非陛下之意,鹹 是虐吏之辜。幽明歡欣,則感通和氣;和氣下降,則風雨以時;風雨以時,則五穀 豐稔;歲既稔矣,人亦安矣。太平之美,亦何遠哉!伏願陛下深察。

尋遷秋官侍郎,三過鳳閣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長安中,則天嘗與宰臣議 及州縣官吏,納言李嶠、夏官尚書唐休璟等奏曰:“臣等謬膺大任,不能使兵革止 息,倉府殷盈,戶口尚有逋逃,官人未免貪濁,使陛下臨朝軫嘆,屢以爲言,夙夜 慚惶,不知啓處。伏思當今要務,莫過富國安人。富國安人之方,在擇刺史。竊見 朝廷物議,莫不重內官,輕外職,每除授牧伯,皆再三披訴。比來所遣外任,多是 貶累之人,風俗不澄,實由於此。今望於臺閣寺監,妙簡賢良,分典大州,共康庶 績。臣等請輟近侍,率先具僚,務在憂國濟人,庶當有所補益。”則天曰:“卿等 處鸞臺鳳閣,誰爲此行?”嗣立率先對曰:“臣以庸愚,謬膺獎擢,內掌機密,非 臣所堪。承乏外臺,庶當盡節,倘垂採錄,臣願此行。”於是嗣立帶本官檢校汴州 刺史。

無幾,嗣立兄承慶入知政事,嗣立轉成均祭酒,兼檢校魏州刺史。又徙洺州刺 史。尋坐承慶左授饒州長史。歲餘,徵爲太僕少卿,兼掌吏部選事。神龍二年,爲 相州刺史。及承慶卒,代爲黃門侍郎,轉太府卿,加修文館學士。景龍三年,轉兵 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時中宗崇飾寺觀,又濫食封邑者衆,國用虛竭。嗣立上 疏諫曰:

臣聞國無九年之儲,家無三年之蓄,家非其家,國非其國。故知立國立家,皆 資於儲蓄矣。夫水旱之災,關之陰陽運數,非人智力所能及也。堯遭大水,湯遭大 旱,則知仁聖之君所不能免,當此時不至於困弊者,積也。今陛下倉庫之內,比稍 空竭,尋常用度,不支一年。倘有水旱,人須賑給,徵發時動,兵要資裝,則將何 以備之?其緣倉庫不實,妨於政化者,觸類而是。

臣竊見比者營造寺觀,其數極多,皆務取宏博,競崇環麗。大則費耗百十萬, 小則尚用三五萬餘,略計都用資財,動至千萬已上。轉運木石,人牛不停,廢人功, 害農務,事既非急,時多怨諮。故《書》曰:“不作無益害有益,功乃成;不貴異 物賤用物,民乃足。”誠哉此言,非虛談也。且玄旨祕妙,歸於空寂,苟非修心定 慧,諸法皆涉有爲。至如土木雕刻等功,唯是殫竭人力,但學相誇壯麗,豈關降伏 身心。且凡所興功,皆須掘鑿,蟄蟲在土,種類實多。每日殺傷,動盈萬計,連年 如此,損害可知。聖人慈悲爲心,豈有須行此事,不然之理,皎在目前。世俗衆僧, 未通其旨,不慮府庫空竭,不思聖人憂勞,謂廣樹福田,即是增修法教。倘水旱爲 災,人至飢餒,夷狄作梗,兵無資糧,陛下雖有龍象如雲,伽藍概日,豈能裨萬分 之一,救元元之苦哉!於道法既有乖,在生人極爲損,陛下豈可不深思之!

臣竊見食封之家,其數甚衆。昨略問戶部,雲用六十餘萬丁,一丁兩匹,即是 一百二十萬已上。臣頃在太府,知每年庸調絹數,多不過百萬,少則七八十萬已來, 比諸封家,所入全少。倘有蟲霜旱澇,曾不半在,國家支供,何以取給?臣聞自封 茅土,裂山河,皆須業著經綸,功申草昧,然後配宗廟之享,承帶礪之恩。皇運之 初,功臣共定天下,當時食封才上三二十家,今以尋常特恩,遂至百家已上。國家 租賦,太半私門,私門則資用有餘,國家則支計不足。有餘則或致奢侈,不足則坐 致憂危,制國之方,豈謂爲得?封戶之物,諸家自徵,或是官典,或是奴僕,多挾 勢騁威,凌突州縣。凡是封戶,不勝侵擾,或輸物多索裹頭,或相知要取中物,百 姓怨嘆,遠近共知。復有因將貨易,轉更生釁,徵打紛紛,曾不寧息,貧乏百姓, 何以克堪!若必限丁物送太府,封家但於左藏請受,不得輒自徵催,則必免侵擾, 人冀蘇息。

臣又聞設官分職,量事置吏,此本於理人而務安之也。故《書》曰“在官人, 在安人。官人則哲,安人則惠。能哲而惠,何憂乎歡兜,何畏乎有苗”者也!是明 官得其人,而天下自理矣。古者取人,必先採鄉曲之譽,然後闢於州郡;州郡有聲, 然後闢於五府;才著五府,然後升之天朝。此則用一人所擇者甚悉,擢一士所歷者 甚深。孔子曰:“譬有美錦,不可使人學制。”此明用人不可不審擇也。用得其才 則理,非其纔則亂,理亂所設,焉可不深擇之哉!今之取人,有異此道。多未甚試 效,即頓至遷擢。夫趨競者人之常情,僥倖人之所趣。而今務進不避僥倖者,接踵 比肩,佈於文武之列。有文者用理內外,則有回邪贓污上下敗亂之憂;有武者用將 軍戎,則有庸懦怯弱師旅喪亡之患。補授無限,員闕不供,遂至員外置官,數倍正 闕。曹署典吏,困於祗承,府庫倉儲,竭於資奉。國家大事,豈甚於此!古者懸爵 待士,唯有才者得之,若任用無才,則有才之路塞,賢人君子所以遁跡銷聲,常懷 嘆恨者也。且賢人君子,守於正直之道,遠於僥倖之門,若僥倖開,則賢者不可復 出矣。賢者遂退,若欲求人安化洽,復不可得也。人若不安,國將危矣,陛下安可 不深慮之!又刺史、縣令,理人之首。近年已來,不存簡擇。京官有犯及聲望下者, 方遣牧州;吏部選人,暮年無手筆者,方擬縣令。此風久扇,上下同知,將此理人, 何以率化?今歲非豐稔,戶口流亡,國用空虛,租調減削。陛下不以此留念,將何 以理國乎?臣望下明制,具論前事,使有司改換簡擇,天下刺史、縣令,皆取才能 有稱望者充。自今已往,應有遷除諸曹侍郎、兩省、兩臺及五品已上清望官,先於 刺史、縣令中選用。牧宰得人,天下大理,萬姓欣欣然,豈非太平樂事哉!唯陛下 詳擇。

疏奏不納。

嗣立與韋庶人宗屬疏遠,中宗特令編入屬籍,由是顧賞尤重。賞於驪山構營別 業,中宗親往幸焉,自制詩序,令從官賦詩,賜絹二千匹。因封嗣立爲逍遙公,名 其所居爲清虛原幽棲谷。韋氏敗,幾爲亂兵所害,寧王憲以嗣立是從母之夫,救護 免之。睿宗踐祚,拜中書令。尋日,出爲許州刺史。以定冊尊立睿宗之功,賜實封 一百戶。開元初,入爲國子祭酒。先是,中宗遺制睿宗輔政,宗楚客、韋溫等改削 藁草,嗣立時在政事府,不能正之。至是爲憲司所劾,左遷嶽州別駕。久之,遷陳 州刺史。時河南道巡察使、工部尚書劉知柔奏嗣立清白可陟之狀,詔命未下,開元 七年卒,贈兵部尚書,諡曰孝。中書門下又奏:“嗣立衣冠之內,夙表才名;兄弟 之間,特稱和睦。承恩歷事,位列宰臣。中年以不能正身,頗近兇戚,爲憲司糾劾, 因茲出貶。若循其始,終是吉人,宜棄其瑕,以從衆望。請贈物一百段。”從之。

嗣立、承慶俱以學行齊名。長壽中,嗣立代承慶爲鳳閣舍人。長安三年,承慶 代嗣立爲天官侍郎,頃之又代嗣立知政事。及承慶卒,嗣立又代爲黃門侍郎,前後 四職相代。又父子三人,皆至宰相。有唐已來,莫與爲比。嗣立三子:孚、恆、濟, 皆知名。孚,累遷至左司員外郎。恆,開元初爲碭山令。爲政寬惠,人吏愛之。會 車駕東巡,縣當供帳,時山東州縣皆懼不辦,務於鞭撲,恆獨不杖罰而事皆濟理, 遠近稱焉。御史中丞宇文融,即恆之姑子也,嘗密薦恆有經濟之才,請以己之官秩 回授,乃擢拜殿中侍御史。歷度支左司等員外、太常少卿、給事中。二十九年,爲 隴右道河西黜陟使。恆至河西時,節度使蓋嘉運恃託中貴,公爲非法,兼僞敘功勞, 恆抗表請劾之,人代其懼。因出爲陳留太守,未行而卒,時人甚傷惜之。濟,早以 辭翰聞。開元初,調補鄄城令。時有人密奏玄宗:“今歲吏部選敘太濫,縣令非材, 全不簡擇。”及縣令謝官日,引入殿庭,問安人策一道,試者二百餘人,獨濟策第 一,或有不書紙者。擢濟爲醴泉令,二十餘人還舊官,四五十人放歸習讀,侍郎盧 從願、李朝隱貶爲刺史。濟至醴泉,以簡易爲政,人用稱之。三遷爲庫部員外郎。 二十四年,爲尚書戶部侍郎。累歲轉太原尹。制《先德詩》四章,述祖、父之行, 辭致高雅。天寶七載,又爲河南尹,遷尚書左丞。三代爲省轄,衣冠榮之。濟從容 雅度,所蒞人推善政,後出爲馮翊太守。

陸元方,蘇州吳縣人。世爲著姓。曾祖琛,陳給事中黃門侍郎。伯父柬之,以 工書知名,官至太子司議郎。元方舉明經,又應八科舉,累轉監察御史。則天革命, 使元方安輯嶺外。將涉海,時風濤甚壯,舟人莫敢舉帆。元方曰:“我受命無私, 神豈害我?”遽命之濟,既而風濤果息。使還稱旨,除殿中侍御史。即以其月擢拜 鳳閣舍人,仍判侍郎事。俄爲來俊臣所陷,則天手敕特赦之。長壽二年,再遷鸞臺 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延載初,又加鳳閣侍郎。證聖初,內史李昭德得罪,以 元方附會昭德,貶綏州刺史。尋復爲春官侍郎,又轉天官侍郎、尚書左丞,尋拜鸞 臺侍郎、平章事。則天嘗問以外事,對曰:“臣備位宰臣,有大事即奏,人間碎務, 不敢以煩聖覽。”由是忤旨,責授太子右庶子,罷知政事。尋轉文昌左丞,病卒。

元方在官清謹,再爲宰相,則天將有遷除,每行以訪之,必密封以進,未嘗露 其私恩。臨終,取前後草奏悉命焚之,且曰:“吾陰德於人多矣,其後庶幾福不衰 矣。”又有書一匣,常自緘封,家人莫有見者,及卒視之,乃前後敕書,其慎密如 此。贈越州都督。開元十八年,又贈揚州大都督。子象先。

象先,本名景初。少有器量,應制舉,拜揚州參軍。秩滿調選,時吉頊爲吏部 侍郎,擢授洛陽尉,元方時亦爲吏部,固辭不敢當。頊曰:“爲官擇人,至公之道。 陸景初才望高雅,非常流所及,實不以吏部之子妄推薦也。”竟奏授之。遷左臺監 察御史,轉殿中,歷授中書侍郎。

景雲二年冬,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監修國史。初,太平公主將引中書侍郎崔湜 知政事,密以告之,湜固讓象先,主不許之,湜因亦請辭。主遽言於睿宗,乃並拜 焉。象先清淨寡慾,不以細務介意,言論高遠,雅爲時賢所服。湜每謂人曰:“陸 公加於人一等。”太平公主時既用事,同時宰相蕭至忠、岑義及湜等鹹傾附之,唯 象先孤立,未嘗造謁。先天二年,至忠等伏誅,象先獨免其難。以保護功封兗國公, 賜實封二百戶,加銀青光祿大夫。時窮討至忠等枝黨,連累稍衆,象先密有申理, 全濟甚多,然未嘗言及,當時無知之者。

其年,出爲益州大都督府長史,仍爲劍南道按察使。在官務以寬仁爲政,司馬 韋抱真言曰:“望明公稍行杖罰,以立威名。不然,恐下人怠墮,無所懼也。”象 先曰:“爲政者理則可矣,何必嚴刑樹威。損人益己,恐非仁恕之道。”竟不從抱 真之言。歷遷河中尹。六年,廢河中府,依舊爲蒲州,象先爲刺史,仍爲河東道按 察使。嘗有小人犯罪,但示語而遣之。錄事白曰:“此例當合與杖。”象先曰: “人情相去不遠,此豈不解吾言?若必須行杖,即當自汝爲始。”錄事慚懼而退。 象先嚐謂人曰:“天下本自無事,祗是庸人擾之,始爲繁耳。但當靜之於源,則亦 何憂不簡。”前後爲刺史,其政如一,人吏鹹懷思之。按察使停,入爲太子詹事, 歷工部尚書。十年冬,知吏部選事,又加刑部尚書,以繼母憂免官。十三年,起復 同州刺史,尋遷太子少保。二十四年卒,年七十二,贈尚書左丞相,諡曰文貞。

象先弟景倩,歷監察御史。景融,歷大理正、滎陽郡太守、河南尹、兵吏部侍 郎、左右丞、工部尚書、東都留守、襄陽郡太守、陳留郡太守,併兼採訪使。景獻, 歷殿中侍御史、屯田員外郎。景裔,河南令、庫部郎中。皆有美譽。僧一行少時, 嘗與象先昆弟相善,常謂人曰:“陸氏兄弟皆有才行,古之荀、陳,無以加也。” 其爲當時所稱如此。

元方從叔餘慶,陳右軍將軍珣孫也。少與知名之士陳子昂、宋之問、盧藏用、 道士司馬承禎、道人法成等交遊,雖才學不逮子昂等,而風流強辯過之。累遷中書 舍人。則天嘗引入草詔,餘慶惶惑,至晚竟不能措一辭,責授左司郎中。累除大理 卿、散騎常侍、太子詹事。以老疾致仕,尋卒。象先四代孫,文宗太和四年,除釋 褐參軍文學。

蘇瑰,字昌容,就兆武功人,隋尚書右僕射威曾孫也。祖夔,隋鴻臚卿。父亶, 貞觀中臺州刺史。瑰弱冠本州舉進士,累授豫王府錄事參軍。長史王德真、司馬劉 禕之皆器重之。長安中,累遷揚州大都督府長史。揚州地當衝要,多富商大賈,珠 翠珍怪之產,前長史張潛、於辯機皆致之數萬,唯瑰挺身而去。神龍初,入爲尚書 右丞,以明習法律,多識臺閣故事,特命刪定律、令、格、式。尋加銀青光祿大夫。 是歲,再遷戶部尚書,奏計帳,所管戶時有六百一十五萬六千一百四十一。

《舊唐書》·列傳卷三十八篇講述了哪些故事? 第2張

尋加侍中。封淮陽縣子,充西京留守。時祕書員外監鄭普思謀爲妖逆,雍、岐 二州妖黨大發,瑰收普思繫獄考訊之。普思妻第五氏以鬼道爲韋庶人所寵,居止禁 中,由是中宗特敕慰諭瑰,令釋普思之罪。瑰上言普思幻惑,罪當不赦。中宗至京, 又面陳其狀。尚書左僕射魏元忠奏曰:“蘇瑰長者,其忠懇如此,願陛下察之。” 帝乃配流普思於儋州,其黨並誅。瑰遷吏部尚書,進封淮陽縣侯。

景龍三年,轉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三品,進封許國公。是歲,將拜南郊, 國子祭酒祝欽明希庶人旨,建議請皇后爲亞獻,安樂公主爲終獻。瑰深非其議,嘗 於御前面折欽明,帝雖悟,竟從欽明所奏。公卿大臣初拜官者,例許獻食,名爲 “燒尾”。瑰拜僕射無所獻。後因侍宴,將作大匠宗晉卿曰:“拜僕射竟不燒尾, 豈不喜耶?”帝默然。瑰奏曰:“臣聞宰相者,主調陰陽,代天理物。今粒食踊貴, 百姓不足,臣見宿衛兵至有三日不得食者。臣愚不稱職,所以不敢燒尾。”是歲六 月,與唐休璟並加監修國史。

四年,中宗崩,祕不發喪,韋庶人召諸宰相韋安石、韋巨源、蕭至忠、宗楚客、 紀處訥、韋溫、李嶠、韋嗣立、唐休璟、趙彥昭及瑰等十九人入禁中會議。初,遺 制遣韋庶人輔少主知政事,授安國相王太尉參謀輔政。中書令宗楚客謂溫曰:“今 須請皇太后臨朝,宜停相王輔政。且皇太后於相王居嫂叔不通問之地,甚難爲儀注, 理全不可。”瑰獨正色拒之,謂楚客等曰:“遺制是先帝意,安可更改!”楚客及 韋溫大怒,遂削相王輔政而宣行焉。是月,韋氏敗,相王即帝位,下詔曰:“尚書 右僕射、同中書門下三品、監修國史、許國公蘇瑰,自周旋近密,損益樞機,謀猷 有成,匡贊無忌。頃者遺恩顧託,先意昭明,奸回動搖,內外危逼,獨申讜議,實 挫邪謀。況籓邸僚屬,念殷惟舊,無德不報,抑惟令典。可尚書左僕射,餘如故。”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