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古文名著 > 《黃帝內經》素問·太陰陽明論篇第二十九原文欣賞

《黃帝內經》素問·太陰陽明論篇第二十九原文欣賞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1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黃帝問曰:太陰陽明爲表裏,脾胃脈也,生病而異者何也?

岐伯對曰:陰陽異位,更虛更實,更逆更從,或從內,或從外,所從不同,故病異名也。

帝曰:願聞其異狀也。

《黃帝內經》素問·太陰陽明論篇第二十九原文欣賞

岐伯曰:陽者,天氣也,主外;陰者,地氣也,主內。故陽道實,陰道虛。故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食飲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陽受之,則入六府,陰受之,則入五藏。入六府,則身熱不時臥,上爲喘呼;入五藏,則(月真)滿閉塞,下爲飧泄,久爲腸澼。故喉主天氣,咽主地氣。故陽受風氣,陰受溼氣。故陰氣從足上行至頭,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陽氣從手上行至頭,而下行至足。故曰陽病者上行極而下,陰病者下行極而上。故傷於風者,上先受之;傷於溼者,下先受之。

帝曰:脾病而四支不用何也?

《黃帝內經》素問·太陰陽明論篇第二十九原文欣賞 第2張

岐伯曰:四支皆稟氣於胃,而不得至經,必因於脾,乃得稟也。今脾病不能爲胃行其津液,四支不得稟水谷氣,氣日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

帝曰:脾不主時何也?

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時長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獨主於時也。脾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萬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頭足,不得主時也。

帝曰:脾與胃以膜相連耳,而能爲之行其津液何也?

岐伯曰:足太陰者三陰也,其脈貫胃屬脾絡嗌,故太陰爲之行氣於三陰。陽明者表也,五藏六府之海也,亦爲之行氣於三陽。藏府各因其經而受氣於陽明,故爲胃行其津液,四支不得稟水谷氣,日以益衰,陰道不利,筋骨肌肉無氣以生,故不用焉。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