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傳統文化 > 烏孜別克熱瓦普的形狀結構是怎樣的?有何特點?

烏孜別克熱瓦普的形狀結構是怎樣的?有何特點?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3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烏孜別克熱瓦普,又稱新型熱瓦普、改革熱瓦普,是烏孜別克族、維吾爾族彈撥絃鳴樂器。流行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各地,尤以烏魯木齊、喀什、伊寧等城市最爲盛行。

相傳創制於十四世紀。清代被列入宮廷的回部樂。《律呂正義後編》(公元1746年成書)收錄稱喇巴卜。毛拉·艾斯木吐拉穆吉孜《樂師史》中記載,熱瓦普起源於南疆喀什。熱瓦普琴身爲木製,音箱爲半球形,以羊皮、驢皮、馬皮或蟒皮蒙面。琴頸細長,頂部彎曲。

塔吉克族人民生活在“世界屋脊”帕米爾高原的東部,長期與維吾爾族、柯爾克孜族互相往來,不僅經濟上有着密切聯繫,在音樂文化上也有着近緣關係,熱布普和維吾爾族的多朗熱瓦普,除琴的外形十分相像外,演奏姿勢和方法也較爲相同。能歌善舞的塔吉克族人民,以鷹作爲傳說中的英雄形象,既有模仿飛鷹動作的舞蹈,又有用鷹骨製成的笛子,就是在熱布普琴上,也有着鷹翅形的裝飾。

烏孜別克熱瓦普的形狀結構是怎樣的?有何特點?

20 世紀50年代初,烏魯木齊市依堤伯克樂器廠與烏斯滿江等音樂家合作,在喀什熱瓦普的基 礎上,參照蘇聯烏孜別克熱瓦普的形制,製成我國烏孜別克熱瓦普,也稱之爲改革熱瓦普或新型熱瓦普。

樂器特點

能歌善舞的烏孜別克族人民,居住於新疆城市經商,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由於與維吾爾族人民雜居、關係密切,不僅經濟較爲發達,文化藝術也具有較高水平,民間流傳的樂器也與維吾爾族大體相同。最早使用的也是喀什熱瓦普,但這種樂器共鳴箱小、琴桿較長,故音量較小、音區也較低。據說,1951年左右,維吾爾族器樂演奏家、作曲家烏斯滿江(1932 年—1990年)在伊犁文工團工作期間,曾出訪蘇聯烏茲別克加盟共和國,帶回一件源於中亞的烏孜別克熱瓦普。烏斯滿江拜民間藝人爲師,擅長演奏熱瓦普、彈布爾、東布拉和達卜等樂器。

烏孜別克熱瓦普的形狀結構是怎樣的?有何特點? 第2張

形狀結構

外形保持了喀什熱瓦普的結構特徵,琴身用桑木、杏木或核桃木製作而成,全長92釐米(圖)。共鳴箱呈中空的半球形,系用多塊木料拼合而成,比喀什熱瓦普大,琴箱長20.5釐米,正面蒙以蟒皮,面徑15.4釐米,較喀什熱瓦普窄,琴箱厚11.4釐米,比喀什熱瓦普淺。琴桿短而寬,正面粘有塑料指板,背面爲圓弧形,指板上面嵌以24個或25個銅製音品,按十二平均律排列。在琴桿下端與共鳴箱相接處的兩側,置有兩個對稱的鷹翅形木製彎角,左右各一。琴頭與琴桿的角度比喀什熱瓦普大,使之不易斷絃。琴頭有後下彎 (設弦槽)和平板式(無弦槽)兩種,上設T形或提琴式絃軸四個(左右各二)或五個(左三右二)。皮面置木製長橋形琴馬,琴底設有木製縛弦。張有四條或五條琴絃,採用鋼絲絃。

此外,還有一種中音改革熱瓦普。琴形、選料、製作和演奏方法均與烏孜別克熱瓦普相同,琴身全長100釐米,共鳴箱面徑22釐米。可用於獨奏、合奏或伴奏,在民族樂隊中常與烏孜別克熱瓦普配套使用。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